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茄,管狀花目、茄科、番茄屬的一種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産于美洲南部和中部的熱帶地區。
它的旅程開始于500多年前當時西班牙征服者的船隊,他們帶着從南美洲獲得的戰利品之一—— 番茄植株 傳回歐洲。
原住民們将番茄稱為“圓滾滾的果實”他們認為番茄是一種鮮美多汁的“靈丹妙藥”,歐洲人花了200年的時間,才體會到這一點,而中國人比歐洲人還晚了400年。
番茄抵達西班牙,當時無人知道它們的用途,這些新奇的植物,在遠征隊的貴族金主後花園安家落戶,長得郁郁蔥蔥。
在歐洲将近400年的時間裡,沒有人相信番茄能吃,因為紅色意味着危險,番茄被認為是有毒的食物,無人敢食,隻是把它作為一種觀賞植物來對待。
16世紀,英國公爵在南美洲旅遊,将番茄作為愛情的禮物獻給了情人伊麗莎白女王以表達愛意。
在17世紀,一位法國畫家冒着生命危險吃了一個番茄,覺得酸中又有甜,于是“番茄無毒可以吃”的消息迅速傳遍了世界。
到了18世紀,意大利廚師用番茄做成佳肴,色豔、味美,客人贊不絕口。番茄終于登上了餐桌。
19世紀80年代,意大利的瑪爾戈王後想吃披薩,于是一位那不勒斯披薩師奉上這道點綴着番茄,馬蘇裡拉奶酪和羅勒葉的酥皮點心,紅白綠正是意大利國旗的顔色。
番茄狂歡始于20世紀40年代,每年夏天,西班牙布尼奧爾鎮舉辦番茄大戰,人們互相投擲熟透的番茄,無數熟透的番茄被扔來采去碎成了果醬,是一種讓人們宣洩壓力的方式。
番茄種類繁多,有來自摩爾達維亞公園的綠番茄“黑薩拉”,馬其頓的牛心番茄“高迪塔”“白雪公主”,人們曾經認為番茄是從天堂掉落的果實,因為他們實在是太美味了,番茄甚至被稱為“天堂之果”。
在明朝萬年間,番茄經海上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也僅僅是作為觀賞植物。 而到了清代末年,中國人才開始食用番茄。清代汪灏在《廣群芳譜》的果譜附錄中有“番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
現今,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番茄出口國年産量達3000萬噸,收獲的番茄加工成番茄原漿被運往世界各地,大多數運往了歐洲。中國就是這樣在世界加工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