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楚懷王熊心:項梁進行反秦戰争的旗幟,劉邦發動楚漢戰争的旗幟

作者:蕭然文史
楚懷王熊心:項梁進行反秦戰争的旗幟,劉邦發動楚漢戰争的旗幟

牧羊娃熊心

壹:兩個懷王

曆史上有兩位楚懷王,一位生活在戰國後期,一位生活在秦朝末期,他們兩個是爺孫關系。生活在戰國後期的楚懷王叫熊槐。他在繼位早期,破格任用屈原等賢能之士銳意改革,使楚國日益強盛;執政中期,他誤信秦國宰相張儀,毀掉齊楚聯盟,楚國從鼎盛走向了衰亡。公元前299年,熊槐前往武關會見秦昭襄王,結果被扣留秦國,客死鹹陽。

生活在秦朝末期的楚懷王叫熊心,他是熊槐的孫子。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後,熊心流落民間,從錦衣玉食的王孫公子,一下子淪落為社會底層的牧羊人。除了身體裡流淌着的貴族血液沒變,一切都變了,他心如枯井,做好了過一輩子凡夫俗子的打算。

然而,曆史的風雲和浪潮,又把他卷到風口浪尖。公元前209年12月,首舉反秦義旗、建立張楚政權的陳勝被秦将章邯擊敗,下落不明。楚軍主帥項梁獲悉這個消息,遂召集各路将領共商反秦大計。謀士範增獻策說:“陳勝失敗理所當然,因為他不立楚王後代而自立。為今之計,應該立即擁立楚王後代為新的楚王。”

項梁采納範增的建議,尋到了正在牧羊的熊心,立他為新的楚王,名号仍為楚懷王,以期承襲其祖之威望。當是時,熊心雖為楚王,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實權仍掌握在以項梁為核心的項氏家族的手中。雖然做個傀儡楚王,比給人放羊強,但熊心總有點不甘心。

公元前208年9月,項梁在定陶戰死。楚懷王聽到這個消息,既驚恐,又竊喜。楚軍主力被擊破,秦軍重軍壓境,他驚恐得連忙把都城從盱眙遷到了彭城。竊喜的是,項梁戰死,正好可以借機将權力收回,做個名副其實的楚王。

楚懷王熊心:項梁進行反秦戰争的旗幟,劉邦發動楚漢戰争的旗幟

呂臣

貳:懷王抓權

這是一個槍杆裡出政權的時代,楚懷王也明白這一點,是以在遷都之後,他立即加強對軍隊的掌控。

當時的楚軍主力有三支:呂臣軍、項羽軍和劉邦軍。

呂臣是最初就跟随陳勝起義的将軍。陳勝被殺害後,他在新陽組織蒼頭軍,收複陳縣,重建張楚政權,在起義軍中有非常高的威望。楚懷王任命呂臣為司徒,呂臣的父親呂青為令尹,給他們父子以高官,但同時也剝奪了對軍隊的指揮權。

被楚懷王剝奪軍事指揮權的還有項羽。項梁死後,項羽成了項氏家族的領軍人物,他勇武善戰,其軍事才能、軍功威望,楚軍将領中沒有人能夠與之相比。而且他剽悍橫暴,難以駕馭,楚懷王不得不對其進行牽制。于是,楚懷王封項羽為長安侯,以魯縣為領地食邑,地位上算是楚國的一方諸侯。項羽沒得到高官,卻得到顯爵。

和他們兩個不同的是,劉邦是既得高官,又得顯爵,同時還保留對軍隊的指揮權。當時,劉邦和項羽聯合作戰,風雨同舟,結拜為異姓兄弟。但政治家都明白,在政治利益面前,兄弟感情是經不起考驗的。為了達到分化和牽制項氏勢力的目的,楚懷王任命劉邦為砀郡長,封為武安侯,統領本部兵馬,屯駐在砀縣,負責彭城西部外圍的防務。

和劉邦一樣受到重用的還有宋義,他原本是也是項梁的部下。項梁多次擊敗秦軍之後,滋生了傲慢輕敵的情緒,宋義直面勸谏。項梁不僅不聽,反而嫌他敗興,打發他離開了軍隊,由是宋義與項氏産生了嫌隙。宋義還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準确地預見到了項梁軍必敗。是以在齊國特使的推薦下,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将軍,号為卿子冠軍,出任楚軍統帥。

楚懷王熊心:項梁進行反秦戰争的旗幟,劉邦發動楚漢戰争的旗幟

楚懷王熊心

叁:懷王之約

完成了對軍政大權的控制,楚懷王召集楚國将領召開會議,提出了著名的“懷王之約”。“懷王之約”的大體内容是,不拘出身,先打入關中者封賜王爵。

“懷王之約”看似簡單,實則内涵豐富,可以說是關于楚國,甚至是複興的六國未來政治軍事的戰略規劃。

“懷王之約”明确了六國複國的正統是貴族王政。陳勝吳廣首倡義兵,建立張楚政權,走的是平民王政的道路。他沒有擁立楚國王族或貴族的後裔為王,而是居功自傲,自立為王。此例一開,随後武臣稱趙王,韓廣稱燕王,也就順理合法,由此而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政治傳統。懷王之約,明确隻有原戰國時代六國貴族的後裔才能為王,這是對目前貴族王政的肯定,能得到複興的六國政權的廣泛認為,也能有效避免擁兵自重的将領自立為王而分裂反秦聯盟。

懷王之約給英雄豪傑立功求進作了正面而富有誘惑的引導。手握重兵、叱咤風雲的豪傑,雖不能以軍功成為六國之王,但他們封王之路并沒有完全堵死,他們還可以憑智慧和實力攻入關中、誅滅秦國,以不世之軍功成為新的秦王。雖然許封秦王有畫餅之嫌,卻完全可以激發他們反秦的意志和決心,有利于形成最廣泛的反秦聯盟。

懷王之約明确了目前政治軍事的基本目标是誅滅秦國。六國陸續複興之後締結的反秦聯盟并不牢靠,有人擁兵自重、自立為王,或私自擁戴他人為王,複興的六國在反秦的共同利益下,也有儲存實力、積蓄國力的私利,在秦國大軍壓境之時,或抱團取暖;當危機稍有緩和,則又勾心鬥角。懷王之約即是呼籲把摧毀秦國作為首要目标,為了恢複戰國時代七雄并立的局面,暴秦政權必須推毀,而秦國将予以保留,新的秦國王政,由首先進入關中、摧毀暴秦政權的功勞者出任。

肆:霸王出世

楚懷王熊心:項梁進行反秦戰争的旗幟,劉邦發動楚漢戰争的旗幟

項羽

懷王之約确立後,懷王立即派重兵支援被秦軍主力圍困在巨鹿的趙國。楚軍的主帥是新任的卿子冠軍宋義,而戰神項羽肯定不會錯過當時最重要的戰争,但也不會不受限制地參與戰争,他最終以副将身份跟随宋義去解救趙國的危局。

懷王之約雖然想建立最廣泛的反秦聯盟,但隻有楚國将士參與的約定必定隻是一廂情願。是以宋義帶領的楚軍由彭城誓師出發,到達安陽(今山東東平縣附近)後,就停止不前,一停就是一個月。這不僅是宋義的政策,或許更是懷王的主張。與此同時,另一支由劉邦統領的楚軍,奉命西進攻取關中,半年多來一直徘徊在砀縣、栗縣、成武、成陽一線,或許也是懷王的意圖。楚懷王在觀望,在等待,等待實力較為弱小的六國奉楚國為盟國,等待在秦趙戰争中坐收漁翁之利。

夢想是豐滿的,但意想不到的變局卻可以把你從夢中驚醒,項羽就是那個把楚懷王從夢中驚醒的攪夢人。面對楚懷王的偏見和宋義的壓制,項羽早就想進行反制,他一直在等待機會。趁着宋義打盹——去無鹽送兒子宋襄出使齊國的時機,項羽與項氏子弟及心腹将領密商了謀殺宋義的計劃,在宋義送子歸來的第二天早上,項羽斬殺的宋義,實際掌控了楚軍主力。這個事實是懷王不想看到的,但他卻無為改變,隻得按受接受現實,任命項羽為上将軍,領兵救趙。

項羽斬殺宋義,被任命為上将軍後,破釜沉舟,一舉消滅了秦軍主力,也完全建立了楚國的霸主的地位,但楚懷王卻永遠失去了對楚國政權的把控。

楚懷王熊心:項梁進行反秦戰争的旗幟,劉邦發動楚漢戰争的旗幟

英布殺懷王

伍:懷王之死

章邯、王離統領的的秦軍主力被消滅後,秦國很快走向滅亡。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攻入破鹹陽,秦王子嬰投降,秦國滅亡。

按照懷王之約,劉邦将被封為新的秦王,但項羽咽不下這口氣。當初懷王之約确立後,項羽自告奮勇,想要率軍西進攻秦,懷王卻偏把這個唯一可能封王的機會送給了劉邦。當時雖然一肚子的怨氣,隻恨自己實力有限,無力抗争。

但現在不一樣了,霸王的名号已響徹天下,在軍号的威望已無人可比,他自信自己可以扭轉乾坤。于是,他派人報告懷王,要求改變先前“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

懷王雖然此時已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權,但他擡起的頭顱不願再低下,他斬釘截鐵地對使者說,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不能改變。

項羽徹底惱怒了,幹脆連懷王也不認了,他怨恨地說:“懷王是項氏家族所立的,并沒有什麼功勞,怎麼能一個人主持約定。消滅秦國,平定天下,是我與諸位将領共同的功勞。”于是,他大封十八路諸侯,完全推翻了懷王設定的恢複戰國七雄的想法,本來應該封為秦王的劉邦也隻被封為漢中王。

對于懷王,他卻讓其身份更加尊崇——由原來的懷王尊為義帝,但這隻是表面上的。第二年,項羽逼迫義帝遷都于長沙郡郴縣。并暗令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和臨江王共敖在義帝途經之時殺之。可憐的楚懷王熊心,經曆了由王孫到放羊娃、從平民到楚王、從傀儡到掌權、又被架空的過山車之後,最後被英布無情殺害。

楚懷王熊心,是幸運的,也是悲劇的,他與命運抗争過,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他不後悔曾經的所作所為。他注定隻是一面旗幟:開始是項梁反秦的旗幟,後來又成為劉邦發動楚漢戰争的旗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