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是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滁州全椒縣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序》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号粒民印")
《儒林外史》與《老殘遊記》、《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中國古代四大諷刺小說。
《儒林外史》是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于“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地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進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僞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
人人皆知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但少有人知道吳敬梓與贛榆的淵源。
吳敬梓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十四歲時,随嗣父吳霖起遠赴江蘇贛榆起,直到雍正元年(1723 年)二十三歲時止,正是他的青年時代。這整整十年中倒有九年是在贛榆度過的。
《儒林外史》中許多脍炙人口的詞句都來源于贛榆的方言,把贛榆方言發揮得淋漓盡緻,讀過《儒林外史》的老贛榆人有酣暢淋漓之感覺。
公元1701年,大清康熙四十年吳敬梓生于安徽全椒縣城西北裡。吳家可是個書香世家,吳敬梓祖父和曾祖父兩輩四十八年間家族内部總共出了六位進士。
光緒《贛榆縣志》記載,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十四歲的吳敬梓随嗣父吳霖起遠赴江蘇最北面的海濱城市--贛榆。
直到雍正元年(1723 年)二十三歲時止,正是他的青年時代。這整整十年中倒有九年是在贛榆度過的。
他後來曾經作詩回憶說:“昔餘十三齡、喪母失所恃。十四從父宦,海上一千裡。弱冠父終天,患難從此始。”
《儒林外史》的創作最早就開始于作者在贛榆的生活經曆,吳敬梓對于贛榆有着終身不解的情結。吳敬梓的父親(過繼)吳霖起是1686年考取的功名,在1714年年任贛榆縣教育,也就是主管教育的學官。
吳霖起的教谕職務,大約相當于現今的教育局長,贛榆原來的學宮,許多建築曾遭崇祯十五年(1642)戰火焚毀。順治八年(1651)經縣衙集資在舊址重建,有大成殿、戟門、棂星門、啟聖祠、明倫堂、文昌閣、奎星樓等,曾盛極一時。可康熙七年(1668)又被地震毀壞嚴重。後雖多次修繕,都未恢複舊貌。後全縣又遭海嘯、蟲、澇等災害,官家無錢修繕,學務停頓多年,全縣已十數年無人參加科考了。
吳霖起雖然是拔貢,但為人正直耿介,不慕榮利。教谕就是分管教育的,眼前境況是,學宮倒塌,學舍破壞,師爺、先生等多到外地從教了,即便孔子再生來當贛榆縣教谕也是白扯。是以吳霖起自拟的履職規劃隻能是申請經費,修繕學宮、學舍,然後才是逐漸聚師施教。
面對破敗的學宮,新教谕吳霖起如面對了不遠處的海,心潮湧動。斷壁殘瓦在遠遠刮來的蕭瑟海風中發愁,四周門窗已不能遮風擋雨。因學宮多年不能使用,本地教書先生大多到外地謀生,隻剩老弱病殘還在苦熬維持,也終難正常複學。縣城如此,鄉下更不堪言。教谕聽不到讀書聲,那算什麼教谕?但他着實發愁,幾任縣太爺都沒辦法,一個候補多年才補成的新任教谕如何有法?
自幼拿錢不當回事兒的吳敬梓看着 發愁的父親說:我爺已不能主事,吳家銀錢不比一個小小窮縣少。不如父親俸祿拿點再讓老家送點銀兩。
于是吳霖起捐出自己一年的俸錢40兩,繼後又變賣祖産肥田等,籌銀近千兩,修建因1668年在大地震中毀壞殆盡的文廟、尊經閣。并且建立了“敬一亭”。 吳敬梓親眼目睹了其父的貢獻,為他深感驕傲。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