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安北郊方新村漢墓第二次發掘簡報

作者:考古快遞

西安北郊方新村漢墓第二次發掘簡報

《文博》1998年02期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1992年10月至12月,西安市未央區房地産開發公司在北郊方新村住宅小區再次墓建時,發現漢墓6座,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在墓建機關配合下進行了清理,現簡報如下。

一 暮葬形制

6座漢墓按其形制可分為豎穴墓道洞室墓和斜坡墓道洞室墓兩大類。

第一類,豎穴墓道洞室墓,共5座,按其形制可分為二型。

A型墓道與墓室等寬,僅M,一座。墓道位于墓室之西,方向275度。墓道長2.60、寬0.80、深5米。墓室為土洞、弧頂,長3、寬0.80、高1.20米,子母磚鋪底,子母磚長0.30、寬0.22、厚0.06米。土坯封門,塌毀。随葬品有陶繼5、小陶盆1、陶甑1、五铢14。(圖一、1)

B型墓道寬小于墓室寛,共4座,分二式。

BI式墓葬平面呈“凸”字形,有M3、M,、Ms三座。例M”墓道位于墓室之北,方向6度,長2.60、寬0.90、深6米。墓室為土洞,弧頂,長3、寬1、高1.30米。土坯封門,塌毀。随葬品主要置于封門内及棺的東側,僅在棺内放置銅鏡及銅錢。出土有陶鼎1、陶盒2、陶倉5、陶罐4、小陶盒2、銅鏡1,五铢33。(圖一,2)

西安北郊方新村漢墓第二次發掘簡報

BII式墓葬平面呈“刀"形,僅一座。墓道位于墓室之南,方向185度。墓道長2.60、寬0.80、深5.20米。墓道與墓室之間有一排磚券,寬11・60、高1.36、進深0.40米,用長條磚砌壁,子母磚起券,條磚長0.40、寬0.18、厚0.09米,子母磚長0.30、寬0.23、厚0.06米。墓室為土洞,弧頂,長3、寬1.35、高1.36米。墓室西壁距封門0.40米處有一小龛,寬0.76、高0.35、進深0.15米。封門内側及東側一具木棺底有條磚錯縫鋪底。條磚錯縫平砌磚封門,封門寬0.80、高1.50米。随葬品出土有釉陶鼎1、釉陶罐2、釉陶奁1、陶罐1、陶豆1、銅鏡1、銅弩機4、銅帶鈎1、鐵刀1、骨含2、五铢77(圖一、3)

第二類,斜坡墓道洞室墓,僅M&一座。墓葬平面呈“刀”形,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道位于墓室之南,方向184度,長8.4、寬0.96、底坡長9.25米,底距地表5.60米。甬道底部的上半部分呈斜坡狀,長1.36米,下半部分與墓室底平,長1.20米。墓室為土洞、孤頂,長3.80、寬1.35、高1.80米。墓室東壁中部偏北有一小龛,寬0.60、進深0.32、高0.37米。條磚錯縫平砌磚封門,封門寬0.88、高1.50米,條磚長0.38、寬0.18.厚0.09米。随葬品被盜擾,出土有陶钫1、陶盆1、陶罐3、陶甑1。盜洞内出土有陶竈、陶罐等殘片。(圖二)

西安北郊方新村漢墓第二次發掘簡報

葬具均為木棺,已朽,僅見棺灰及鐵棺釘。

葬式均為仰身直肢葬,合葬墓可确認的有M1、M3二座,均合葬二人,推斷為夫婦合葬。

随葬器物

随葬品有陶器、銅器、鐵器、骨器、石器、銅鏡、貨币等

陶器按質分為泥質灰陶和夾砂紅陶二種,以泥質灰陶為主,陶色有灰陶、釉陶、其中釉陶以綠釉為主。

鼎2件,其中1件殘,為泥質灰陶。标本M:3,夾砂紅陶,綠釉。第口,無蓋,雙附耳外撤,深腹,腹部有一道隔棱,風底近平,三獸形足。通高16、口徑16.5、腹徑10.5、足高3厘米(圖三、1)。

西安北郊方新村漢墓第二次發掘簡報

盒3件,泥質灰陶,分二型。

A型1件,念口,缽形蓋,頂有握手,深腹,平底,通體素面。标本M.:4,通高13.6、口徑14.4、底徑10.8厘米(圖三、3)。

B型2件,套口,缽形蓋,頂有握手,深腹,矮圈足,蓋、身各飾二道凹弦紋。标本M,:15,通高15、口徑15、底徑11.2、圈足高0.6厘米(圖三、4)。

钫1件,泥質灰陶,蓋為覆鬥形,器身侈口,方唇,高領,束頸,鼓腹,腹部對應二環,高圈足。标本M&:1,通高33、口徑7.8、腹徑16.8、圈足高4.8厘米。(圖三、2)。

壺1件,夾砂紅陶,綠釉。杯口,尖唇,束頸,鼓腹,假圈足。肩部淺浮雕狩獵場面,對應獸首街環。标本Ms:1,通高30.8、口徑12.2、腹徑25.2、假圈足高2.3厘米。(圖三、7)

罐28件,其中釉肉罐3件,按其形制不同分為五型,另外還有桶腹罐、小陶罐。

A型3件,均為泥質灰陶,分二式。

AI式2件,侈口,平沿,方唇,束頸,留肩,鼓腹,底内凹。肩及腹部飾數道凹弦紋。标本M,:8,通高30、口徑9.6、腹徑25、底徑9.8厘米(圖三、6)。

AII式1件,侈口,沿内斜,圓唇,束頸,圓肩,鼓腹,平底,肩及腹部飾數道凹弦紋。标本Ms:4,通高8.1、口徑3.9、腹徑7.2、底徑2.7厘米(圖三、5).

B型12件,均為泥質灰陶,侈口,雙唇,束頸,圓肩或留肩,鼓腹,平底或底内凹,肩部飾二組各二道均等的凹弦紋。分三式。

BI式3件,圓肩,底内凹。标本Ms:2,通高13.6、口徑8、腹徑16.4、底徑8厘米(圖三、9)。

BII式6件。圓肩,平底。标本M,:8,通高15.7、口徑8.5、腹徑17、底徑8•8厘米(圖三、8)。

BIII式3件,留肩,底内凹,标本M3:2,通高18.3、口徑9、腹徑19.3、底徑11厘米(圖四、1)

西安北郊方新村漢墓第二次發掘簡報

C型6件,均為泥質灰陶,分二式。

CI式2件,侈口,沿内斜,方唇,束頸,圓肩,鼓腹,底内凹,肩及腹部飾有凹弦紋。标本M2:4,通高12.7、口徑7、腹徑20.7、底徑7.9厘米(圖四、2)。

CII式4件,直口,平沿,尖唇,束頸,圓肩,鼓腹,底内凹。肩部飾有凹弦紋。标本M3:3,通高18、口徑8、腹徑19.7、底徑10.7厘米(圖四、3)。

D型2件,夾砂紅陶,綠釉。直口,平沿,矮領,圓肩,鼓腹,腹下斜内收,底内凹,肩部二道凸弦紋之間淺浮雕波浪紋。标本M”1,通高13.2、口徑6.4、腹徑16、底徑7.2厘米(圖四、8)。

E型1件,夾砂紅陶,綠釉。直口,斜沿,尖唇,圓肩,折腹,腹下斜直内收,底内凹。肩部二道凸弦紋之間淺浮雕仙禽走獸。标本Ms:3,通高12、口徑8、腹徑16、底徑7.2厘米(圖四、10)。

筒腹罐2件,泥質灰陶,分二型。

A型1件,侈口,圓唇,束頸,留肩,桶狀腹,底内凹,通體素面。标本M,:10,通高29.2、口徑12、腹徑27.8、底徑22.5厘米(圖四、5)。

B型1件,侈口,平沿,唇上有一凹槽,束頸,圓肩,桶狀腹,平底。标本Mi:5,通高14、口徑4.8、腹徑16、底徑11.2厘米(圖四、9)。

小陶罐2件,泥質灰陶,分二型。

A型1件,直口,方唇,矮領,圓鼓腹,矮圈足。标本M3:9,通高7.2、口徑4.2、腹徑9、底徑3、圈足高0.4厘米(圖四、4)。

B型1件,斂口,圓唇,矮領,圓鼓腹,園底略尖。标本M”2,通高6.8、口徑6、腹徑10厘米(圖四、7)。

奁1件,夾砂紅陶,綠釉。直口,方唇,直桶狀腹,平底,三獸形足。腹部二道凸弦紋之間用淺浮雕飾以高山,山巒之間飾虎、豹等動物,并加飾流雲紋,腹部對應獸首銜環。标本Mr2,通高15.5、口徑18、底徑20厘米(圖五、1)。

倉5件,泥質灰陶。傘形頂略出遮檐,并有瓦棱,筒狀腹,三獸形足,倉體飾三組均等的三道凸弦紋。标本M4:1,通高29.5、口徑6.2、腹徑16.1、底徑15.6厘米(圖五、10)。

竈1件,泥質灰陶,M.出土,殘缺。

小陶盆3件,泥質灰陶,分二型。

A型2件,敵口,平沿,圓唇,折腹,平底,腹部飾三道凹弦紋。标本M“12,通高6、口徑10.6、底徑5.6厘米(圖四、6)。

B型1件,敞口,平沿,斜方唇,淺腹,腹部有一折棱,底内凹。标本Mz:8,通高3、口徑6、底徑2.4厘米(圖五、2)。

西安北郊方新村漢墓第二次發掘簡報

甑2件,泥質灰陶,分二型。

A型1件,敞口,平沿,尖圓唇,淺腹,平底,底有3個算孔。标本M.:5,通高3、口徑5.2、底徑1.6厘米。(圖五、3)。

B型1件,敞口,平沿,尖唇,淺腹,腹部有一折棱,底内凹、有3個算孔。标本M7,通高3.1、口徑6、底徑2.3厘米(圖五、5)。

豆2件,分二型。

A型1件,泥質紅陶,绛釉。淺盤,柱柄,空柄座呈喇叭形。标本Ms:6,通高9.5、盤徑9.4、座徑6.5厘米(圖五、4)。

B型1件,泥質灰陶。淺盤,柱柄,圓餅形座,柱柄模印網格紋,座模印雲紋。标本Mi:17,通高10.4.盤徑11.6、座徑9.6厘米(圖五、7)。

銅器有帶鈎、弩機共5件。

帶鈎1件,“S”形,鈎手呈蛇頭形,标本Mi:11,通長12厘米(圖五、6)。

弩機4件,全機由望山、勺、牙等組成,懸刀不長。标本Mj:13,通長5.4、前端寬1後端寬1.3、望山高0.8厘米(圖五、9)。

鐵刀1件,環首柄,直背,直刃,斷面呈三角形,刀末為斜刃。标本M*12,通長95厘米。

口含2件,骨質,蟬形。标本M”9,通長5.5、寬3、厚0.5厘米(圖五、9)。

石硯1件,青灰砂石,體呈長方薄片形,正面磨光,背面為原始面。标本M”7,長11.7、寬4.7、厚0.7厘米。

銅鏡2面。

清白鏡1面,圓形,高半圓鈕,柿葉形鈕座,座外一周凸圈紋帶,外四“①"間夾飾"'‘形符号和“e”形飾等,之外為内向十六連弧紋,兩圈栉齒紋間有銘文帶:“潔清而白事君志污之資(?)明玄錫之澤漢日忘美人外承可兌(說)靈口”,寬素邊緣。标本M”5,直徑15、沿寬1.2、緣厚0.5厘米(圖六)。

西安北郊方新村漢墓第二次發掘簡報

昭明鏡1面,圓形,圓鈕,圓座,座外為内向八連弧紋,之外兩圈帶齒紋之間有銘文帶;"内清以昭明,光象之月。"寬素邊沿。标本M;6,直徑10.5、沿寬1.2、緣厚0.4厘米(圖七)。

西安北郊方新村漢墓第二次發掘簡報

五铢126枚,錢徑2.3—2.6厘米,穿寬1—1.1厘米。部分穿上一橫或穿下一星或穿上一橫穿下一星。穿之左右篆有“五铢'‘二字,錢文書體“五"字交筆彎曲,“朱"字頭方折,“金"字頭呈矢缺狀或等腰三角形,以前一種為主。标本M<:16,“金”字頭呈等腰三角形,穿下一星,直徑2.5、穿寬1.1厘米(圖八、2)。M2:5,“金“字頭呈矢鐮狀,直徑2.5、穿寬1.1厘米(圖八、3)。Mi:7,“金"字頭呈矢鐮狀,穿上一橫,直徑2.5、穿寬1厘米(圖八、4)。

西安北郊方新村漢墓第二次發掘簡報
西安北郊方新村漢墓第二次發掘簡報

結語

這批漢墓僅有一組打破關系,“除M4、M2未被盜擾外,其餘各墓盜掘和破壞嚴重。出土器物以素面灰陶器和釉陶器為主,不見彩繪陶,根據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的特點,結合打破關系,将這批漢墓分為二期。

第一期,包括M6、M4二座。Me墓葬形制為斜坡墓道帶甬道的土洞墓,平面呈“刀"形,墓室一側帶有小龛;M,墓葬形制為豎穴墓道土洞墓。兩座墓均為土坯封門,器物組合分别為一套灰陶器:钫、盒、罐、竈;鼎、盒、倉、罐,皆不見彩繪陶,銅鏡出有清白鏡。這些均具有西漢中晚期的特點,時代當在昭、宣時期。

第二期,包括M1、M2、M3、M5四座,墓葬形制均為豎穴墓道洞室墓,M3、Ms墓室為磚室,各墓均出有子母磚。随葬品以釉陶為典型特征,組合形式以鼎、罐、奁;壺、罐、豆;罐、盆、甑等為主。銅鏡出有昭明鏡。貨币不見新莽錢及東漢五铢。其時代當在元帝至成帝時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