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戲說晏殊:人生三境界,他看得通透!少年得志,出名要趁早交友持重,遍布關系網填詞作賦,成文壇先鋒育兒有方,父子美名揚太平宰相,政績也斐然

戲說晏殊:人生三境界,他看得通透!少年得志,出名要趁早交友持重,遍布關系網填詞作賦,成文壇先鋒育兒有方,父子美名揚太平宰相,政績也斐然

在古代,人生赢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很多人可能會說,人生赢家莫不是權傾天下的一國之君,九五之尊至高無上,何等威風。

可事實并非如此,我們在很多史書或者是影視劇中可以看到,雖然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卻同時也處在各種各樣的限制中,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自由對于一個君王來說,恐怕是雲霓之望。

我們如今說起人生赢家,除了一生平安順暢,最重要的便是自由二字,人身自由,财務自由,思想自由,一切的一切都基于合理的自由度之上。通俗來講,既要有錢,又要有閑。

在古代,能稱得上是人生赢家的人顯然不多,初唐賀知章算一位,今天要說的北宋晏殊,也是一位,相比之下,竟比賀知章更讓人羨慕。

晏殊,又稱同叔,工詩善文,以詞聞名,宦海沉浮,官拜宰相,文政均占首席,一生六十餘載,身上有不少标簽,有人說他是“太平宰相”,有人說他是“富貴閑人”,當然,在世人眼中,他還是個名副其實的“宋詞先鋒”。

晏殊似乎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很順利,少年得志,中年富貴,晚年安甯,歐陽修曾形容晏殊:富貴優遊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

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宋文娛圈此,尤其是在真宗、仁宗時期,朝廷可謂人才濟濟。在街道上随便一抓,五個人裡面就能抓到一個大才子。

有才的人那麼多,晏殊卻能成為一抹不一樣的煙火,活成了無數人羨慕的樣子,個中緣由,值得探讨一番。

戲說晏殊:人生三境界,他看得通透!少年得志,出名要趁早交友持重,遍布關系網填詞作賦,成文壇先鋒育兒有方,父子美名揚太平宰相,政績也斐然

晏殊可以說是一個神童,自小就聰明好學,勤奮上進,5歲便能創作詩文,十歲出頭就被舉薦參加宋代特有的童子科,據說考試時晏殊因為看到原題,主動要求換了一套試卷,耿直少年,總是容易得到大人的贊賞,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

世上從來不缺少神童,不管是初唐的王勃、盧照鄰等人,還是同時代的仲永,皆天賦過人,名噪一時。

可曆數幾位就不難發現,這些人中善終者卻很鮮見,英年早逝或者泯然衆人,而晏殊卻能順暢一生,善始善終。除了時代給予的一些客觀因素之外,或許更多的原因源自于主觀,千人千面,性格決定命運,此話可謂是真理。

晏殊少年成名之後,似乎沒有流露出過多的喜悅,反而一頭紮進書堆繼續學習,正是青春年少,自然也有一顆行樂的玩心,可晏殊沒有殷實的家底,剛剛上班也沒多少積蓄,便也就斷了念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正因為此,小晏殊在皇帝面前掙了一波表現分,這為他之後的仕途路埋下了堅定的基石。

戲說晏殊:人生三境界,他看得通透!少年得志,出名要趁早交友持重,遍布關系網填詞作賦,成文壇先鋒育兒有方,父子美名揚太平宰相,政績也斐然

晏殊在深造的三年裡,學習勤奮,交友持重,深得器重,不久便被委任為太常寺奉禮郎,跨過基層直升幾級。

憑着積累下來的工作經驗和人脈圈,漸漸的有了一定的影響力,随之,生活也慢慢富足起來。

他喜歡宴請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樂相佐”。

他豁達大度,待人以誠,是以朋友圈裡多是一些有志之士,以至于後來,升職之後,手下皆是可用的賢才,歐陽修在《晏公神道碑銘》中說:

公為人剛簡,遇人必以誠,雖處富貴如寒士,樽酒相對,歡如也。得一善,稱之如己出,當世知名之士如範仲淹、孔道輔等,皆出其門,及為相,益務進賢材。當公居相府時,範仲淹、韓琦、富弼皆進用,至于台閣,多一時之賢。
戲說晏殊:人生三境界,他看得通透!少年得志,出名要趁早交友持重,遍布關系網填詞作賦,成文壇先鋒育兒有方,父子美名揚太平宰相,政績也斐然

晏殊生活富足,又喜歡飲酒作樂,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卻極少描繪這種觥籌交錯、歌台舞榭的華麗場面。當時詞人李慶孫填了阙《富貴曲》,裡面盡是諸如“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之類的描述。晏殊對于曬朋友圈,有着自己獨特的風格,不說言語,惟說氣象: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浣溪沙》

一邊填詞一邊喝酒,去年是這樣的天氣,這樣的亭台,今年還是。燕來花落,在自家花園裡散散步,又是何等的惬意。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鹂一兩聲。 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裡逢迎。 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赢。 笑從雙臉生。 ——《破陣子》

在晏殊的作品裡,還經常有朱簾、爐香、亭台、庭院等意象。晏殊自己吟詠富貴,從不誇耀金玉錦繡,而隻是說氣象。比如“樓台側畔楊花過,簾幙中間燕子飛”,還有“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養尊處優,閑适自得,可見一斑,這也是為什麼晏殊會被後世稱為“富貴閑人”。

戲說晏殊:人生三境界,他看得通透!少年得志,出名要趁早交友持重,遍布關系網填詞作賦,成文壇先鋒育兒有方,父子美名揚太平宰相,政績也斐然

不過,讀晏殊的作品,很多人都會讀出一種惆怅,時而傷時,時而念舊,時而相思,順遂如斯,卻也偶發怅然之詞,難免有矯情之嫌。

如果再細細品讀他的人生經曆,或許就能夠了解他的心境。

晏殊還有一個小自己三歲的弟弟叫晏穎,當年兄弟二人同作為神童被舉薦,同被召試翰林院賜進士。但在晏殊二十歲那年,這個弟弟去世了。緊接着,結發妻子李氏病逝。二十三歲時,父親去世,二十四歲,母親又去世....

仕途上雖然大體順暢,可中年為官期間,也曾三度被貶。二十四歲因指責自己上司不該升職被貶一年;四十二歲因仁宗獲悉“換太子”内幕,遭受牽連被貶;晚年因和歐陽修的恩怨被彈劾,他重提當年換太子舊事而惹怒仁宗,再度被貶……

年少得志,晚來厚寵,縱然是富貴閑人,卻也有旁人不知的小惆怅: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别易銷魂。 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憐取眼前人。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谙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蝶戀花》

晏殊一生筆耕不掇,如今記錄在冊的作品數以萬計,産量高,成就同樣也高,後世普遍認為,是晏殊把令詞的藝術品位推向了一個新的水準,掀開了宋初令詞創作的新篇章,後人評價他是“倚聲家之初祖”“導宋詞之先路者”。他的詞集《珠玉詞》更是被評價為“風流蘊藉,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無其比”。

戲說晏殊:人生三境界,他看得通透!少年得志,出名要趁早交友持重,遍布關系網填詞作賦,成文壇先鋒育兒有方,父子美名揚太平宰相,政績也斐然

晏殊四十七歲時,迎來了七胎兒子,這兒子便是晏幾道,父子二人俱是詞壇大家,亦可比肩“三曹”“三蘇”了。

晏幾道自幼聰穎過人,也是個神童級人物,7歲就能寫文章,14歲就參加科舉考試,也拿了個進士的名頭回來。

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共同夙願,而育子有方可以說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了。

晏幾道,最為人稱道的作品,便是那首《臨江仙》:

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 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 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這首詞中最妙的就是“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卻似乎是借用之句,原出自于五代詩人翁宏的《春殘》,可如今談到這千古名句,竟讓人不念來處,這便是高手。

晏幾道的其它名句,諸如: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 天涯豈是無歸意, 真奈歸期未可期。 漸寫到别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父子二人在大宋文壇風生水起,美名遍揚天下。

戲說晏殊:人生三境界,他看得通透!少年得志,出名要趁早交友持重,遍布關系網填詞作賦,成文壇先鋒育兒有方,父子美名揚太平宰相,政績也斐然

​晏殊處于太平時代,無開疆拓土之功,也無撥亂反正之勞,雖流連舞榭,但他為官期間,還是留下了不少耀眼事迹。

仁宗朝,西夏元昊叛亂時,時任宰相兼樞密使的晏殊,建議仁宗罷監軍,不要以陣圖授諸将,使得諸将對敵時能審時度勢、随機應變,後加強軍備,分析軍情,使得宋軍屢退來犯之敵。

他重視文化教育,大力扶持書院,開興辦教育之先河。

他還建議整頓财賦制度,這些建議均被仁宗采納。

此外,為史學家稱道的“慶曆新政”,也是發生在晏殊當政時期。

可見前文提到歐陽修說晏殊“明哲保身”則略有偏頗,晏殊能執掌宰輔之位十餘年,頗受真宗、仁宗二帝的信任,這遠不是“保身”可以做到的。

而總體來看,晏殊一生喜多憂少,“富貴閑人”、“太平宰相”、“宋詞先鋒”每一個标簽都恰如其分。

他為人子,少年成名,品學兼優,光耀門楣。 他為人臣,忠心不二,實幹務實,政績突出。 他為人父,身正學高,才行并舉,育子有方。

如果說人生赢家是一種人生境界,那晏殊就是自己一步一步抵達的,每一步都自然而然。

王國維曾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對于晏殊來說: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人生茫茫,不為暫時的煙霧所迷惑,這一境界,是“立”。 第二境界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失去是常态,卻總有一些東西得以永恒,這一境界,是“守”。 第三境界是“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經曆世事無常,最終豁然,追憶來昔,能把握的卻隻有當下,這一境界,是“得”。

人生三境界,晏殊看的通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