天天看點

想一想你家鄉的風俗人情,是否有《儒林外史》中五河縣的影子呢

作者:誰和蒲公英有約定

小說《儒林外史》,堪稱是我國古代諷刺小說的巅峰之作,作者吳敬梓在小說中描寫了大量的典型人物,不同尋常的是,他還用許多的篇幅,描繪了一個縣裡的風俗人情,那就是五河縣。

雖然這是一部諷刺小說,但吳敬梓對人物的諷刺都是溫婉而含蓄的,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就是“秉持公心”、“婉而多諷”,唯獨他對五河縣風俗的諷刺,沒有絲毫的婉轉,是直接而又猛烈的:

五河的風俗,說起那人有品行,他就歪着嘴笑;說起前幾十年的世家大族,他就鼻子裡笑,說那個人會做詩賦古文,他就眉毛都會笑,問五河縣有甚麼山川風景,是有個彭鄉紳;問五河縣有甚麼出産希奇之物,是有個彭鄉紳;問五河縣那個有品望,是奉承彭鄉紳;問那個有德行,是奉承彭鄉紳:問那個有才情,是專會奉承彭鄉紳。卻另外有一件事,人也還怕,是同徽州方家做親家;還有一件事,人也還親熱,就是大捧的銀子拿出來買田。

一個人有品行,那有什麼了不起的;已經沒落了的世家大族,又有誰會瞧得起他們呢;一個人有學問,那又頂個屁用!要說五河縣人最敬奉的,還得說是有權有勢的彭鄉紳,再有,就是有着大捧銀子的方家了。

想一想你家鄉的風俗人情,是否有《儒林外史》中五河縣的影子呢

五河縣的兩大家族——彭家與方家

五河縣裡最大的鄉紳,就是彭家了,而且彭家還是縣裡最有權有勢的,家裡“中了幾個進士,選了兩個翰林”,可以說從朝廷到地方,彭家都有做官的,在這小小的五河縣裡,彭家簡直就是手眼通天的存在。

方家是徽州來的商人,在五河縣裡開典當行和銷售官鹽,一個外鄉人要想在五河縣裡做好生意,首先就得要紮住腳跟,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與本地人聯姻了。原先,五河縣裡的餘家和虞家有世代聯姻的傳統,後來,有些人家就貪圖方家女人的嫁妝豐厚,開始與方家結親了。

漸漸的,方家就在五河縣裡穩定了下來,也就不怎麼稀罕與這兩家結親了,方家不但沒有了豐厚的陪嫁,反而說當年餘家和虞家是求着與他們結親的。也難怪,現如今方家已經在五河縣裡攀上高枝了,這不,“方二爺同彭鄉紳家五房裡做了親家,五爺是新科進士。”

那媒人是誰呢?是縣太爺王公。

在五河縣,最有錢的是方家,最有權的是縣令王公,最有勢力的是大鄉紳彭家,難怪五河縣的老百姓,會絲毫不顧廉恥地攀附、奉承他們。

想一想你家鄉的風俗人情,是否有《儒林外史》中五河縣的影子呢

五河縣家宴上的一道名菜

餘家的四個堂兄弟坐在一起吃酒,端上來的佳肴是“一盤青菜花炒肉、一盤煎鲫魚、一盤片粉拌雞、一盤攤蛋、一盤蔥炒蝦、一盤瓜子、一盤人參果、一盤石榴米、一盤豆腐幹”,一共是九大盤子菜。

是不是感覺有點兒别扭?中國人上菜的數目一般都是雙數的,因為人們認為雙數吉利,那為什麼餘家弟兄們吃酒隻上了九盤子菜呢?因為還有一道菜是無形的,那就是關于彭家的各種話題了,這用來佐酒是極好的。

“今日王父母(縣令)在彭老二家吃酒”、“彭老四點了主考了”等等,這些可是五河縣裡的重大新聞,人們樂于在酒桌上互相交流彭家的近況,以顯示出自己與彭家的親密關系。所談論的事情的真僞有些是無從辨識的,也許說話的人壓根就是道聽途說,甚至還要再加上一些自己的杜撰,或者是誇大的成分。

餘殷說,翰林彭老四在臨退朝的時候,有句話回答的不太好,結果被皇帝拍了一下子,這可是一樁關于彭家和當今朝廷的趣聞轶事,把它放在一個小縣城的小型家宴上來宣布,傳播這個消息的人應該是十分得意的。

但是,這話立即就被席上的餘大先生給拆穿了,因為在朝堂之上,高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是說什麼也夠不着站在底下的官員們的,又怎麼能拍得到彭老四呢?

想一想你家鄉的風俗人情,是否有《儒林外史》中五河縣的影子呢

餘敷又說,有一天皇帝問大臣們,應天府的官員是不是該換人了,彭老四回答說是該換了,然後他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暗中操作,結果這話又被餘二先生聽出了問題,彭老四是一個翰林,更換官員是吏部的事兒,是輪不到翰林院來多嘴的。

好好地四個兄弟坐在一起吃酒,尤其是餘大先生和餘二先生兄弟倆常年在外面坐館教學,大家難得都聚在一起,彼此說一說各自的經曆,叙一叙自家的家常不好麼,非要去談什麼彭家的“隔壁賬”。

在哪兒吃飯的問題

五河縣的人說起來最有臉面的事兒,就是能夠到彭家或方家去喝頓酒了,即使沒有真事兒,也可以編造出幾次來唬一唬人。姚五爺前一天剛在虞華軒這兒吃完午飯,出去就對唐二棒椎說自己是在仁昌典方老六家裡吃的,結果第二天就被唐二棒椎當着虞華軒的面兒揭穿了老底。

姚五爺在虞華軒家吃完飯後,又要出去走一走,唐二棒椎就說他,你這次該對别人說自己剛才是在彭老二家吃的飯了吧?姚五爺笑道:“今日我在這裡陪先生,人都知道的,不好說在别處。”然後笑着走了。

為了顯示自己與彭家、方家的關系好,而對别人撒這樣的謊,本來就已經夠無聊的了,而當被别人奚落的時候,居然還能夠笑着來解釋,可見這個人的無恥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了。

想一想你家鄉的風俗人情,是否有《儒林外史》中五河縣的影子呢

成老爹是一個“興販行的行頭”,也就是民間交易的中間人,他在虞華軒家住了幾天,順口扯了個謊,說方家要請他去吃飯,結果被虞華軒狠狠地戲耍了一頓。

虞華軒先找人去探聽,那一天方家到底有沒有請客的事兒,當他得到了否定的回答之後,就讓人假托方家的名号給成老爹寫了一張請帖,然後偷偷地放到成老爹的房間裡。

成老爹回家一看,高興了起來,沒想到自己偶然間的一個謊話竟然成了真事兒了,于是等到那一天,成老爹高高興興地來到了方家,結果就和方老六展開了尬聊模式,最後隻好讪讪地走了。

成老爹帶着滿心的疑惑回到了虞華軒的家裡,而此時的虞華軒正在和幾個人吃酒快活呢。看到成老爹回來了,虞華軒忍住了滿肚子的笑意,趕緊把成老爹讓到了一旁坐下,叫下人給他送來了蓋碗陳茶,說這樣可以好好消化一下剛在方家宴席上吃的好東西。成老爹看着他們幾個人快活地吃肉喝酒,氣得“火在頂門直冒”,可又沒有辦法發作,隻好等到客散的時候,悄悄地到管家房裡要了一碗炒米泡着吃了。

在宗族和勢力之間,如何選擇站隊

在古代,如果家族裡能有上一個或幾個節婦烈女入選節烈祠,被後人祭奠,那可是流芳千古,光耀門楣的大事情,五河縣也開展了這項活動,其中虞家祖上有一位,餘家祖上有兩位,虞華軒和餘大先生紛紛去通知自己本族的人,相約到時候一起送本家的祖上入祠,結果各自碰了一鼻子灰。

想一想你家鄉的風俗人情,是否有《儒林外史》中五河縣的影子呢

因為方家的一位老太太也要入祠,他們得去方家“陪祭候送”,哪裡有時間來送自己家的祖上呢?

當天,虞、餘兩家其餘的子弟們,都跑到方家隊伍的後面去了,還送了方家不少的黃傘、旗子和金色的招牌,搞得很是隆重,而虞家和餘家用的亭子、吹手,以及那可憐的幾個人,和方家比起來就顯得是那麼的寒酸、凄涼。

當然,作者也沒忘記順便諷刺一下方家,為他們勾畫出了一幅令人惡心的畫面:

便有一個賣花牙婆,姓權,大着一雙腳,走上閣來,哈哈笑道:“我來看老太太入祠!”方六老爺笑容可掬,同他站在一處,伏在欄杆上看執事。方六老爺拿手一宗一宗的指着說與他聽。權賣婆一手扶着欄杆,一手拉開褲腰捉虱子,捉着,一個一個往嘴裡送。 

事情過後,餘大先生氣憤地對虞華軒說:“表弟,我們縣裡,禮義廉恥一總都滅絕了!”

想一想你家鄉的風俗人情,是否有《儒林外史》中五河縣的影子呢

作者為什麼要對五河縣進行不遺餘力地口誅筆伐呢?大概是五河縣曾經有人狠狠地得罪過吳敬梓吧,要不然,他就是按照自己在家鄉全椒時的經曆來描寫的五河縣。雖然他在全椒生活的時間不算長,但那卻是他一生中經曆最為痛苦的地方:親人的去世,科舉的失利,宗族子弟對他遺産的觊觎、搶奪,自己憤而散淨家财後,鄉裡人對他的譏諷與嘲笑······

現在,在安徽省的北部還有一個五河縣呢,但那裡的人們也不必為此耿耿于懷,誰的家鄉,沒有點兒五河縣的影子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