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36年斯諾初訪毛主席,"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

1936年斯諾初訪毛主席,"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
1936年斯諾初訪毛主席,"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

1936年,斯諾(右)在陝北采訪途中。 圖檔來源:新華社

1936年的7月13日,在炮火隆隆的戰争歲月中斯諾和毛澤東一見如故,斯諾将親眼見到的一二·九運動實況講給毛澤東同志聽。毛澤東跟他講愛吃辣椒的人最革命的“辣椒理論”,他是以有幸聽過毛澤東唱《辣椒歌》。

有一天,在延安,斯諾采訪毛澤東時,正好日本飛機來轟炸,警衛人員讓毛澤東躲避一下,毛澤東談興正濃,堅持不走,後來是彭德懷下令,将毛澤東擡了出去。到了掩蔽處,毛澤東還大談飛機扔下的炸彈可以造鋤頭之類,最後還風趣地問:咱們的客人(日本飛機)走沒走?

在保安縣簡陋的窯洞裡,毛澤東和斯諾徹夜長談,回答他關于中共對日戰争的戰略戰術、戰争的時間、紅軍和國民黨軍隊的合作等問題。他們談論當時世界的政治局勢,談到美國新政和羅斯福的外交政策,談到令世界驚佩的二萬五千裡長征,并應斯諾的要求,向他講述了自己的身世,以澄清外界種種稀奇古怪的猜測……

斯諾慢慢地知道毛澤東是“一個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他博覽群書,對哲學和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講和寫作的才能,記憶力異乎常人,專心緻志的能力不同尋常,個人習慣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對于工作卻事無巨細都一絲不苟,他精力過人,不知疲倦,是一個頗有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戰略家”。

1936年斯諾初訪毛主席,"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

1970年10月1日,國慶21周年,毛主席和斯諾在天安門城樓上親切會談,斯諾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諾陪同。

“我真是第一個應邀上天安門城樓的美國人嗎?”斯諾棕色的的眼睛閃着興奮地亮光。

“毛主席讓我請你來的。你是中國人民真誠的朋友。”周恩來熱情的說,“在中美兩國互相隔絕的情況下,你三次通路新中國,今天還上天安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慶典,對一個美國人來說,這也是一件獨一無二的事。”

周恩來對第二天《人民日報》的版面做了精心安排,斯諾夫婦在天安門城樓上的照片放在頭版顯著位置。這是毛主席給美國發出的一個信号,歡迎尼克松來中國通路。這張含蓄而饒有深意的照片,一向精明的美國人卻忽視了,直到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他們才意識到中國對美的态度。中美關系開始破冰。

“我的一部分将永遠地同中國褐色的群山、碧玉似的梯田、晨霧掩映的島上廟宇留在一起;同那些信任過我、愛護過我的兒女,同那些臉色黝黑、衣衫褴褛、眼光明亮的兒童,同我所認識的同輩和好友,尤其是同那些卑賤的、沒有軍饷的、饑餓的、受人蔑視的、農民出身的步兵留在一起……” 這是文字記錄下的斯諾第一次被迫離開中國時情狀。

1936年斯諾初訪毛主席,"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

1972年2月15日,埃德加·斯諾在日内瓦逝世。斯諾說“我熱愛中國”,于是他的一部分骨灰于1973年10月19日運到北京,安葬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墓基座為長方形未經雕磨的青色岩石,上邊橫卧漢白玉墓碑一方,臨時用黑色膠紙貼着楷書:“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

(文章來源:潤之思想交流俱樂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