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北韓戰争全面爆發,北北韓部隊在得到蘇聯人的支援後,發起了統一戰争。當時的南韓軍隊根本沒有想到,北韓竟敢挑起全面戰争。毫無準備的南韓部隊,被北韓人民軍打得丢盔棄甲。
僅過三天,北韓人民軍就攻克了南韓的首都:漢城。一路勢如破竹,打的南韓節節敗退。由于北韓方面是不宣而戰,是以中國和美國直至戰争爆發以後,才得到了這個消息。

北韓戰争
美國人反應很快,立刻出動大軍,幫助南韓部隊在釜山一帶穩住了陣線,戰局進入了短暫的僵持階段。毛主席在得到消息後,認為美軍極有可能在仁川登陸!到那時戰局将發生改變。
果然不出主席預料,1950年9月15日早上6時30分美軍在仁川登陸後,局勢瞬間逆轉。北韓部隊進攻不力,接連丢失了大量的城池土地,戰火一下燒到了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邊。
局勢不容樂觀!我國應當出兵北韓!這是毛主席的内心想法,然而他這個想法一經提出,就被林彪反對。毛主席再三考慮,還是決定任命彭德懷,出兵支援北韓。
毛主席
事後證明,毛主席的這個決策是正确的。我軍在北韓的勝利,給自己換來了一個穩定的周邊環境。連日後訪華的基辛格都這樣評價毛主席:“戰略目光超乎常人!”
那麼林彪為何會堅持不出兵呢?毛主席堅持出兵的理由又是什麼?這期間會發生過哪些故事呢?最後毛主席又是出于哪些原因任命彭德懷的呢?
6月25日淩晨4點,北韓半島突然傳來了密切的炮火聲,北韓人民軍在金日成的率領下發動了統一戰争!
此前,北韓半島在美蘇的幹預下被一分為二,以“三八線”為界,分割治理。然而這無疑違背了北韓人民的願望,從那以後,南北北韓渴望統一,變得動蕩不斷。
三八線
北北韓上司人金日成一直想統一北韓半島,可又有些投鼠忌器,害怕美國的幹預。終于,在得到斯大林的支援後,金日成有了底氣,向南發起進攻。
戰争開始不久後,消息就傳到了我國。毛主席收到後,對這個消息倍感震驚!他沒有想到金日成竟敢發動北韓戰争,從此毛主席密切地關注起北韓局勢。
他所擔心的不是北韓部隊能不能打得過,而是美國會不會出兵幹預。
毛主席如此關注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其一,中國當時剛剛成立不久,國内還不安穩,自從美國出兵北韓後,國民黨又開始嚣張起來;
其二,北韓靠近東北的重工業基地,一旦北韓失守,會對我國的工業體系造成緻命破壞;
其三,我國的發展迫切需要穩定的周邊環境,北韓失守,我國的東南和東北方向都會受到反動勢力威脅;最後蘇聯此前使用着北韓的不凍港,如果北韓失手,蘇聯很可能會以此為由占用我國的旅順港,一旦被占用就不好拿回來。
杜魯門
同一時間,美國總統杜魯門反應迅速,他立刻下令:“駐日美軍介入北韓地區,參加戰鬥。”同時,美國人還别有用心的調來了在菲律賓駐守的第七艦隊,公然進入台灣海峽。
這無疑是對我國主權的一次挑戰!原本按照毛主席的設想,我軍将由粟裕将軍擔任主帥,前去統一台灣。可如今,美國的公然介入,使得局勢一下子複雜起來。
毛主席對此感到憤慨,可當時的中國人民海軍和空軍都還處于起步階段,無法與美國強大的艦隊抗衡,毛主席萬般無奈之下,隻好做出指令:“形勢的變化讓我們不得不暫緩解放台灣!”
就在這時,北韓戰場傳來了好消息:人民軍攻克南韓首都漢城,進展神速。其他人都為之一振,隻有毛主席再次陷入了沉思。
毛主席有兩種考慮,他對大家說道:“目前我對未來北韓的形勢有兩種判斷。
第一,北北韓部隊繼續向南,驅逐美國軍隊,統一北韓半島;
第二,美國迅速參戰,北韓半島進入南北對峙狀态。
不管是哪種情況,我們都應該在東北地區組建邊防軍待命!”
基于以上的種種考慮,讓毛主席在心裡決定:隻要北韓有失,中國一定參戰!為了做好準備,他決定在7月7日召開國防會議,組建一支新的部隊:東北邊防軍。
1950年的7月7日,在毛主席的主持下,中央召開了國防安全會議,共同商讨組建東北邊防軍,以應對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北韓戰争。毛主席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在場同志的一緻支援。
周總理首先讓作戰部部長李濤同志介紹一下北韓的目前局勢。李濤說道:“目前金日成的人民軍進攻較為順利,兩線作戰進展神速,對他們的革命前景基本充滿信心!”
周總理說道:“目前北韓局勢雖然進展迅速,但美國一旦介入後,局勢很可能逆轉;而且他們的空軍和海軍,十分先進,是以我們希望組建一支東北邊防軍,你們看用哪支部隊比較好呢?”
周總理
聶榮臻、羅榮恒立刻推薦了四野。這時,林彪也起身說道:“這種事情必須用四野!在這個問題上,四野責無旁貸!四野對東北地區的氣候十分熟悉,可以勝任這個工作。”毛主席聽從意見,決定讓四野作為邊防軍主力。
但是,在“誰來擔任東北邊防軍主帥”這個問題上,大家沒能産生統一意見。當時有以下6個候選人:粟裕、林彪、彭德懷、劉伯承、徐向前、陳赓。
林彪再次起身,向毛主席推薦粟裕。林彪向來敬佩粟裕,常常點評道:“粟裕打的都是神仙仗!”二人惺惺相惜,是以林彪極力推薦粟裕。
但參會的其他同志認為,粟裕更适合指揮解放台灣。周總理面對大家的這一疑問,出面解釋道:“台灣問題現在隻能緩一緩了,北韓現在情況緊急,東北的安全是第一要務!”
粟裕
全會于是進行舉手表決,最終決定粟裕擔任主帥。之是以選擇粟裕将軍,還有這幾點考慮:首先粟裕将軍戰鬥經驗豐富,擅長出奇制勝;而且粟裕有指揮大軍團作戰的經驗,想當年的淮海戰場,他運籌帷幄之中,擊敗了大量的國民黨軍隊。
毛主席為了讓粟裕在東北有個好幫手,還提名了兩位副手:蕭勁光、蕭華。這二位和粟裕将軍交情頗深,配合默契,而且和四野還有很深的淵源。
粟裕此時在青島養病,不久後就受到了中央的任命。毛主席希望他于7月18日到達北京,準備上任。
然而,就在他上任的四天前,粟裕感到身體不适,趕緊叫來大夫給他看看。大夫發現粟裕的病情迅速惡化,建議他進行緊急治療,不能再去北京了。
原來,由于粟裕長期熬夜指揮戰鬥,患上了高血壓、腸胃病、美尼爾氏綜合症,這些病時常折磨着他。
在淮海戰役時,粟裕七天沒有睡覺,血壓竟然達到了180多,戰士們隻能用擔架擡着他指揮戰鬥。
考慮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恐怕頂不下來,耽誤大事。粟裕緻電毛澤東,提出是不是可以考慮另外的同志。可毛澤東仍堅持要粟裕去,他的内心堅信粟裕有這個能力。
毛主席希望粟裕八月上旬再彙報一次身體情況,如果痊愈就來上任;如果沒有好轉,就在青島繼續養病,等到他病好為止。
毛主席之是以給了粟裕很多時間,是因為此時的北韓戰場,金日成的人民軍還處于優勢,美韓聯軍陣地被不斷壓縮,我軍還不一定需要出兵;第二,東北邊防軍的建立需要一定時間,此前四野部隊分散于各地,需要很長的時間集合。
可是粟裕的病情遲遲未見好轉,粟裕知道不能一直拖着,于是他如實彙報了身體情況,希望毛主席了解。毛主席看後,隻能找到第二個人選:林彪。
8月下旬,北韓人民軍向南的攻勢減弱了,北韓戰場上呈現僵持局面,戰局發生逆轉的可能性增大了。
毛主席會見金日成
毛主席趕緊提醒金日成,告訴他美軍極有可能由仁川登陸到北韓人民軍的側翼。可北韓方面對此反應過慢,還未做好準備就被敵人搶先一步。
毛主席還指出:“美軍一旦取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國!是以北韓不得不幫,我們不得不早作準備。九月份我們極有可能入朝作戰。”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登陸仁川。美軍登陸仁川後,繞到了北韓軍隊的後方,将整個北韓半島一分為二,北韓人民軍開始敗退,整個戰局徹底逆轉。原本雙方僵持在釜山地帶,現在北韓軍隊不得不變成防守的一方。
麥克·阿瑟
其實,北韓部隊不是沒有統一的機會。毛主席在建立完東北邊防軍後,也和北韓方面提出可以給予一定幫助;結果蘇聯對北韓方面做出訓示:蘇聯完全可以幫助北韓。斯大林對北韓大使說:“我們蘇聯可以提供強大的殲擊機和轟炸機,給你們幫助。”
金日成對此信以為真,一直等待着蘇聯的援軍,婉拒了我國的援助。沒想到這一下贻誤了戰機,仁川登陸後,人民軍隻能将此前奪得的土地拱手相讓。
在美軍登陸仁川後,毛主席十分焦急,天天在辦公室看着北韓地圖。根據胡耀邦事後的回憶:“毛主席當時默不作聲,一個星期沒有刮胡子,眼看着胡子留長了,這才召開了一個緊急會議,和大家一聊,心結散了,也就刮去了胡子。”
林彪、毛澤東
除了毛主席之外,還有一個人在密切關注北韓局勢,那個人正是林彪。林彪此前積極參與了東北邊防軍的規劃籌建,粟裕也是由他的推薦的,并且林彪此前并未表現出怯戰情緒。
此時的東北邊防軍也傳來消息:軍隊都已到位,希望毛主席趕緊派來主帥做好充分的準備。毛主席慎重考慮後,認為林彪是擔任總司令的不二人選。
長久以來,毛主席和周總理都對林彪有一個一緻的看法:林彪在軍事上是有才幹的。毛主席曾評論林彪:“這個人打仗啊,是又狠又刁!”
林彪、毛主席
長期革命戰争的考驗證明林彪很會打仗,而且,在解放戰争中,林彪又以善于打硬仗、大仗而聞名。軍隊對他流傳道“三大戰役有其二,渡江戰役有其半”之說。
除了他的軍事才幹,林彪還有大軍團作戰經驗,能力不亞于粟裕。想當年在東北,林彪有整整70萬大軍,到1950年的1月,林彪的四野有足足150萬大軍!北韓戰場迫切地需要他這種将領。
另外,毛主席認為他和林彪對于軍事作戰的想法有很多相同之處,毛澤東一貫要求部隊作戰要慎重出戰,以求旗開得勝。
這與林彪的指揮方式和性格很相符。由林彪率領自己指揮的部隊出戰,勝算的可能性較大。
最後,林彪還有兩個長處是粟裕不具備的。第一是在東北地區的作戰經驗,北韓地區的氣候、風土與我國的東北地區有很大的相似性,林彪曾在東北長期作戰,積累了很多經驗;
第二林彪的年齡優勢是其他将領所不具備的,當時的林彪才43歲。
基于這幾個原因,毛主席決定,讓林彪擔任東北邊防軍司令,準備向北韓動武。
然而,此時林彪也已經知道美軍在仁川登陸,他對北韓戰争的态度變得謹慎起來,竟然拒絕了毛主席。
毛主席對此感到意外,此時北韓形勢更加嚴峻,美軍不僅收複了漢城,還在9月29日越過了“三八線”,趁機對我國的邊境進行了掃射。
毛主席知道時不我待,部隊急切需要一個主帥了!是以,主席決定親自找林彪談一談,林彪也在這次談話中,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林彪對主席說道:“第一,國内戰争剛剛結束,各方面工作都未就緒,經濟建設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
第二,美國是最大的工業強國,軍隊裝備高度現代化,一個軍就有各種火炮上千門,配置遠超我們。美國有強大的空軍和海軍艦艇,我們的海、空軍才剛剛開始組建。”
林彪見主席沒有反應,于是繼續補充道:“在敵我裝備極為懸殊的情況下,若貿然出兵,必然引火燒身,後果不堪設想。”
林彪怕主席生氣,還向毛主席補充了一個方案:“我認為我們可以派重兵在東北駐紮,一方面保衛中國邊境,另一方面可作為北韓人民軍提供支撐,讓北韓人民軍采取遊擊戰方式,與美國軍隊作戰。”
毛主席對他的方案并不滿意,北韓有失,會直接威脅到東北、華北地區,到時候就是真正的“天子守國門”了。而且毛主席也明白,林彪這番長談,直接擺明了是想拒絕他。
最後,林彪也補充道:“主席,我一到冬天,就會病情加劇,害怕會拖累咱們的隊伍。”
林彪的病由來已久,想當年平型關大捷之時,林彪在戰後不慎被人誤傷,被子彈打穿了肺部。從那以後,林彪落下了病根,每年冬天都要硬忍着。當年的遼沈戰役,林彪也是拖着病體打下來的。
毛主席在談話時也看出了林彪的身體并不健康,于是對他說道:“你過幾天去蘇聯養病吧,還是身體要緊!”
就在這次談話過去的幾天後,北韓特使在10月1日來到了北京,還帶了一封金日成親筆寫的求救信。毛主席明白,此時的北韓戰場已經到了生死關頭,急需支援了。
毛主席趕緊召開了中央書記處會議,令他沒想到的是,此時的會議上,大多數的人不同意出兵。毛主席決定,擴大會議規模,這個時候的毛主席已經有了一個想法:讓彭德懷帶兵入朝。
之是以選彭德懷,毛主席有兩個考慮:首先,彭德懷也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是久經沙場的革命老同志;第二是毛主席相信,他一定能和自己想一塊。
是以,毛主席立刻派了專機,去西安接彭德懷。彭德懷當時正在辦公,當他突然被要求趕緊上飛機的時候,也是很意外。彭德懷趕緊帶上了沒有處理完的公務,在飛機上批閱。
彭德懷、毛主席
等到彭德懷到達中南海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四點鐘了,擴大會議已經開了一個小時。周總理聽說彭德懷來了,趕緊出門迎接,對他說道:“彭總,下午三點我們就開會了,沒來得及等你。”
彭德懷笑着說:“沒關系,沒關系。”
在擴大會議上,毛主席首先起身,握住彭德懷的手,向他介紹了北韓局勢,随後讓他趕緊入座,聽聽大家的意見。彭德懷坐下後,大家都有些沉默。
彭德懷
毛主席說道:“别默不作聲嘛,有利還是不利,至少要給個意見。”
林彪聞言,起身說道:“我有四個理由不能入朝作戰。
首先這不利于我們的國家發展; 第二:雙方差距巨大,美軍不同于國民黨; 第三:既然北韓是在蘇聯的授意下,那就應當找蘇聯人解決; 第四:入朝作戰很不劃算。是以我還是認為不能出兵!”
林彪的話有理有據,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林彪最後還說道:“為了一個幾百萬人的北韓,打爛一個五億人口的中國,實在不劃算!”
聶榮臻事後也回憶道:當時的會議上,很多同志都認為建國剛剛一年,需要休養生息,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能作戰。
毛主席、彭德懷
毛主席看了眼彭德懷,此時的他也沒有說話。毛主席隻能起身,陳說了他的理由,并在最後補充道:“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别人國家處在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管怎麼說都會難過。”
彭德懷整場會議沒有表态讓毛主席有點意外,他一度以為彭德懷也不支援出兵。但就在第二天下午,彭德懷就找到了毛主席,說道:“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相當于我們晚解放幾年;可一旦美軍占領了北韓和台灣,擺在咱家門口,到時候他想啥時候打咱,就啥時候打咱。與其晚打,不如早打,建設的問題大不了晚幾年。”
毛主席非常高興,他抓住彭德懷的手,很感謝彭德懷能了解他的想法,毛主席對他說道:“這幾天很多同志都來找我,告訴我不能打。但是北韓人民曾支援過我們打東北,人家有難我們就該支援!這是中華民族見義勇為的美德。有些同志懼怕美國的火炮,但曆史不是火炮書寫的,而是人民書寫!”
毛主席喝了口茶,繼續說:“如果美國占領了北韓,咱們還能安心建設嗎?估計要走上日本的老路,到時候用北韓插在我們的頭;台灣插住我們的腰;越南絆住我們的腳。我們還怎麼發展!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
在10月8日的大會上,決定将東北邊防軍等入朝作戰部隊改名為“志願軍”,任命彭德懷為志願軍總司令。
彭德懷臨行前還打趣地說道:“說是志願軍,我就不是自願的!”
後續的曆史也證明,毛主席做出了正确的曆史選擇,彭總不辱使命,打倒了不可一世的美軍。
北韓半島的和平穩定給我國的發展帶來了和平穩定的環境,我們也有了一個忠實的朋友。後來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北韓是世界上唯一支援我們的國家。
決策出兵
就連後來的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訪華時,都對毛主席說:“您的戰略眼光真是超乎常人啊!”
作為今天的後人,我們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前瞻性目光與偉人的智慧。正是革命先輩們的浴血奮戰,視死如歸,才打赢了北韓戰争!通過這場戰争也向世界宣布,中國再也不是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
最後讓我們不忘初心,牢記曆史,向奔赴北韓戰場的志願軍們緻敬,也向毛主席等上司人的智慧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