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越秀山故事」越秀山前客不孤——葉劍英在越秀山麓的一則故事

作者:何金德導演

《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選登:

越秀山前客不孤

——葉劍英在越秀山麓的一則故事

作者:李祯荪(原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主任、廣州葉劍英史料研究會副會長)、袁小倫(廣州體育學院社科部教授),原文發表于2014年《紅廣角》,本文有删節。

開國元帥葉劍英,曾擔任廣東地區上司人。越秀山也是以留下了諸多葉帥的足迹。本文從越秀山麓葉帥參加的一次家庭聚會講起,講述葉劍英在越秀山的一個故事。

「越秀山故事」越秀山前客不孤——葉劍英在越秀山麓的一則故事

袁小倫:李老,“蛇羹魚彈勝莼鲈,越秀山前客不孤。溜到新歌翻舊調,頓令鄉思起乘除。”葉劍英元帥這首詩,經您再次披露發表後,引起了讀者和專家的廣泛興趣,并激發了一個範圍不大但學術意義不小的學術争鳴,廣州《詩詞》半月刊和《葉劍英研究》季刊、《梅州日報》等先後發表了相關多篇文章。

李祯荪:一篇文章發表後能引來一點反響,乃至引發一點學術上不同意見,都是很有意義的。讀者和專家對拙文感到有點新意,可能除了提出對《羊城懷舊》的寫作時間和主題提出了新的觀點外,首次公開該詩的手迹也是一個看點,因為研讀葉詩有不少問題隻有看到手

迹才能搞清楚。

「越秀山故事」越秀山前客不孤——葉劍英在越秀山麓的一則故事

我們一起探讨吧。手迹是盧伯(盧偉良)送給我的。盧伯是我們梅縣東山中學的前輩校友,一九二五年就讀東中期間見到率部東征打回老家的葉帥,并在葉帥影響下參加革命。一九三一年初,葉帥離開上海前往中央蘇區,而經香港到閩西這段艱苦路程就是由盧偉良護送的。盧伯告訴我,途中葉帥給他講了《紅樓夢》的賈寶玉和王熙鳳,他一輩子也忘不了。一九八○年代初,在我一次拜訪他時,盧伯給了我這首詩的墨迹。

袁小倫:墨迹上内容,在四句詩文後面,還有“映芙兄一哂 劍英一九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字樣。這裡所提供的曆史資訊,除了具體的寫作時間外,還說明了該詩是葉帥的一首即興之作。我讀到“映芙兄一哂”時,記起另外一幅墨迹:一九三八年春天葉劍英和丘哲在武漢會面時所提的字“隻有加強民族團結,才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映芙先生存念 弟 劍英”。這也表明在中國革命史上葉帥和丘哲有着“稱兄道弟”的交往曆史。

李祯荪:丘哲原名競榮,字映芙,曾用名引夫,是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中國農工民主黨前身)、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始人和上司人之一,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動家。丘哲和葉帥是梅縣同鄉,生于一八八五年,比葉帥大十二歲,都屬羊。從抗日戰争開始,他們時有往來,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一九四九年丘哲參加籌備并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之初,丘哲回廣東工作,擔任民盟南方總支副主委、農工民主黨廣東省主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兼省農林廳廳長,晚年曾任廣州市副市長、廣東省副省長。這次家宴的地點就是在位于廣州越秀北路九十九号的丘哲寓所。

這首詩最早見諸于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四月版《葉劍英詩詞選集》,編者加了“在廣州丘哲家宴”這樣的一個題目。首句“蛇羹魚彈勝莼鲈”。“蛇羹”是用蛇肉炖煮的羹湯,廣東人吃蛇的習慣,兩千多年前的《淮南子》就有記載。“魚彈”即魚丸,是将魚剁成肉泥,再配上佐料做成魚丸。“蛇羹”“魚彈”都是味道鮮美的廣東名菜。“莼鲈”本指莼菜和鲈魚。莼菜是多年生水草,莖和葉表面有黏液,可以做湯吃。鲈魚是一種肉嫩而鮮美的淡水魚。詩文中的“莼鲈”指的是“莼鲈之思”,表示思鄉之情。這裡用了一個典故,即《世說新語》、《晉書》等所講了西晉在洛陽當官的文學家張翰的一個故事:齊王冏征召張翰授予大司馬東曹掾的官職。張翰見秋風刮起,就思念起吳地的菰菜、莼羹、鲈魚脍這些家鄉美味,于是說到:“人生可貴的是舒适自得,怎麼能在幾千裡之外束縛為官來謀取功名爵位呢!”于是命人駕車回歸故裡。沒過多時,齊王冏兵敗,人們都稱張翰能看準形勢,善于靈活應對。“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鄉的代名詞。

袁小倫:還有這個“勝”字呢?

李祯荪:葉帥這句詩最關鍵一個字就是這個“勝”字,表面上是贊賞嶺南的蛇羹湯草魚丸的味道好過江南的莼羹鲈魚脍,實際上是在說吃着廣東家常菜所引起的對家鄉的思念勝于流傳千古的“莼鲈之思”。我想,可能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即詩人期望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工作會做得比其他地方更好些,雖說嶺南解放較遲,但可以後來居上嘛。事實上,葉帥也曾對朱光同志說過類似的話。

袁小倫:第二句“越秀山前客不孤”似乎很淺白,細讀起來又覺得内含很豐富。“越秀山前”講的是一個地理方位。丘老的家就在越秀山前,在越秀北路的九十九号,兩層樓,有小院子,院牆附近有高高的木棉樹和白蘭樹。“越秀山前”和“客不孤”引起我的猜想,即主人和客人吃飯聊天時,可能談到共同的老朋友鄧演達。一九二○年代初,葉劍英曾在鄧演達任營長的粵軍工兵營任職,不久作為大總統随員跟孫中山到桂林。臨别時鄧演達在“越秀山前”一間大排檔“設宴”為葉劍英送行。

李祯荪:對啦!讀詩是需要聯想的。你看,第三句“溜到新歌翻舊調,講的也是“新”“舊”交替。“溜”是梅縣客家土語,有即景生情、随口而出的意思。當日,葉帥、丘老、朱光同志等一班客家人老朋友相聚,不僅用家鄉話交談,而且在酒酣興緻之際,還唱起了客家山歌。

末句“頓令鄉思起乘除”。這句詩的“乘除”更主要是應是計算、謀劃、盤算的意思。葉帥此時在謀劃什麼東西呢?這就涉及對這句詩乃至整首詩的更深刻和更高層次的解讀了。

我了解到。參加丘老家宴的還有廣州市委代理書記、廣州市副市長朱光,華南分局統戰部副部長饒彰風,著名民主人士、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兼省農林廳副廳長李伯球,國民黨起義将領、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省水利廳副廳長李潔之,著名民主人士、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廣州市副市長李南老(李章達)本來也是計劃要來的,後因事未能參加。

一九八二年春天,我見到李伯球、李潔之先生,請教從“溜到新歌翻舊調”的内容。這已經是“往事三十二年前”了,然而這兩位愛國民主人士卻記憶猶新。李伯球先生說他帶頭溜了一支山歌:“今餐飯菜好魚蝦,想起往日耕田家。樹是黃蓮埋豬膽,從頭苦到腳尾下。”接着是饒彰風同志唱的,這也是伯球先生告訴我的:“弟兄你莫苦嗟嗟,老樹幹藤發嫩芽。隻要跟着共産黨,前程似錦正朝霞。”李潔之說自己最後也唱了一支:“天高紅日地開花,田地歸還百姓家。土改隊員來試點,十分擁護敬杯茶。”

新區土改當時是頭等大事。丘老家宴後不久,我親耳聆聽朱光同志在一次談廣州郊區土改的會議上說:參座對丘老等人說,要學習土改法,按土改法辦事,土改關要過好。

“頓令鄉思起乘除”當時葉帥心中盤算的最大最急的事情是廣東土改。北韓戰争爆發後,毛澤東有電告華南分局,訓示:時局緊張,限期剿匪,加速土改。根據中央訓示和廣東實際,華南分局和葉帥确定了“穩步前進”的土改方針,先搞試點,然後向全省鋪開。葉帥心中算計着的,是如何做好全省土改的同時,保護華僑和工商業者的合法利益,同時幫助與我黨功過患難、支援過革命事業的民主人士度過土改大關。

「越秀山故事」越秀山前客不孤——葉劍英在越秀山麓的一則故事
「越秀山故事」越秀山前客不孤——葉劍英在越秀山麓的一則故事
「越秀山故事」越秀山前客不孤——葉劍英在越秀山麓的一則故事
「越秀山故事」越秀山前客不孤——葉劍英在越秀山麓的一則故事

來源:廣東省文化學會何媒工作室

推薦:梁文爾

責編:何金德

釋出:何金德導演工作室(媒體矩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