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作者:尋荀文化
華-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

華-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華-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華-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華-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華-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二、姓氏讀音

華 huá huà huā

注 音: ㄏㄨㄚˊ ㄏㄨㄚˋ ㄏㄨㄚ

繁體字: 華

漢字結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十

簡體部首: 十

華-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五筆86:WXFJ 五筆98:WXFJ 五行:水 UniCode:U+534E 四角号碼:24401 倉颉:OPJ GBK編碼:BBAA 規範漢字編号: 0472

華的部首筆畫: 2

總筆畫: 6

筆 順: 撇豎撇折橫豎

華-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huá ㄏㄨㄚˊ

美麗而有光彩的:華麗。華豔。華彩。華貴。華章。華表(亦稱“桓表”)。華蓋。

精英:精華。含英咀(jǔ)華。

開花:華而不實。春華秋實。

繁盛:繁華。榮華富貴。

奢侈:浮華。奢華。

指中國或漢族:華夏。中華。華裔。華胄(a.華夏的後裔;b.貴族的後裔)。華工。

敬辭,用于跟對方有關的事物:華翰(稱人書信)。華誕(稱人生日)。華居(稱人住宅)。

頭發花白:華發(fà)。華颠(指年老)。

指時光:年華。韶華。

huā ㄏㄨㄚˉ

古同“花”,花朵。

三、姓氏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宋戴公封子孫于華邑,屬于以封邑名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華氏,有比較具體的資料可考,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宋戴公孫督,字華父,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華督、華元、華定、華亥,并為宋卿。”這支華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們在春秋時期的宋國是一個顯赫的家族,子孫曆代都是宋國的公卿。 宋國是由周武王封給商纣庶兄微子啟以奉湯祀的。商湯是子姓,正考父和華督都是商朝的後代,華氏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當時的宋國擁有今河南省商丘縣以東、直到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一片地方。是以,這支華氏族人的最早發源之處在宋國,後來才逐漸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華督、華元、華定、華亥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史稱華氏正宗。

華-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觀于西嶽華山,屬于以居邑名為氏。姒姓與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陽氏。子姓是颛顼的兒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孫子夏禹的後代所建立。是以華氏無論是姒姓的一支,還是子姓的一支,統統都是颛顼的後代,所謂兩支,不過是得姓的先後與途徑有所不同罷了。

據考證,華氏人的始祖是可以遠溯到黃帝軒轅氏的,因為颛顼正是黃帝的孫子。源自姒姓的華氏,早在夏朝的第四個天子仲康之時便已出現,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這在史籍中有記載:“夏仲康封觀于西嶽,曰華氏”。西嶽,指的是陝西境内的華山,是以仲康的子孫自此就以“華”為姓氏了。不過,有學者明确持疑,因為當時的華山是否已有“西嶽”的封号未可确定,是以,認為是華氏之得姓在前,華山之得名則在後。 本書考證,直到戰國中期,今華山之地仍稱作“陰晉”,屬于魏國之地,還沒有被稱做“華山”。到戰國晚期的周顯王三十七年(己醜,公元前332年),魏國以陰晉之地為交換條件,送給秦國以求和,秦惠文王改其名為“華陰”,其境内之山始稱“華山”。是以,清朝陳廷炜在其所撰《姓氏考略》中的說法“夏仲康封觀于西嶽,曰華氏”,肯定是“為名以撰”,實不可取!不過,在夏桀執政時期,有四個貼身佞臣:“河濟、泰華、伊阙、羊腸,修政不仁。”泰華是夏桀的寵臣之一,在其後裔子孫中,當有中國最早的華氏。

第三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世子華,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春秋公羊傳》中記載:“僖公七年夏,鄭殺其大夫申侯。其稱國以殺何?稱孔子國以殺者,君殺大夫之辭也。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甯毋。”鄭世子華,就是鄭文公捷的二兒子太子華,在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農曆1月,他代表鄭國,同周王使者、齊桓公小白、宋桓公禦、衛文公毀、許男爵、曹昭公班、陳世子款等諸侯國會盟于洮(今山東鄄城),這次會盟,确定了齊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曆史上一次重要的諸侯國會議。 在鄭世子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是為新鄭華氏。

第四個淵源

源于嬴姓,出自戰國末期秦國公子華,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公子華,即秦惠王的兒子之一,名華。公子華善武,為當時秦國大将。周顯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諸侯國合縱對抗秦國。秦惠王對此感到十分頭疼,客卿張儀立即建議攻打叫喊得最兇的魏國。很快,公子華和張儀二人便率領秦軍圍攻魏國之邑蒲陽(今陝西西安長安區),一舉克之并占領。之後,公子華率秦軍駐紮在蒲陽,而張儀卻傳回秦國。回來後,張儀向秦惠王說,“請大王将蒲陽還給魏國,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做人質。我能說服魏國脫離合縱之勢。”秦惠王十分好奇,但還是同意了。之後,張儀跑到魏國對魏惠王說:“你看,秦國對你們魏國還是很厚道的。這不,秦王令我将蒲陽歸還與您,還将他的兒子做人質。魏國可不能無禮于秦國啊。”魏惠王十分高興,将上郡十五縣都交給張儀帶去給秦國,以表達謝意。如此一來,“五國合縱抗秦”被分化瓦解,張儀回到秦國,立即被秦惠王拜為相邦(丞相)。在秦公子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稱鹹陽華氏。

華-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第五個淵源,少數民族改姓

1,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時期蒙古諸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⑴.蒙古族谟錫哷氏,亦稱木華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内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sire Hala。蒙古族、滿族谟錫哷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嚴氏等。⑵.蒙古族紮拉爾氏,亦稱紮喇亦爾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紮剌赤兒部,是元朝著名太師木華黎之後裔,以部為氏,世居烏魯特(今内蒙古興安盟)、察哈爾(今黑龍江、俄羅斯勃力)。後有達斡爾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r Hala,為達斡爾族著姓之一。所冠漢姓為趙氏、嚴氏、季氏等。⑶.蒙古族華努特,在清朝末期至民國初期,多冠漢姓為華氏。

2,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屬于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⑴據文獻《元代泰不華族源初探》、《鎮江回回》等記載:回族華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華(達不華)。蒙古汗國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時,波斯人穆巴拉沙随父塔不台入華,定居于台州(今浙江臨海_,後拜南宋遺民周仁榮為師,刻苦攻讀漢語,于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鄉試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試中賜進士及第,授集賢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監察禦史。後在元文宗時期建奎章閣,擢為典簽,拜中台監察禦史,“帝賜蒙古姓名泰不華(達不華)”。在其後裔子孫中,有漢化為達氏、華氏、泰氏者。今江蘇六合、鎮江等地的回族達氏、華氏、泰氏,皆為其後代。 ⑵另據史籍《雲南左衛選薄》記載: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歸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為雲南左衛副千戶。亦速之子還叫亦速,到其孫速來蠻時,以漢字速為姓氏,稱速氏。之後從二世速俊、三世孫速晟、四世孫速霖、五世孫速泰到第六世孫速華時,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為官。在速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

3,源于滿族,出自明、清時期女真諸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⑴.滿族阿赉氏:AlaiHala,滿族姓氏,滿語的意思“桦皮”,世居翁郭羅城(今黑龍江阿城金國上京故城),後多冠漢姓為華氏、阿氏等。⑵.滿族瑚錫哈哩氏,Husihari Hala,亦稱祜什哈禮、瑚克沙哈裡,以地為氏,世居瑚錫哈理(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依蘭(今黑龍江依蘭)、費爾塔哈(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裡處)、三姓(今黑龍江依蘭)。後有赫哲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族、赫哲族、錫伯族瑚錫哈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華氏、嚴氏、關氏、胡氏、扈氏等。

4,源于錫伯族,出自清朝時期錫伯族華西哈裡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文獻《雙城市滿族錫伯族志》中記載,錫伯族華西哈裡氏,亦稱瑚錫哈裡氏,後有黑龍江女真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uasihari Hala,世居瑚克沙哈裡(今黑龍江甯安)。錫伯族、滿族華西哈裡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華氏。

四、得姓始祖

華父督,一作宋督,字華父,名督。春秋時宋國人,宋戴公之孫。

前七一零年,時任太宰的華督殺死大夫孔父嘉,奪其妻據為己有,然後一不作,二不休殺死宋殇公,并迎立公子馮為宋莊公,自任為相。後華督自立為華姓,後世子孫遂稱華姓,并尊華督為其得姓始祖。

華-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五、人口分布

古宋國之國都在今河南商丘,是以講華姓源起于此應無疑義。自華督得姓而起,華姓在宋國便世代顯貴,名震天下。

春秋時期見諸史冊之華姓近二十人,《左傳·正義》曰:“世本雲,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鄭,鄭生司徒喜”。這一支乃華督之嫡出,另外名将華元乃華督之曾孫,華元父華禦事曾任宋之司寇,從衆多華姓來分析,可以說此際乃華姓發展之高峰期。

前五二二年,華姓家族由于當朝君主之處置失當而産生内讧,華姓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華亥失敗後逃亡楚國,華費遂子華登因與華亥有勾連,而亡命吳國。另外,此際齊有華周,衛有大夫華仲,這些史實表明,春秋時華姓已播遷于楚(都今湖北江陵)、吳(都今江蘇蘇州)、衛(都今河南淇縣)、齊(都今山東淄博)等國。

前二八六年,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華姓漸有北徙山東,南遷安徽、江蘇者。漢初,華寄、華毋害追随劉邦征戰有功,封為列侯,子孫襲爵,為沉寂近一個世紀的華姓重新增光添彩。兩漢時,華姓可以說遍布山東大地,并在山東平原一帶形成望族,另在今山東、江蘇、安徽間地的沛國也形成了華姓大族。新莽之亂時,有北方華姓避居今湖南溆浦一帶,與祖居此地之華姓相融合,後來昌盛為華姓武陵郡望。

三國兩晉時期,華姓發展達到高峰,其中以平原郡的華歆家族為傑出代表,其人丁興旺,世代名家輩出,可謂光照史冊。永嘉之亂中,華姓避亂南遷于今江蘇、浙江、湖北、安徽等省。曆南北朝至隋唐,華姓在今江蘇、上海等地繁衍昌盛,并有一支華姓入遷福建。

宋元兩代,華姓遍及黃河、長江、珠江中下遊。

明初,山西華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河北、山東、陝西、江蘇、安徽等地。曆明清兩代,華姓廣布于台灣以及西南、西北、東北各地。如今,華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陝西、上海、吉林、江蘇等省市多此姓,上述四地之華姓約占全國漢族華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華-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六、家譜文獻

天津華氏南支宗譜,(清)華長卿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注:南開本世累表,記事至清光緒年間。

天津華氏宗譜,(清)華承彥續輯,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天津華氏通四堠陽晴雲公支宗譜十三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國)華步照、華鐘靈等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江蘇華氏通四公悌公支宗譜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華鴻模修,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注:該族在鎮江、無錫等地。

江蘇丹徒華氏重修宗譜六卷,(民國)華乃慶,華坤全等纂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注:書簽題《朱方華氏族譜》。

江蘇無錫華氏家譜八卷,(清)華毓琮纂修,清朝初期木刻活字印本十冊。注:版心作《華氏傳芳集》。

江蘇無錫華氏宗譜二十四卷,(清)華希闵重修,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

江蘇無錫華氏宗譜(清)華希闳纂,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注:有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自序。

江蘇無錫華氏山桂公支譜十二卷,首三卷,(清)華文柏,華學炯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注:清乾隆十四年始修支譜。

江蘇無錫華氏通八奇二宗譜八卷,首一卷,(清)華鏡宇纂修,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注:清乾隆三十五年賣囿公始修。

江蘇無錫華氏通九支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清)華允中等續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

江蘇無錫華氏通九支傳芳集附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華允中等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注:一名《無錫鵝湖華氏宗譜》。

江蘇無錫華氏通九支傳芳集附宗譜十卷,首一卷,附二十九卷,(清)華允中等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

江蘇無錫錫山華氏通九支六修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民國)華宗纂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圖書館。注:清乾隆二十四年華德昌始修。

江蘇無錫華氏通四怡隐公支宗譜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華鴻模序,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江蘇華錫華氏奇一支宗譜八卷,(清)華國賢等續修,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江蘇無錫華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譜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華鴻模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無錫華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譜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華鴻模纂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注:清光緒七年華鴻模始修支譜。

華-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江蘇無錫鵝湖華氏通四興二支宗譜三十卷,首一卷,(清)華季先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德彜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無錫華氏通四澹然公支宗譜九卷,首一卷,(清)華鴻模重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存裕堂義莊木刻活字印本四冊。注:版心作《華氏宗譜傳芳集》。

江蘇無錫華氏通四怡隐公支譜十五卷,(清)華開骥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無錫勾吳華氏本書五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華渚纂述,華鴻模重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江蘇無錫華氏宗譜,(民國)華瑛匡、華廷獻輯,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華樽木刻活字印本。注:原題《華氏宗譜卷之七~補奇五支子升派》。

江蘇無錫華氏通十支十四修宗譜二十二卷,(民國)華錦球纂修,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培元堂鉛印本二十二冊。注:元至正間華木春始修。

江蘇無錫華氏譜略,附吳錫華氏譜跋,(民國)許同華撰,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江蘇華氏宗譜華氏先賢像記,(民國)華保真編,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浙江蕭山漁臨華氏宗譜,(清)華大銘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序(公元1845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浙江蕭山漁臨華氏宗譜八卷,(清)華汝忠等重修,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浙江蕭山漁臨華氏宗譜,(民國)華鶴榮修,華嶽榮等纂,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浙江蕭山華氏宗譜十四卷,(清)華元燮等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壽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注:又名《蕭山漁浦華氏宗譜》。

浙江餘姚姚江華氏宗譜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殘存九冊。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清)王懷忠,華安邦等纂修,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民國)華安興,王懷忠纂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民國)石鴻泰,華節法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浙江鄞縣華氏宗譜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清)華大貴等重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享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

浙江鄞縣栎陽華氏宗譜,(民國)華康順纂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思訓堂輯,新邑慶餘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四卷,(民國)石鴻泰、華節義等纂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浙江蘭溪華氏宗譜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常山才裡華氏宗譜,(民國)華舍文重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六卷。

浙江遂昌華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遂昌華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華氏宗譜,(清)華重民纂輯,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禮耕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華氏西房支譜,(清)華贊孝纂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華氏潭子頭門樓下支譜,(清)華鈞謀等修,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佑啟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浙江金華章氏宗譜三十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缺卷。

浙江金華鐘湖俞氏宗譜四卷,著者待考,民國甲寅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金華東陵邵氏宗譜四卷, (清)邵小飯等修,清宣統元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

華牆潘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

平江華氏四修宗譜八卷,首一卷,(民國)華懋衡等修,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

重慶合川華氏續修族譜一卷,(現代)華隆思主編,2004年木刻活字印本。

華林胡氏宗譜,(清)胡照南等修,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承啟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無錫華氏宗譜二十四卷,(清)華希闵重修,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江蘇無錫華氏宗譜,(清)華希闳纂,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無錫華氏山桂公支譜十二卷,首三卷,(清)華文柏、華學炯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有兩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圖書館(有兩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有兩部)。

江蘇無錫華氏通八奇二宗譜八卷,首一卷,(清)華鏡宇纂修,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圖書館。

江蘇無錫華氏通九支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清)華允中等續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無錫勾吳華氏本書五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華渚纂述,華鴻模重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

江蘇無錫華氏宗譜,(民國)華瑛匡、華廷獻輯,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華樽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蘇州大學圖書館。

江蘇無錫華氏通十支宗譜二十二卷,(民國)華錦球纂修,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培元堂鉛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圖書館。

江蘇無錫華氏譜略,(民國)許同華撰,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華氏宗譜華氏先賢像記,(民國)華保真編,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

浙江蕭山漁臨華氏宗譜,(清)華大銘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序(公元1845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蕭山漁臨華氏宗譜八卷,(清)華汝忠等重修,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蕭山漁臨華氏宗譜,(民國)華鶴榮修,華嶽榮等纂,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蕭山華氏宗譜十四卷,(清)華元燮等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壽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餘姚姚江華氏宗譜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浙江慈溪縣文物管理局(殘存九冊)。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清)王懷忠、華安邦等纂修,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甯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民國)華安興、王懷忠纂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甯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民國)石鴻泰、華節法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甯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四卷,(民國)石鴻泰、華節義等纂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甯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蘭溪華氏宗譜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高潮鄉。

浙江常山才裡華氏宗譜卷,(民國)華舍文重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六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東魯鄉才裡村。

浙江遂昌華氏宗譜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縣北界鄉岱根村。

無錫華氏宗譜二十四卷,(清)華希望闵等纂,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無錫華氏世系原本,(清)華魁等纂,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無錫華氏宗譜八卷,末一卷,(清)華鳴玉等纂,清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

無錫華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華學炯等纂,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诒彀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

無錫華氏通九支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附華氏通九支文獻考一卷,(清)華允中纂,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

無錫錫山華氏通九支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附一卷,華宗敬等纂,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冊,今僅存第一~八卷、第十一~二十四卷、第二十六~二十七卷上冊、第二十八卷、卷首、附卷。

無錫華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譜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華鴻模等纂,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

無錫華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譜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華鴻模等纂,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存裕堂義莊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無錫鵝湖華氏通四興二支宗譜三十卷,首一卷,(清)華繼先等纂,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聽彜堂義莊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

無錫華氏通四樂農公支宗譜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清)華鴻模等纂,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無錫華氏通支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培元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七卷。

無錫華氏先賢象記一卷,(清)華鴻山纂修,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玉铿堂華介福摹錄本一冊。

無錫華氏先賢圖像一卷,(民國)華保貞等纂,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無錫重刊華氏祠墓始末記二卷,(民國)華學瀚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無錫華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文苑閣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四卷、第六卷、卷首。

富春祥風華氏宗譜一卷,(清)孫承祚等纂,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5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七、郡望堂号

平原郡,漢代設定,治所在平原(故城在今山東平原縣西南);

武陵郡,漢代設定,治所在義陵(故城在今湖南溆浦南);

沛國,西漢為沛郡,東漢為沛國,治所在相縣(故城在今安徽濉溪縣西北)。

華-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堂号:“武陵”、“華嶽”、“平原”、“敦厚”等。

“本仁堂”:據《蕭山漁臨華氏宗譜·序》載:華氏“原姓宋,實微子(商·纣王同父異母兄長)之裔,食采于華(今河南省商丘以東至江蘇省銅山以西地區),西周時,宣王姬靜遂因地賜華姓。華、宋二姓,萬世難婚。”這段文字說明華氏源流和華、宋不通婚的原因。此外,華姓的主要堂号還有:“存裕堂”、“诒谷堂”、“享叙堂”、“培元堂”、“壽和堂”、“永思堂”、“武陵堂”、“享德堂”、“思訓堂”、“慶馀堂”、“敦本堂”、“禮耕堂”、“佑啟堂”“青紫堂”等。

八、字輩排行

山東兖州華氏字輩:“汝炳承連延允中繼世長”。

山東兖州華氏字輩:“永秀振魁風守孝德”。

山東東阿華氏字輩:“廷德澤士西書培凱昌樂”。

山東青島華氏字輩:“振啟方澤裕正承先修仁丕志崇本克延”。

山東青島、吉林華氏字輩:“永雲景樹顯振啟芳澤玉”。

重慶合川華氏一支字輩:“祥長光懋建元子繼承先學盛文名顯廉平治道賢”。

重慶合州華氏一支字輩:“朝雲斌中國(正)世代永興隆祥長光懋建學道文名顯元子繼承先”。

廣西河池華氏一支字輩:“益德必肇慶盛傳宗家道榮昌永遠福堂”。

廣西河池華氏一支字輩:“日德友召慶盛(正)傳忠家道榮昌永世福堂”。

河北固河華氏字輩:“和風振蘭如聞征燕”。

河北高唐華氏字輩:“一振(洪)同林興立”。

河南南陽、浙江麗水華氏字輩:“清紹祚德遠道承憲澤長傳嗣啟元會佩中兆文光”。

浙江東陽岘北蟠溪華氏字輩:“仁庸隆一良時修懋克本孟仲伯叔季永兆大廷文國應思奇正忠嘉秉元德承啟顯光志立人品士昌占亦乃可式順展高嶽才”。

湖北丹江口華氏字輩:“先兆克勤”。

遼甯大連華氏字輩:“于傳吉玉政承仙”。

江蘇無錫華氏字輩:“德先開人文啟爾道”。

江西崇仁華氏字輩:“春和雲祥運新道昌”。

四川簡陽華氏字輩:“祖庭萬興旺承天元尚明德啟文光正中發永從祥”。

天津華氏一支字輩:“永起長文國寶乃昌”。

華氏一支字輩:“安邦定國正大光明天立萬代榮華富貴”。

貴州遵義華氏字輩:“世學治民安,尚國再開端,家修維正品,庭顯慶錢元,光宗能善述,起後必超賢,道德文章喚,永遠立真傳”。

九、姓氏名人

華胥:(生卒年待考),女;四川阆中人。神話傳說中伏羲的母親。

華元:(生卒年待考),華督後裔,宋國人。著名春秋時期宋國大夫。

華毋害:西漢将領。

華佗:(公元145~208年),名敷,字元化;沛國樵人(今安徽亳州),著名東漢醫學家。

華歆:(公元157~231年),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今山東禹城)。著名三國時期曹魏國大臣。

華雄:東漢末年的武将,為董卓帳下都督。公元190年,關東軍閥聯合讨伐董卓,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大破董卓軍,華雄在此戰中被孫堅一軍所殺。《三國演義》中則對這段曆史作了改動,描寫華雄被劉備義弟關羽所殺,這段被稱為“溫酒斬華雄”的故事情節也流傳于後世。

華表:(公元204~275年),字偉容,華歆之子;平原高唐人。著名晉朝大臣。

華恒:華表孫,東晉大臣。娶晉武帝女,拜附馬都尉,後任尚書、颍川令。

華溫琪:五代梁唐間将領。

華峤:(公元?~293年待考),字叔駿,華歆之孫、華表次子;平原高唐人(今山東高唐)。著名魏晉時期史學家。撰成《漢後書》(亦稱《後漢書》)九十七卷,嬌改稱志為典,計劃寫十篇,惜未竟而在晉元康三年(公元293年)逝世。

華鎮:北宋官吏。有《揚子法言訓解》、《雲溪居士集》等。

華綽,(生卒年待考),字仲寬,行千九;江蘇無錫人。著名南宋大臣。

華雲龍:(公元1332~1374年),定遠人(今安徽定遠)。著名明朝初期将領。

華喦:(公元1682~1756年),字秋嶽,号新羅山人;福建上杭人。著名清朝畫家。繪有《桃潭浴鴨圖》、《山雀愛梅圖》、《村學圖》、《白雲松舍圖》等傳世。著有《離垢集》、《解弢館詩集》。

華秋蘋:(公元1785~1858年),名文彬,字伯雅,别号借雲館主人;江蘇無錫蕩口鎮人。著名清朝金石篆刻家。 曾與弟華文械、華文桂合著《喉科秘書》四種,當時流傳甚廣。 著有詩詞集《詩草》,《詞草》行世。

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了解家族曆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