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年雪後想起柴靜

作者:心理咨詢師張翀
今年雪後想起柴靜

今年的雪來得挺早,一夜之間就結了冰,我跟小時候一樣,一下雪就開心,喜歡去觸碰雪那種冰涼的感受,雪團成球在手掌裡,很幹淨,突然讓我想起大概幾年前,那時的空氣污染的嚴重,據說有國小生接了一盆雪放在室内,不久就變成了一盆泥水的實驗。我也記得那時雪化之後總是很渾濁的泥水在馬路上,泥濘黑污,今年這場雪卻幹淨得很,我想這是大家對環境共同重視的結果吧。

與此同時我也想起那些年的一些記憶,一位著名的記者,她的孩子一出生就患有惡性良性腫瘤,她将自己孩子的不幸和當時的霧霾聯系在了一起,拍了著名的穹頂之下,但是沒多久就被封殺了,我當時是不了解對她做這樣的處理的。似乎我在那個地方認同她發聲的權利,而且當時也有一些聲音是站在她這一方的,認為她敢講“真話”為她鳴不平。而今時今日我看着手中晶瑩的雪花似乎才明白了一點,當時的她隻是想甩鍋,就算精心的掩飾其實說到底是将自己的不幸和孩子的不幸甩鍋到一個更大的地方,資料什麼的我早已想不起來了,但她的憤怒是有目共睹。

是的,我能懂得,當一些不幸的事降臨到我們身上時,那種不想接受和無力感,憑什麼是我,為什麼我要承受這些,我們第一時間都想,甩開這一切,讓自己好受一些,因為要面對很難,如果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加害者該有多好,至少這一腔的憤怒有個可發洩可抱怨的對象,我們都很難承認,其實在每一個不幸裡,我們都有參與,我們都有責任。而認準一個加害者是很容易的,瞬間我們就能羅列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帽子扣上去“是老公不負責任”“是上司給我穿小鞋”“是孩子不努力學習”,為自己的不幸加冕,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然而,這對現實卻于事無補,因為一切從劃分責任那一刻時就決定了,不想為痛苦負責的人也注定很難享受成果啊。誰為了那份痛苦承擔了付出了努力,誰自然在這雪落之際收獲内心的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