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言行不一,赴美産女,被院士怒批,公知女神柴靜是怎樣跌落神壇的

作者:曆史有料

“央視出品,必屬精品”的口号已經成為了諸多人心裡的認知,尤其是近些年來央視不管娛樂文化還是新聞傳播,尤其是在自家主持人、新聞記者的宣傳之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言行不一,赴美産女,被院士怒批,公知女神柴靜是怎樣跌落神壇的

現在的大火的“央視四子”、王冰冰等等,他們已經成為許多人追捧的對象,引起無數的人關注。我們不得不佩服央視評選人物的毒辣眼光,能夠讓他們在這個平台之上大放光彩。隻是,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之前曾在央視大火的柴靜,這些年來她逐漸淡出大衆的視野,當然也可以說是她不得不退出大衆目光。

在當年公知尚且還具有褒義之時,柴靜便被稱為了“公知女神”,因為她習慣于從下層的視野來講述社會現實,尤其是将一些真實的故事展現在人們面前,為底層人民發聲。當然,也正是這樣的風格讓她成為了很多人的關注對象,她敢于直言的精神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一時之間,她便成為了“著名記者”。

言行不一,赴美産女,被院士怒批,公知女神柴靜是怎樣跌落神壇的

隻是,随着自己名聲的擴大,柴靜的發言越來越受到關注,而且她的發言也越來越大膽。2010年,她在采訪丁仲禮院士之時表示了對西方國家提出的開發中國家極其不公平的碳排放名額,聽到此的丁院士,立即怒批:“中國人是不是人?為什麼同樣的情況,一個中國人就應該少排?”

除此之外,柴靜更受關注的還是她的書《看見》,将自己采訪底層人民的故事撰寫出來,一度成為了年度熱銷書籍,當然,柴靜本人是以也賺了許多。除此之外,她的紀錄片《穹頂之下》,關注到人們關心的環境問題,尤其是當時嚴重的霧霾問題,隻是這個紀錄片一出,就受到了很大的争議,因為她本人的一些偏頗,使得紀錄片完全缺失了客觀性。後來人們發現柴靜的紀錄片背後有着美國基金會的支援,更是讓她自己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另外,她本人就是個煙民,也是個碳排放者,又怎能大行其道的講述環保,再加上她赴美産女的故事更是讓人們對此前這位敢于直言的記者有了失望,她也從自己一手塑造的神壇之上跌落下來。

言行不一,赴美産女,被院士怒批,公知女神柴靜是怎樣跌落神壇的

1976年1月1日,柴靜出生于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住的是祖上傳下來的大宅子。當時他的父親是從醫,母親是個教師,生活也還算不錯。柴家在當地是一個很大的家族,她的曾祖父還是一個秀才,家學頗為淵源。她們整個家族居住在一座具有300多年曆史的老宅子裡,古色古香的生活讓柴靜小時候的生活過得十分之充實。

1992年,16歲的柴靜考上了長沙鐵道學院,是今天中南大學的前身,學的是會計專業,也就是說她一開始的命運并沒有和新聞扯上關系。在校期間,她感歎于校園廣播的魅力,是以常常寫稿投給廣播站,當自己的文章從廣播站傳出之時,她有了許多的滿足,這也讓她開始與傳媒有了聯系。

言行不一,赴美産女,被院士怒批,公知女神柴靜是怎樣跌落神壇的

三年後,柴靜給當地一位很著名的電台節目主持人寫信,她說:“尚能也曾有夢,可否幫我成就夢想?”這句話促使了這位名主持馬上給柴靜打了電話,讓她去面試。幸運的是,面試通過了,柴靜正式進入了媒體人的隊伍,因為所學專業的不相适應性,柴靜得一點一點去學校,每天去聽CD、磁盤,盡可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以及業務素養,很快柴靜便能得心應手地處理傳媒業務。

後來,因為在電視台裡表現優秀,尤其是再加上她溫柔的聲音,而且在當時電視節目十分有限,電台仍然是主要娛樂媒體的時代裡,媒體平台專門為她打造了一檔深夜電台節目《夜色溫柔》,一時之間,很多人對于這個聲音頗為喜歡。

依靠着優秀的個人能力,柴靜很快在電視台之上提升了自己的影響力,她僅僅用了3年的時間就從一位普通的小主持人就升到了副主任,但這一切對于柴靜來說并不滿意,因為自己并非是傳媒專業出身,在理論知識素養以及方法之上其實還有一些漏洞,是以她想要進一步地提升。為此,她辭去了電視台的工作,選擇去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讀書。這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大膽的舉動,如果繼續在長沙的這個電視台待下去,她的前途依舊是光明的。

言行不一,赴美産女,被院士怒批,公知女神柴靜是怎樣跌落神壇的

而為了保證自己在北京的生活,同時也是更能迅速将自己的所學應用于實踐,她應聘了《三聯生活周刊》,做了兼職記者,這對她的影響其實是較為重要的,幫她确定了之後想要走的道路。後來,湖南衛視改革,出台了一檔叫《新青年》的節目。制片人找到柴靜,于是柴靜開始一邊上學一邊在電視台做《新青年》的主持人。她采訪米丘、黃永玉、蔡琴、張朝陽、方興東、吳士宏。而柴靜的訪談确實讓人能夠看到她的魅力,講故事與人物往往镌刻得讓人難忘。

言行不一,赴美産女,被院士怒批,公知女神柴靜是怎樣跌落神壇的

從北京廣播學院畢業之後,柴靜對于《新青年》的工作有了一定的厭倦,因為這樣的工作對于她沒有什麼挑戰,也不是她當初選擇做媒體人的初心。後來,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改版,主持人白岩松缺少一個搭檔,在制片人的推薦下,柴靜獲得了這個珍貴的機會。此時的柴靜便是兼職了主持人兼記者的身份,這對于她自己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對于她來說卻樂在其中,因為她終于找到了做媒體人的意義所在。

2003年,柴靜參加了《北京“非典”狙擊戰》的拍攝,成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線采訪的記者之一。為了将真實的事件展現給大衆,尤其是希望更多人知道發生了什麼,她7次前往重病區采訪,和非典病人直接交談,她展示了一個媒體該有的職業操守。

言行不一,赴美産女,被院士怒批,公知女神柴靜是怎樣跌落神壇的

驚心動魄的現場氣氛、搖晃的鏡頭、柴靜身穿白色防護服的瘦弱身影和蒼白的面容給觀衆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柴靜的勇氣獲得了許多人的認可,尤其是她讓衆多人知道了非典背後的故事,讓人們看到了記者這個群體的偉大。2003年,柴靜被評為“年度新聞人物”。

之後的柴靜,也終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方向,做好記者,記錄真實。柴靜始終站在離新聞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銳、堅定與堅持,堅持做到一位新聞媒體人的職業責任,尤其是讓人們聽到最真實的聲音。她願意為底層人去發聲,願意去了解人們的辛酸與無奈,更為重要的是她也願意去保護他們。

但2010年,柴靜在采訪丁仲禮院士之時,卻讓人看到了她的無知。

言行不一,赴美産女,被院士怒批,公知女神柴靜是怎樣跌落神壇的

2009年的丹麥哥本哈根舉行了關于氣候變化會議。會議上,參與國家可謂針鋒相對,各有立場。争論的焦點,都是圍繞今後各國還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首先,IPCC對發達國家的今後二氧化碳排放設定了量。所謂的IPCC,就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是管理氣候的一個權威組織。按照IPCC的規劃,發達國家要在2020年實作25-40%的減排,到2050年實作80-95%的減排。盡管這一數字從表面上看,發達國家為此付出了不少的犧牲。但丁仲禮院士卻指出,這更像是一場發達國家的陰謀。

按照發達國家的意願,他們個人的人均碳排放标準是開發中國家的2.3倍,按照其含義則是開發中國家稍微落後,自然是少排放一點。這本身就是一場不公平的對話,因為按照發達國家的發展曆程,他們之前在百年間的發展過程中,造成了大量的環境破壞以及氣體排放,為何現在又來嚴格标準開發中國家。

當時的柴靜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就是她潛意識地認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價值觀和所謂的主流科學界的結論是正确的。她甚至于支援發達國家提出的對開發中國家極其不公平的排放名額。對于此,丁仲禮院士并沒有對她有所客氣,而是直覺指出,所謂的資料隻是一群西方國家科學家們做出的主觀判斷,而不是建立在論證基礎之上的科學判斷。

同時,柴靜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如果按照人均碳排放來計算,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均碳排放乘以人口基數,這個數字将相當驚人”。她對于丁院士提出的按照人均來進行碳排放的方式并不認可,而是相信西方國家的按國家排放是有一定道理的。

言行不一,赴美産女,被院士怒批,公知女神柴靜是怎樣跌落神壇的

對于此,丁仲禮當時的回複是:“那我就要問你了,中國人是不是人?為什麼同樣的一個中國人,就應該少排”。可以說直接給了柴靜當頭一擊,柴靜一時之間也難以回應。

她試圖從IPCC機構的權威性以及丁院士的态度、身份等方面來對她進行反擊,覺得他的發言是否不适當。

隻是,如今10年多過去了,丁院士因為自己為國家發言的态度上了所謂的制裁名單,而柴靜卻去到了所謂的西方國家。

當這個節目播出之後,對于柴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她依然在央視之中宦海沉浮。

2013年,她出版了《看見》一書,書中講述了她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兩會報道、北京奧運……的每個重大場合中的故事。另外,按其書中所說她看見并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隻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言行不一,赴美産女,被院士怒批,公知女神柴靜是怎樣跌落神壇的

一時之間,《看見》被無數人所追捧,成為了當年的熱銷書籍,絲毫沒有因為之前的各種輿論對她造成影響。

言行不一,赴美産女,被院士怒批,公知女神柴靜是怎樣跌落神壇的

2013年年初,柴靜被爆與攝影師趙嘉結婚,引發衆多讨論。此後,柴靜漸漸淡出熒屏。之後,人們卻發現此時的柴靜去了美國,并在美國生下一女,也就是說她的女兒,一出生便是美國人。

2014年,柴靜從央視辭職,按其所說,她是要去往美國照顧自己的女兒。

而這樣的行為無疑是讓人們對她充滿争議,這樣一位人物真的是此前為底層發聲的柴靜嗎?她口中的良知與道德怎麼就在此變得一文不值,甚至于選擇離開了自己的國家。

2015年初柴靜推出空氣污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再次回到了大衆視野之中,而這次有力的作品更是讓她成為了輿論的中心。

這部《穹頂之下》完全是柴靜站在個人視角之下的一場發聲。

言行不一,赴美産女,被院士怒批,公知女神柴靜是怎樣跌落神壇的

在其中,她講述了自己懷孕期間因為吸入霧霾導緻了自己的女兒身患惡性良性腫瘤。

先不說這樣的論斷是否成立,再說柴靜本人就有抽煙的習慣,再加上她自己的工作習慣,是否真的如她所說是霧霾影響,一切都是沒有聯系的。

盡管《穹頂之下》剛出,便成為人們熱切讨論的對象,因為環境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我們要重視的話題。隻是,柴靜本身的問題便是大力鼓吹于西方國家的治理經驗,甚至于認為他們在治理環境的時候并沒有造成所謂的GDP滞後,同時還在宣揚國外空氣的新鮮。

其實,在這個105分鐘的紀錄片裡,柴靜引用了一個資料是将PM2.5的指數變化與死亡率變化放在了一起,盡管沒有直接點出,但人們可以看到她将所謂的霧霾與死亡率聯系到一起,這真的是合理的嗎?

言行不一,赴美産女,被院士怒批,公知女神柴靜是怎樣跌落神壇的

而紀錄片之中,柴靜大肆報道工業化帶來的危害,尤其是大規模的氣體排放,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按理說柴靜本人應該是一位環保主義者,而她自己卻開着大排量的汽車,還有着抽煙的習慣,這難道不是她應該反思的嗎?

一部《穹頂之下》,讓柴靜再次引發關注,但同時因為諸多有争議的話題,讓她被更多人所抵觸,盡管她想要引導所謂的輿論,但這次輿論并沒有與她站在一方。

柴靜從神壇之上跌落了。

我們到底該如何評價柴靜的所為,這其實是難以衡量的。在她十多年的記者生涯之中,确實找到了諸多可貴的新聞材料,尤其是為真實發聲的态度,讓她收獲了喜愛。但同時,她也習慣于從自身視野出發,講述她認為的“真實”,不管是她在采訪丁院士之中的無知表現,還是拍攝《穹頂之下》之時的一些荒誕之舉,都注定了她做人上的失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