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巴中抗戰老兵徐恩光:中國人民團結一緻 就是最強大的

作者:四川新聞網
巴中抗戰老兵徐恩光:中國人民團結一緻 就是最強大的

徐恩光敬軍禮

巴中抗戰老兵徐恩光:中國人民團結一緻 就是最強大的

徐恩光與老伴合影

四川新聞網巴中7月7日訊(巴中新聞網 記者 李朝維)7月7日,是“七七事變”紀念日。79年前的這一天,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鬥争,最終戰勝日軍。同時,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今,健在的抗戰老兵越來越少,一位抗戰老兵就是一部活的抗戰曆史,他們的英勇事迹從不會被人遺忘。7月6日,巴中新聞網記者走近抗戰老兵徐恩光,聽他講述抗戰期間的那些事,感受抗戰老兵堅強不屈的精神。

8歲參加紅軍童子團 因病回家不能上前線

7月6日12時許,記者驅車來到巴中市巴州區蘇山坪三包村,随後沿着山間崎岖的石闆小路前行幾分鐘,見到了徐恩光老人。此時,94歲的徐恩光剛吃過午飯,坐在凳子上正準備休息,見到記者來到家中,徐恩光起身拿拐杖,并讓記者快坐下。雖然他頭發花白,駝背,耳背,但說話铿锵有力。待記者說明來意後,徐恩光的臉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講起了抗日戰地事迹。

據徐恩光回憶,86年前,他剛滿8歲,便離家參加紅軍童子團。“當時,我與一個身材高大的湖北人一同參加了童子軍,跟随紅軍去了廣元、昭化等地打仗,但因在昭化生病,我不能上前線。于是,我就回到家等待部隊指令。”

饑荒逃難至機械學校 學會駕駛汽車與坦克技術

徐恩光講,後因饑荒逃難進入湖南長沙的陸軍機械化學校,從此開始學習汽車駕駛和維修技術。“那個時候,我在學校裡學會了使用步槍、刺刀、開汽車、修汽車等。閑暇時,便學習戰場上重要武器——坦克,當時學校沒有坦克,老師隻教理論,沒有實際操作訓練,是以很難學會。”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争爆發。随後我被配置設定到廣西部隊第5軍新編22師坦克營,奔赴同古阻擊日軍北進。經過浴血奮戰12天後,在滇緬路戰線兩側,日軍傷亡也多,我們傷亡也不少……”徐恩光說,随着部隊失利後,進入野人山。“野人山條件差,陰暗潮濕,常有毒禽猛獸出沒,森林裡的蚊蟲也是成群結隊,随時都要保持警惕。”

黑夜駕駛坦克搜尋敵軍 險些掉入日軍埋伏圈

徐恩光講,在1943年,他因能開汽車被安排去學習駕駛戰車——坦克,不久後編入直屬戰車一營。“頭天領了裝備,第二天一早我們就向前線出發了。但坦克在夜間不敢開燈,害怕日軍看見後,用飛機來轟炸。”

徐恩光稱,“當時大家開着坦克緊跟着前行,就這樣100多輛坦克順利到達作戰地。”他因技術過硬,被任命為坦克車長,指揮本車機槍手、炮手作戰。在1944年的某天晚上,坦克營差點被日軍伏擊。

“當時,坦克營作為先頭部隊攻擊一個鎮子。幸好我們沒有直接沖進鎮子,而是沿路搜尋。”徐恩光說,他與第3連的戰友駕駛坦克分開搜尋時,找不到敵軍的坦克,便将腦袋探出坦克外,正好看見幾個草堆在動,發現日軍的小坦克正藏在山上的草從裡。徐恩光講到這裡,“好險啊,要不然就掉進了日軍的圈套。”

自那次戰鬥取得勝利後,戰友們一鼓作氣,接二連三地打了不少勝仗。

“中國人民團結一緻,就是最強大的!”

1943年10月,徐恩光與部隊二進野人山,占領了胡康河谷。憑借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戰術,部隊翻越野人山,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連通雲南境内的滇緬公路。

“但這場戰打得并不那麼容易,在部隊通過野人山,到達孟關時。戰鬥過程中,我旁邊的一輛坦克被日軍的磁鐵地雷擊中,一位戰友的腿被炸斷,臉也受傷。”徐恩光講着講着,聲音就變小了,這件事使他永遠無法忘懷。

徐恩光所在的坦克營面對該困境後,便立即尋找辦法解決困境,最終徐恩光和戰友通過用稀泥裹住了坦克頂部的鐵絲網,成功的讓磁鐵地雷無法發揮作用,避免了無謂犧牲。

“有幾場戰鬥下來後,把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随後清理戰場時,遇到打散了的日本兵,餓了出來尋吃的,便将其抓回駐地,關到禁閉室審問。由于語言不通,這些日本人都不說話。”徐恩光說,在後期的戰鬥中,部隊是節節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後。我思念闊别已久的家鄉,便踏上了回家路。”徐恩光說,回家之後,一直居住在巴州區蘇山坪三包村。“抗日救國,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應盡的職責。中國人民團結一緻,就是最強大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