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賞魚繁殖問題多多,連個迷你鹦鹉都很難繁殖?因為條件根本不行一、觀賞魚的雌雄如何鑒别?尤其是慈鲷科觀賞魚二、為什麼要提罐、為什麼不讓親魚看護,到底需不需要單獨孵化?三、不能提供适合的水溫、水質和單獨、安靜的孵化環境,就不要問為什麼孵化不成功?因為很難成功

作者:養魚老道

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和大家一起輕輕松松養水、寬寬松松養魚,敬請魚友們關注!

近期收到了很多魚友關于繁殖各種觀賞魚的疑難問題,說是疑難,其實一點也不難,難就難在我們根本沒有提供好觀賞魚的各種繁殖條件,是以才會感覺到難,這個問題就是如此簡單。

我來總結一下新魚友們的一些關于觀賞魚繁殖的問題:

觀賞魚繁殖問題多多,連個迷你鹦鹉都很難繁殖?因為條件根本不行一、觀賞魚的雌雄如何鑒别?尤其是慈鲷科觀賞魚二、為什麼要提罐、為什麼不讓親魚看護,到底需不需要單獨孵化?三、不能提供适合的水溫、水質和單獨、安靜的孵化環境,就不要問為什麼孵化不成功?因為很難成功

這個問題我不止說了幾百遍了,如果我們就是想要挑選一對種魚,那就幹脆點,到專業魚場、魚房去買,盡量不要在魚店或者不知名的私人手中購買,很容易上當受騙。

觀賞魚的雌雄鑒别,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很容易,就是一個雄魚個體稍大、各鳍較長、顔色豔麗、腹部扁平、頭部略鼓,雌魚反之即可,這裡指的主要是一些卵生慈鲷科觀賞魚,比如七彩、燕魚、地圖、皇冠、迷你鹦鹉魚之類的,大緻都是如此。

但是,我們想要憑借一張圖檔或者幾秒鐘視訊,就能輕松辨識,很多品種根本就不明顯,是需要我們自己實地觀察的,比如說雌雄魚自行配對,共同攻擊其他觀賞魚等,或者有下管和啃食産卵闆、産卵桶等征兆。

對于自己養熟的觀賞魚來說,達到性成熟以後,我們可能觀察十來分鐘内,即可輕易辨識,而對于陌生人來說,有些觀賞魚,瞪大眼睛觀察一上午,也未必分得清公母,這,已經說的很直白了。

觀賞魚繁殖問題多多,連個迷你鹦鹉都很難繁殖?因為條件根本不行一、觀賞魚的雌雄如何鑒别?尤其是慈鲷科觀賞魚二、為什麼要提罐、為什麼不讓親魚看護,到底需不需要單獨孵化?三、不能提供适合的水溫、水質和單獨、安靜的孵化環境,就不要問為什麼孵化不成功?因為很難成功

關于提不提罐,需不需要單獨孵化的問題,很多魚友一直在問,我想說的是,這個問題的選擇權,全在我們自己。

很多護幼性的慈鲷科觀賞魚,都有一個學習護幼的過程,包括了攝食魚卵和小魚等不良習慣或者行為,這個原因并不複雜,但是學習的過程可能比較複雜,有些成為了既有習慣,有些經過了三五窩的鍛煉之後,也就學會了,并且護理小魚很好。

那麼,這就要看我們自己想要什麼了?

想要小魚早早大批量成活,那就單獨孵化,想讓大魚逐漸學會這個過程,那就順其自然,代價就是犧牲幾窩魚卵,但是我們能看到大魚身後群遊一群小魚的景象,是以說,不要來問我,我不知道您是怎麼想的,就是如此簡單。

如果是大魚頻繁吃小魚,這就有可能牽扯到水質、水溫和環境的穩定問題,或者大魚不舒服,或者習慣性攝食,我們根據情況予以調理或者處理就是了。

觀賞魚繁殖問題多多,連個迷你鹦鹉都很難繁殖?因為條件根本不行一、觀賞魚的雌雄如何鑒别?尤其是慈鲷科觀賞魚二、為什麼要提罐、為什麼不讓親魚看護,到底需不需要單獨孵化?三、不能提供适合的水溫、水質和單獨、安靜的孵化環境,就不要問為什麼孵化不成功?因為很難成功

有些觀賞魚必須在特定的水溫、水質和飼養環境下,才會産卵,有些魚卵也必須在這些條件下才能孵化。

大魚一旦發現不利于小魚生存,也會毫不猶豫把小魚吃掉,這些道理我們要懂。

為什麼飼養七彩的魚房,清一色的使用軟水機,為什麼不去使用什麼蛋白棉、榄仁葉、沉木之類的東西軟化水質,道理已經很明顯了。

為什麼我的鑽石藩王和紅肚鳳凰,一直沒有再讓它們繁殖?就是因為水質問題根本我不想去解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道理,連三歲小孩子都知道,為什麼有些新魚友,偏偏不知道呢?

觀賞魚繁殖問題多多,連個迷你鹦鹉都很難繁殖?因為條件根本不行一、觀賞魚的雌雄如何鑒别?尤其是慈鲷科觀賞魚二、為什麼要提罐、為什麼不讓親魚看護,到底需不需要單獨孵化?三、不能提供适合的水溫、水質和單獨、安靜的孵化環境,就不要問為什麼孵化不成功?因為很難成功

是以說,很多關于觀賞魚繁殖的諸多難題,其實根本不是難題,問題全部出在我們自己身上。

胡亂混養,根本不能提供單獨繁殖的有利環境和水質、水溫,随便逮着兩條魚,就詢問是公是母,這樣的問題,這種操作手法,是誰也解答不了的。

最後就是,想要學會觀賞魚的繁殖,觀察力永遠擺在第一位,事事總想詢問别人,自己的觀察力又如何培養呢?永遠不會。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