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各位朋友上午好!子淵之前曾給大家介紹過不少民國大師的故事,引發了讀者的強烈興趣。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民國時期的出版行業大家——張元濟先生,其以畢生心血開啟了一代青年智慧,為國家進步發展做出了巨大而深遠的貢獻。

▲張元濟舊照
張元濟,字菊生,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生于浙江海鹽的書香世家。張元濟從小就用功讀書,一心想要通過科考光耀門楣。18歲時,張元濟就取得了秀才功名,23歲中舉人,26歲時更是高中進士,以庶吉士身份入翰林院任職,後又為刑部主事,次年便以頭名成績考取總理衙門章京。從其為官履曆來看,張元濟無論在科舉還是仕途上都極為順暢,這在當時可謂不易。
▲張元濟入職翰林所撰的《欽命論疏詩題》
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上谕維新,張元濟在好友徐緻靖的保薦下于6月16日受到光緒皇帝單獨召見(同日召見者還有康有為),君臣就維新變法一事進行論對探讨。9月5日,張元濟上奏變法總綱五條、細目四十條,分别就變法全局、滿漢、用人、理财等五大問題作出闡述。同月18日,張元濟又上奏朝廷,請求明降谕旨,令中外大員切實保薦素習礦路農工商學之人,以充實新設立的礦路農工商總局,大力發展實業。不幸的是,慈禧太後次日便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戊戌變法”宣告失敗。
▲光緒皇帝劇照
事後,同屬維新陣營的張元濟受到牽連,慈禧将其“革職、永不叙用”,年僅32歲的張元濟,政治生涯就此戛然而止。所幸,同處人生低谷的李鴻章派人前來慰問張元濟,并問其有何打算,張元濟表示自己将赴上海謀生,并于10月下旬攜眷南下上海。次年4月,經李鴻章示意,時任南洋公學督辦的盛宣懷,熱忱邀請張元濟出任南洋公學譯書院院長一職,主持翻譯東西各國新書工作,誰想這一經曆就此改變了張元濟的一生。
▲商務印書館舊照
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夏瑞芳先生的邀請下,張元濟入股商務印書館。次年春,張元濟辭去所有任職,全心投入商務印書館工作之中。當時很多人對此表示不解,畢竟張元濟曾是翰林清貴,即使“永不叙用”,但将來要是遇到恩赦,官複原職也并非不可能,在清末新政浪潮下,清廷學部就曾奏請将張元濟開複原官,任學部參事廳行走,後又由外務部奏調為儲才館提調,又為何屈身于印書“賤業”呢?
▲張元濟晚年舊照
事實上,張元濟曾在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十二月入京供職,但因無法忍受當時的官場習氣,次年1月便又辭官南返。在張元濟恩師、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瞿鴻禨多次相招下,張元濟仍甘于平淡,不再出仕。在張元濟寫給盛宣懷的一封信中,不難窺知其所思所想:中國四萬萬人口,隻有四十萬人受過教育;而要開啟民智,就必須要出版好的書籍,自己願以“扶助教育為己任”。胸懷大志的張元濟,本可成為朝中高官,但他選擇了下“商海”,以印書為業,造福無數學子,最終成為近代中國最為出名的出版大家與文化大師。
參考資料:
《清史稿》《商務印書館史料選編(1897-1950) 》
微信公衆号:趣觀曆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