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筆尖‖德宏美食之過手米線

作者:微美芒市
筆尖‖德宏美食之過手米線

談到德宏美食,你無論如何是繞不開阿昌過手米線的。就好像談到明清小說,講完四大名著之後,也是無論如何繞不開《聊齋志異》的。不管作為身體上還是精神上的食糧,它們即使算不上大餐,卻也是另辟溪徑,自成一派,别有一番滋味。

筆尖‖德宏美食之過手米線

過手米線起源于隴川縣的戶撒阿昌族鄉,是阿昌族的傳統美食,據說迄今已有一兩百年的曆史。戶撒有兩樣東西最出名:一個是戶撒刀,一個是過手米線。它們就像一枚硬币的兩面,你隻有兩面都見識了,對戶撒、對阿昌族的了解才算完整。

筆尖‖德宏美食之過手米線

我過去曾經在戶撒呆過一小段時間,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戶撒的鐵匠鋪和過手米線攤。戶撒的村村寨寨,幾乎每村都有三五家鐵匠鋪,雖然簡陋,叮叮當當的打鐵聲卻常年不斷,生意活計就像他們爐子裡熊熊燃燒着的木碳一樣紅火。除一些日常的農具外,更多的是打制各式各樣的戶撒刀。能工巧匠打出來的戶撒鋼刀,真正的是削鐵如泥、吹毛能斷,産品遠銷世界各地。鄉下的集市,五天趕一次街。

每到戶撒街天,從街頭到街尾,三五步就是一個賣過手米線的攤點。如果是逢年過節或者趕擺等重大節慶活動,似乎更是成了過手米線的專賣場。十裡八鄉的人們,如溪流歸海,整條街子或擺場,人頭攢動、人聲鼎沸。數十上百個的過手米線攤沿街擺設,燒烤的煙熏火燎、肉香撲鼻;剁肉切菜的菜刀翻飛、如擂征鼓,砧闆發出的“叨叨”聲彙聚起來,響徹行雲。那場景蔚為壯觀。逛一次戶撒街,你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人間的煙火味、生活的協奏曲。 戶撒人對過手米線的鐘愛,已完全滲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之中:人逢喜事,要拌過手米線;三親四戚聚在一起,要拌過手米線;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拌過手米線乎!

筆尖‖德宏美食之過手米線

我有一老哥,在戶撒工作過好長一段時間,是骨灰級的過手米線粉絲,隔三岔五總會邀請我們搓上一頓。一日,在嘗了一口剛拌上來的過手米線之後,一副深得我心的表情,接着大發感慨:“人啊,真的是太聰明了!”大家猜想下一句必有高論,洗耳恭聽,果有驚人之語:“竟然會發明了過手米線!”我不禁啞然失笑,調侃道:“是啊,應該把過手米線列入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一談起過手米線,這老哥真的是如數家珍:“拌過手米線,烤肉必須掌握好火候,無論是剁餡用的瘦肉還是後面切成薄片拌進去的五花肉,都要用明火急烤,水份不流失,才嫩。千萬不能用文火慢烤,這樣會把肉烤得像幹巴一樣。”“就是柴禾也有講究!”見有人不以為然,他接着解釋:“既然是明火急烤,就要火力猛,焰多煙少,有的柴燒起來隻見煙子冒,不見火焰起,烤出來的肉黑漆漆的既難看又有一大股火煙味。用橄榄樹柴烤出的,不但色好肉嫩,還帶有一股清香味。”“拌米線的酸水很關鍵。最上乘的是野生楊梅水,其次是酸黃果或酸木瓜水,現在餐館裡面用的熬幹腌菜的酸水,就很一般了。”“廚師會不會拌過手米線,看他放豌豆粉進去攪拌的手法就能知道。正确的拌法是用筷子順時針或逆時針沿一個方向慢慢攪動,讓豆粉與肉餡和佐料充分融合。如果左三下右四下的亂攪一氣,豆粉被攪化成水,隻能說是敗筆了。”

筆尖‖德宏美食之過手米線

雖說許多人對過手米線推崇備至,但過去它似乎難登大雅之堂。這些年旅遊業和民族餐飲的強勢崛起,終于使得它走出深閨,讓外人得于一睹芳容。而且在過去豬肉餡的基礎上,開發出牛肉、雞肉、鴿子肉、螞蟻蛋、蜂兒餡等許多品種。

筆尖‖德宏美食之過手米線

昆明呈貢跟芒市是友好聯系機關,一次我接待對方來的客人,思前想後最後決定,帶到鄉下餐館去吃過手米線。客人一嘗之後,連連責備我說,這麼好吃的東西,為什麼過去不早些帶他們來吃。我說,主要是菜品單一,一大夥人就吃一碗米線,擔心怠慢了大家。的确,過手米線似乎隻能單獨品嘗才更有味道。好似賞蘭,最好拿來單獨觀賞,再好的蘭花如果放到百花園裡,你是無論如何品味不到蘭的那種幽遠雅緻的。是以,吃過手米線就要突出主題,即使要搭配其他菜品,也隻能是以它為主角,其他為配角。一般會搭上一碟涼拌莴筍、一碟舂魚腥菜、一碗肉湯炖豆腐和炖蘿蔔幹,如果奢侈一點,再來一碟油炸雞骨。

筆尖‖德宏美食之過手米線

過手米線食用簡便,不管是在飯店的餐桌上,還是在街邊的小攤鋪,甚至是勞作的田間地頭,你都可以一享口福。但不同的地點和環境,吃起來的感受又各有不同。有人說,過手米線就是要在炎熱的夏季到路邊攤上吃才過瘾。頭頂着大大的太陽,手裡端上一碗烈酒,吃一箸米線喝一口酒,吃到臉紅耳赤、汗流夾背,米線中酸水的酸和辣椒的辣會讓你感覺更爽!也有人說,過手米線要在鄉下的農家小院慢慢品嘗,能眼睛望得見優美的田園風光、鼻子聞得到新鮮的牛糞味道,這樣,你才能品味到濃濃的原生态的鄉土氣息。

筆尖‖德宏美食之過手米線

講到美食,總要講一講美食背後的故事。人們喜歡把欣賞美食與欣賞美女做類比,我總認為美食和美女最大的不同在于:美食故事越多,似乎文化内涵越豐富、文化底蘊越深厚,越有誘惑力。而美女故事越多,雖然增添了神秘感,卻會讓許多人敬而遠之。但是,美食的故事又常常跟美女聯系在一起,過手米線的故事也不例外:相傳很久以前,在戶撒這個佛祖的花園有個風景秀麗的村莊,村裡有一名叫阿芒的小鐵匠,他打的刀就像他的人品一樣遠近聞名。阿芒同村有個青梅竹馬的戀人叫阿依,阿依做的米線就像她的容貌一樣美名傳揚。一天,統治戶撒的土司派人找到阿芒,讓阿芒給他打99把好刀來裝備自己的兵丁。阿芒痛恨土司平日對老百姓的欺壓,當場回絕了。兇狠的土司就把阿芒抓去關在一個鐵匠鋪裡,強迫他為自己打刀。阿芒一人日夜幹着繁重的勞動,一天天消瘦下去,阿依十分心疼,想方設法給阿芒補身體。她用火烤的精肉剁碎放到米線上面,為讓米線與肉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把豆粉摻了進去,又加上了阿昌族特有的酸水,再配上花生、香菜和生辣椒,這樣既好吃開胃又排汗提神。阿依把拌好的米線用芭蕉葉包好,偷偷從鐵匠鋪的小窗戶遞給阿芒。阿芒吃了阿依做的拌米線,身體日漸恢複,不多久就把全部的刀打完,重獲了自由。後來,阿依這種做米線的方法便流傳下來,成了今天的過手米線。 這個故事一聽便覺得有許多邏輯上的漏洞,但也不必計較它的真僞,民間傳說本就大多表達的是一種對假醜惡的憎恨和鞭撻、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筆尖‖德宏美食之過手米線

不過,我更願意假設這樣的一個故事情節:在過去的戶撒街,阿雨、阿民、阿華三家人每到街天便擺起攤鋪做生意,阿雨賣的是涼拌米線,阿民賣的是豌豆粉,阿華賣的是烤肉,他們三家的攤點都緊挨着,他們三人都像所有的阿昌人一樣熱情好客,是以,每到街晚人散的時候,阿雨都會把賣剩的涼米線分給阿民、阿華吃,阿民、阿華也會把自己賣剩的豆粉和烤肉分給其他倆人吃,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天性豪爽的阿華覺得每次都把東西你遞給我、我送給你的很麻煩,剛脆找了一個缽盂,把三人賣剩的東西一股腦的倒進去拌在一起,大家聚在一起吃,誰知竟然産生了意想不到的美味。後來,這種吃法一傳十、十傳百,每個街天,許許多多的人都來找他們品嘗新創的美食,以至于有時碗筷都供不應求,有的人迫不及待,幹脆就把食物挑在手掌上吃,于是,流傳百年的過手米線橫空出世。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進入雲南省第一屆青少年運動會掌上直播!!!!

文:魯志堅

圖:楊幫慶

責編:董國周

主編:邢美高

筆尖‖德宏美食之過手米線
筆尖‖德宏美食之過手米線

「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

—— 傳播文明 —— 引領風尚 ——

筆尖‖德宏美食之過手米線
筆尖‖德宏美食之過手米線

法律顧問:雲南和序律師事務所 楊啟文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

正在浏覽此文章

聯系我們

電話0692-2121628

Q Q23635135

微信cupiddon

位址雲南省德宏州芒市斑色路16号

筆尖‖德宏美食之過手米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