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東紫菜養殖的産業現狀、風險及對策建議

作者:中國水産頻道

中國水産頻道報道,紫菜養殖具有生産周期短,生産操作簡單,不耗損飼料,生産成本低,收益高等特點,在适養地區得到快速發展。近年來随着全球氣候變暖,海水水溫逐年升高,條斑紫菜主産區江蘇沿海紫菜病害多發、養殖成功率降低,效益下滑,特别是2016年-2017年養殖季大幅減産,虧損嚴重。受此影響,陸續有企業謀求在山東南部海域開展紫菜養殖,通過前期試養獲得成功後,紫菜“南菜北養”的遷移式養殖逐漸成為新趨勢。2017年-2018年養殖季山東南部的紫菜養殖得到快速發展,養殖規模達到20萬畝(海面)左右,形成一波紫菜養殖熱潮。通過赴江蘇如東縣、大豐區和山東日照岚山區等縣市實地考察調研,結合山東省實際情況,現就山東發展紫菜養殖的弊端進行淺析,提出科學規範發展紫菜養殖業的粗淺意見,以供生産者和決策機構參考。

引進一個産業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考慮産業的整個鍊條是否通暢,任何一個環節缺失都将導緻整個産業的崩盤。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紫菜育苗、養殖、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是非常有必要的。

育苗環節。紫菜幼苗期是絲狀體,藏身于貝殼,5月——9月,育苗池整齊排滿貝殼進行育苗。正常情況下,一平方米海域面積培育出來的苗種可供一畝海域養殖。

養殖環節。紫菜的養殖周期短、見效快,生産操作相對簡單。每畝海面養殖成本為2000元——3000元,投入較低,但存在産量不穩定、價格波動大、病害風險較大的問題。每年9月下旬開始挂苗,紫菜附着在網簾上,漲潮時網簾漂在海上可以生長,落潮時網簾幹露。每年的12月份至來年的4月底,可以收獲6茬——8茬紫菜,淺海海域3畝左右可提供1畝紫菜的養殖面積,1畝紫菜養殖面積年産1.5噸——3噸鮮紫菜。

一次加工環節。一次加工要做到“三洗兩幹”,“三洗”,即第一次在海水中洗幹污泥,再用淡水沖洗兩次。廢水不含污染物,基本沒有排放污染風險,江蘇加工廠都是沉澱後通過管道直排入海(但影響海水顔色)。“兩幹”,一是幹淨除雜,二是再用脫水機脫水易于烘幹,最後形成薄紙型的菜餅(3克/張),1噸鮮紫菜可生産0.1噸幹紫菜。一次加工完畢的紫菜進入紫菜交易市場,賣給二次加工企業,一次加工屬農産品的初級加工,不産生稅收。

二次加工及銷售。二次加工就是将一次加工後的紫菜進行調味和商業化包裝。在紫菜的整個生産流程中,隻有二次加工能為地方政府帶來稅收。世界上養殖條斑紫菜的國家隻有中國、日本和南韓。其中,中國年産量約50億張——60億張,主要出口到歐美市場(代加工為主)。日本年産量80億張,基本自給自足。南韓年産量100億張——120億張,除了供應國内市場也出口歐美市場,由于2016年——2017年中國産量巨減、紫菜價格飙升,南韓紫菜開始出口到中國。

效益和風險并存,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紫菜養殖巨大效益的背後,究竟隐藏哪些風險,根據實地考察調研情況,結合山東實際情況,山東發展紫菜養殖産業的風險可概括為“兩受限、兩影響、不穩定”。

山東紫菜适養海域主要是山東南部沿海的淺海區域,養殖方式可采用插杆養殖和翻闆養殖。由于翻闆養殖方式浪費海域面積、産量低、種苗的成活率低,并且海域冬季有小波浪易滋生雜藻,是以翻闆養殖難以産業化大面積推廣。淺海插杆養殖要求的水深為6米——12米(高潮),而該水域目前大部分已被牡蛎、扇貝及贻貝作為傳統主養區,符合條件的連片空置海域較少,大規模發展紫菜養殖勢必對傳統貝類産業造成沖擊。

由于紫菜收獲後需在24小時内加工完畢,規模化養殖後必須在陸地就近配套一次加工廠。一次加工每噸鮮紫菜需淡水量在30噸左右,按照發展100萬畝(海面)紫菜,鮮菜産量按70萬噸計,加工期内需耗淡水2100萬噸。而山東南部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近些年淡水供應時常捉襟見肘,特别是紫菜一次加工的冬春季節,除保證基本生産和生活用水外,多數地區很難再提供紫菜一次加工所需的大量淡水。

在一定海域内适當養殖紫菜有利于解決海水富營養化,增加海水溶氧,進而改善海域生态環境。大規模養殖紫菜時,為了清除雜藻,有時會使用鹽酸或檸檬酸溶液浸泡網簾,對海水造成污染。養殖用的插杆(潮間帶使用竹竿、淺海使用玻璃鋼管)和泡沫浮體經過幾年使用老化後,沒有回收利用價值,養殖戶可能采取直接抛入海中的方式處理,巨量竹竿、泡沫浮體會随海流漂移,玻璃鋼管會沉入海底,對海域底質、海洋生态都會造成破壞。2017年6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聯合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機關對連續11年出現的黃海浒苔綠潮的成因、預測預警和發展态勢等方面形成了系統的科學認識,并釋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一緻得出結論:确認大量漂浮浒苔主要來自蘇北淺灘海域,這與其獨特的環境特征和當地大量紫菜養殖筏架有關。也就是說浒苔的泛濫與江蘇的紫菜養殖有密切關系,這種生态風險值得每個新上紫菜養殖的地區加以重視。

紫菜養殖期和山東南部沿海傳統養殖的主導品種牡蛎、扇貝等貝類的育肥養殖期基本重疊。在基礎生産力(營養鹽)有限的情況下,紫菜大規模的養殖勢必會與貝類攝食的浮遊藻類争奪營養鹽,影響貝類基礎餌料的繁殖生長,進而影響貝類的肥滿度和肉質。同時,該海區鈎蝦(桡足類)較多,會攝食紫菜并對紫菜品質造成影響,養殖戶可能采取懸挂或投放殺蟲劑的方式進行處理,在深水區采取翻闆養殖的養殖戶可能用鹽酸或檸檬酸浸泡網簾的方式清除雜藻,都将對周邊的貝類養殖造成不良影響。

我國紫菜主要銷往歐美市場,并且以代加工為主,都是采取訂單式生産,每年對原材料的需求基本确定,在産量保持基本穩定的年份,鮮菜價格2元/公斤——5元/公斤。2016年——2017年,由于江蘇主産區大幅減産,國内缺口達20億張幹菜餅(正常交易量50億張——60億張),是以鮮菜價格飙升至8元/公斤——12元/公斤,創曆史最高位。受價格暴漲刺激,今年非主産區的江蘇連雲港紫菜養殖規模迅速發展到30多萬畝,據悉,威海南海今年也發展到10萬畝,這種一哄而上、盲目擴張的方式,極易造成生産過剩,形成惡性競争,導緻價格不穩定,影響産業可持續發展。

市場規律告訴我們,一哄而上式的發展必将養虎遺患,是以建議采取審慎的态度,探索性發展山東紫菜産業,避免盲目大規模新上紫菜養殖。

鑒于小規模紫菜與貝類間養有一定的改善海域生态環境、隔離生物病害的作用,并且不良影響基本可以通過養殖、加工技術改進和操作嚴格管控解決,建議各地選擇1家——3家規模企業開展試點示範,進行小範圍無害化試養。經試養對本地主導産業及生态環境無不利影響後,引導其建立規模化、科學化、标準化、生态化紫菜養殖模式。地方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應結合海洋功能區劃和養殖許可證的發放,對适養海域進行科學規劃布局,合理劃定栽培面積,懲處非法用海行為。

紫菜作為一種營養豐富的健康食品,對于消費需求量在不斷擴大的市場,長遠來講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态,是以,實作原料的深度加工,是企業和産業取得發展、提高效益的必經之路。建議在試點周邊,鼓勵和扶持有意向的企業建設配套的一次加工廠、二次加工廠,或通過大力招商引資和内聯外引,吸引大型食品加工企業來此“紮根”,實作産業鍊條的延伸,提高産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争力,在不影響傳統主導産業做大做強的前提下,打造海洋産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近年來随着海洋污染事件的發生,海洋保護已經成為很多沿海地方政府共同關心并竭力處理的一件大事,環保督查已經成為地方發展和企業發展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是以在引進紫菜養殖之前一定要加強當地海洋環境的監測和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相關資料和資料,以備将來為紫菜養殖做出科學有效的評估。養殖紫菜的過程中,要注意監控養殖區域的環境污染源,動态監測分析養殖水體狀況,最好能在紫菜栽培生産海域建立海區污染預警體系。同時,紫菜加工企業要不斷完善紫菜加工操作流程,實施HACCP體系認證和ISO品質體系認證,確定紫菜産品從“水體到餐桌”的全程安全。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在外部環境受限的條件下,科技便展現出耀眼的光芒,發揮出強大的内生動力,推動産業跨越性發展。一個産業要想獲得長期穩定健康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以科技為引領,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是以,科研院所應加大科技研發力度,研發紫菜良種、生态養殖技術模式及先進環保的養殖加工設施裝置,突破地域和技術瓶頸,實作紫菜産業的新舊動能轉換。同時,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應積極開展政府服務,加強紫菜從業人員生産技能教育訓練和環保意識的培養,加強紫菜整個産業鍊條的規範化、标準化管理,形成覆寫全産業鍊的服務體系,促進紫菜産業規範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譚林濤 徐雯雯 鄭富強 王航甯 于成松 宋建威 王津果(山東省乳山市水産技術推廣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