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土地法和風雨飄搖的土地改革概要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 本站記者韓丹東

本報□實習生楊玉佳

從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紀念館向西南方向走幾百米,是一座土坯院子,土牆黑門前有一座石碑,上面刻有"國土大會址"。

由于江南水庫的建設,會議的位址已經低于水面,現在的遺址按原樣重建,保留了曆史的原始面貌。

1947年5月,劉少奇、朱德率領工業中央前往坪山縣。7月至9月,劉少奇在坪山縣西柏坡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草案)》。

随後,解放區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使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分崩離析,使日月換了新的一天。

會議休會一年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産黨上司了全國各蘇維埃地區十年的土地革命鬥争,初步形成了"依靠貧苦農民、團結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的土地革命路線。

在中華全國抗日戰争爆發前夕,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起來抗日的力量,中國共産黨停止了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轉而在農村地區發起了"降租減息"運動,以改善民生,集結抗日勢力。

抗戰勝利後,面對國民黨挑起的民族内戰,中國共産黨為了保衛勝利的果實,滿足廣大農民的土地需求,重新開始土地鬥争。

1946年5月4日,中國共産黨中央釋出了《關于土地的訓示》,又稱《五四訓示》。

從那時起,由于抗日戰争時期的延續而實行的解放區的土地政策減少了租金和利息,并過渡到沒收地主的土地并意識到耕種者有他們的田地的徹底的土地革命。

"五四"指令的頒布,對解放區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受曆史條件的限制,為了充分落實農民有自己的田地,中國共産黨決定調整"五四"指令。

1947年1月10日,劉少奇起草了緻中央局、中共中央區委的信,決定于5月4日在延安召開全國土地會議,讨論和解決土地改革中的各種問題。

但就在決定作出兩個月後,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延安,中共中央不得不作出從延安撤軍的決定。

在這種情況下,原定于5月4日舉行的土地會議無法如期舉行。3月19日,中共中央向中央局、分局發出資訊:"延安局勢緊急,五四國會議的地點和日期可能要在以後決定。希望所有與會代表都處于待命狀态,等待中央通知後再起床,但東北代表應上山或金超待命。"

3月29日,中共中央從延安撤出後,中央機關分為前委中央、工業中央。工業中央由劉少奇上司,朱德擔任書記、副書記,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繼續籌備召開全國土地會議。

5月初,工業中央于5月31日抵達坪山縣,通知解放區:"全國土地會議定于7月17日在平山縣金潮召開,各區除區委必須派負責人代表參加會議外,地方委也可以派一人參加。"

通過《中國土地法大綱(草案)》

為了參加會議,1947年6月和7月,解放區的代表突破封鎖,越過煙霧彌漫的戰場,塵土仆人來到西柏坡。

7月17日,全國土地會議開幕。會場位于西柏坡村西側山溝的空地上,金潮、金津、察哈爾、太行、太嶽、金珠陸巒、燕魯峪、閩南、楊閣、金嶼、陝西甘甯、東北、山東等解放區的代表共計100餘人。

資料顯示,中央工委、中央後委和解放區代表以及晉潮軍區部隊代表(包括出席會議的青年會議代表)共計約150人。

會場狀況很差,講台上有幾塊白布,以防陽光照射,還有兩張左右長桌供主席團和錄音機使用。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坐在講台前的石頭上聽取報告。現在是仲夏,會議從早上5:30開始.m,早餐在上午8點.m,開放到晚上10點或11點.m,代表們回到車站吃午飯,小組讨論從下午3點4.m開始。

由于天氣炎熱,許多代表在開會時搖晃着風扇。天氣炎熱,代表們的心很熱,中國人希望千禧年的美好事物成真。

會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7月17日至8月31日)将側重于代表團報告解決方案,第二階段(9月1日至9月13日)将側重于土地共享政策以及中國《土地法大綱(草案)》的讨論和通過。

經過近兩個月的審議和讨論,全國土地會議就如何進一步開展土地改革、整頓黨組織達成了共識,基本完成了預定任務。

9月13日,大會召開最後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草案)》,決定在解放區進行全面整改。

掀起土地改革浪潮

10月10日,中國共産黨中央準許了《中國土地法綱要》,決定公開發表并付諸實施。

《中國土地法綱要》共16條,主要内容是"廢除封建和半封建對土地制度的性剝削"。為了貫徹全國土地會議精神,貫徹落實《中國土地法綱要》,解放區先後在各自地區召開了土地會議。這些會議的長度和數量在解放區的曆史上是罕見的。

《中國土地法綱要》已成為全國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綱領性檔案,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不僅對保證解放戰争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且為新中國成立後的土地立法和土地改革運動提供了曆史經驗。

随着解放區土地會議的召開,土地的平等配置設定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婦幼是衆所周知的大事。在很短的時間内,解放區呈現出"各地土地改革狂潮"的新局面。

這次改革的主要特點是黨的親力親為、行動迅速、權力強大。例如,東北部的大部分地區是勝利後解放的半舊區,一小部分是1947年解放的新區。1947年冬天,土地共享運動普遍開展,半老區大部分經過了初步的土地改革和審查,平分前基本發動了群衆。

1947年12月,東北解放區開始了土地共享運動。一般做法是按人口重新配置設定土地、分級和配置設定,到1948年2月中旬,東北解放區合并區的封建土地制度已經完全廢除。

據不完全統計,松江、龍江、合江、嫩江兩省,土地5000多萬畝(其中前體育劃撥沒收的土地),沒收牛馬40.8萬頭,黃金1.95億兩頭,白銀4.73萬多兩件,衣衫520多萬件,各省基本沒有黑土地。

此外,地主和富農的統治地位随着他們的封建剝削而消失。大多數地區以貧苦農民為骨幹,真正掌權。農民們穿上厚厚的衣服,住在院子裡,有一匹馬,一些貧苦農民定居在自己的家裡,娶了他們的妻子。是以,群衆參軍參戰、支援上級、繳納公共食品非常活躍,如松江省呼蘭縣計劃擴軍2500人,并自動登記7000多人。貧困、就業和中年農民普遍參加了這場運動,許多男女農民要求加入中國共産黨。

西柏坡紀念館展示了一封兩頁的信,上面用筆寫下了"毛主席的個人收據"字樣,信的内容如下:

"毛主席!"沒有你,我們真的餓死了,這次我們都翻身了,瓜分了土地,瓜了馬,分了衣服,吃飽了,吃穿也都抱了起來,必須打倒地主,打倒反動派!看到冬天,你在那裡很冷嗎?我有一個大皮,一雙靴子,一雙絲襪,一頂帽子,這是我們變成的水果,也是我們的小心髒,請拿走它。我們都想見你,遠離(得到)而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你,請把最新的照片給一張照片。"

繳款是"哈爾濱古巷區被山屯全部轉農"。

解放前,東北農民在封建地主、土匪和日本僞統治者的三重壓迫下一貧如洗。随着封建制度的廢除和土地改革的大力推進,農民們意識到"耕耘者有自己的田地",真正成為了土地的主人,而現代作家周立波所寫的小說《風雨雨》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資料來源:法治 日常法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