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要點 #
人們經常從不重視他們的人那裡尋求認可,甚至是将來也永遠不會重視他們的人。
我們往往不能充分地珍惜那些給予我們陪伴和關愛的人。
友誼的關鍵是我們與另一個人的關系品質如何,而不是獲得他們的關注是多麼艱難。
我們有時并不能珍惜那些重視我們的人給予的愛和友誼,反倒從那些不重視我們甚至将來也不會在意我們的人那裡尋求認可。
這種傾向在青少年群體中尤其明顯——他們經常在壓力之下嘗試尋求受歡迎的青少年同伴的認可——但是這種傾向并沒有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完全消失。青少年時期的這種特質在我們大多數人身上保留了下來。
這其中的原因讓我很好奇。
我心中構想了一個行為模式,但隻在青少年群體中更容易說得通。青少年通常生活在一個等級結構分明的小世界中,他們在這個世界中的地位依賴于那些被視為酷、時尚、引流潮流者的朋輩群體的意見。

而成年人的世界則複雜得多。成年人參與許多不同的社交圈,他們的地位幾乎不會取決于某一個人的意見。是以,相比于青少年,成年人好像并沒有那麼多的理由去憂慮是否被另一個人接受或尊重。
那麼,該如何解釋成年人中的這種傾向呢?
在這裡,我先把這樣一些場景放一邊不考慮,例如尋求父母的認可,父母的愛和接受對我們是至關重要的,或者某些我們想要效仿的人,或者我們工作機關的上司,在這些場景中尋求認可的理由并不難了解。
讓我感興趣的場景并不同于此。
這種場景的差別點在于,當優秀的朋友伸出援助之手,我們不能珍惜,反而去關注對我們不感興趣的人的意見,盡管他們的意見對我們的生活并沒有什麼實際影響。
也許,這種傾向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進化的機制。進化的機制讓我們認為已經得到的東西并不值得追求,至少不像尚未得到的那麼重要。與此相關,我們傾向于用獲得一件事物的難度來衡量它的重要性,是以我們覺得容易得到的東西,就不會重視。
我把這個機制稱作格勞喬·馬克斯(Groucho Marx)傾向。格勞喬·馬克思是一名喜劇演員、編劇、導演,于1974年獲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終身成就獎。代表作品為《鴨羹》《歌聲俪影》《賽馬場的一天》等。他有一句頗有點諷刺意味的名言“我永遠不會加入一個接受我成為會員的俱樂部”。就像格勞喬·馬克斯一樣,關心我們的人給予的陪伴,我們往往不會太珍惜。
從集體主義的視角看,也許這個機制對我們大家都有利。因為如果沒有這種機制,我們可能會喪失持續追求進步的動力。但是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機制對個體幸福帶來的後果。
講到這,我想我們應該記錄一些成本。我所說的格勞喬·馬克斯傾向也許可以用來解釋享樂跑步機效應:
一種在追求幸福過程中出現的看起來永遠停滞的狀态,取得的成就越來越多但幸福感卻無法持續提升。
需要提示的一點是,格勞喬·馬克斯傾向有時并不奏效。有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付出的辛勞多少并不總是衡量一件事物價值的良好名額。潛到海底取回大堆的愚人金(黃鐵礦,形似黃金但并無多少價值的一種金色礦物)既危險又辛苦,但愚人金并不值得付出如此辛勞。
與此相關,格勞喬·馬克斯傾向可能會被利己主義者拿來傷害我們。在商品市場中,有些賣家認為擡高商品的價格會讓顧客誤以為這些商品價值更高。這個政策有時确實生效。顯然,同樣一壺酒人們會相信價格貴的更好喝。
在約會的世界也是如此,有些人會限量供應他們的認可和贊美。有一種源于負回報的被稱為“打壓”的做法。這種做法通過貶低别人來擡高自己的認可的“價格”,即,使自己的認可成為稀缺商品進而看起來更有價值。但是打壓并不能說明這種人的認可更值得追求。而且事實可能相反,這隻能說明這種人缺乏禮貌。是以有些人的陪伴也像葡萄酒和手包那樣被高估了。
在前幾年引發網絡熱議的北大包麗案件中,據事後曝光的微信聊天記錄,兩人戀愛期間,牟林翰對包麗使用大量侮辱性言語,要求包麗稱自己為“主人”,甚至要求她在自己身上紋“牟林翰的狗”,并且錄制紋身的整個過程;除此之外,牟某還更進一步地要求包麗“為我懷一個孩子,然後去把他打掉,我留下病曆單”或讓包麗去“做絕育手術,然後把病曆單給我”。這就是典型的“打壓”。
我也必須指出,有些人的傾向與我讨論的方向相反。
有些人确實很珍惜他們擁有的,包括友誼。他們并不太在乎其他人怎麼想。還有些人非常厭惡風險,他們并不想認識新人或結交新朋友,因為這要求他們走出自己的舒适區。
一個更有趣的例子是自戀者,他們會出于自戀的動機對别人表達積極看法。小說家喬治·梅瑞狄斯(George Meredith)在《利己主義者》中富有洞察力地描繪了一個自我陶醉的男人,他堅信他想娶的女人是卓越非凡的,他認為這不是因為他的迷戀(他太愛自己以至于無法愛任何其他人),而是因為他有一個宏大的自我形象,是以他所感興趣的人必然也必須是精緻的。
不過讓我們回到格勞喬·馬克斯傾向。事實是我們中的一些人,也許有很多,并不能充分欣賞那些重視他們的朋友。容易得到的友誼因為缺少了征服的過程,可能會被視為不那麼珍貴。
也許有人會想,如果格勞喬·馬克斯堅信沒有一個俱樂部值得他加入,那麼他會如何看自己。
自戀者認為俱樂部對他們感興趣說明俱樂部富有洞察力和品位,以此來彰顯自我形象的高大。但并不是自戀者才會存在問題,我們必須承認有時我們會忽略那些珍惜我們的人,也會存在自我形象方面的問題。
但我想說的最重要的一點是:當談論到他人以及與他們的友誼是否令人向往時,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彼此之間的關系品質如何,而不是擷取他們與我們交往的興趣是困難還是容易。
這是因為,從無法維持深度關系的人身上我們并不能獲得深刻的滿足感,從那些無法産生心領神會的了解和默契的人身上也不能,這種輕微神秘的感覺是一種感受對方、抵達對方的能力,也是讓對方也這樣對待我們的能力,這種感覺存在于好朋友之間。
和對的人在一起,這種了解并不難實作,甚至有時會瞬間産生,這也是它看起來有些神秘的原因。可以公平地說,不去珍惜與好朋友之間深刻的親密感,反倒花費精力與不友好的人進行膚淺的交流,這不是普通的疏忽。真正的友誼是珍貴的禮物和奇迹,對此的忽略是一種失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