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交網站界面設計(原書第2版)》——1.2 能詳細介紹一下什麼是社交媒體嗎

“社交媒體”這個術語大約是在2002年随着部落格的誕生而進入人們視野的。部落格與RSS(newsfeeds、feedreaders)的結合(有時是在同一個應用中,例如Dave Winder的Radio Userland軟體中)産生了一個可以互相應答的、多對多的對話系統,它不斷壯大,然後又分解成很多更小的、互相重疊而又不同的子社群。

在這種情況下,博文就是媒體,但至此之後(就像現在)很多部落格都包含連結到可能來自傳統主流媒體(或者MSM,因為一些政治部落客比較喜歡引用它)或者其他獨立聲音的資訊源。很多網民意識到他們正在通過社交中介消費媒體内容(例如,新聞、八卦、視訊片段、資訊):當有知名的部落格鍊向這些文章時,人們就會閱讀它們。人們通過關注BoingBoing或者其他類似的趨勢跟蹤網站來發現媒體潮流和資訊。他們會通路有類似想法的那些人的部落格和文章,并通過這種方式從海量的相關資訊流中篩選出有價值的相關資訊。

在這個過程中,“社交媒體”開始成為“Web 2.0”“社交網絡”“社交網站”,或者 “(當下)以Facebook和Twitter為代表的體驗”的代名詞。克裡斯蒂安(Christian)在他的上一本書《The Power of Many: How the Living Web Is Transforming Politics, Business, and Everyday Life》(由Wiley出版)中将其稱為“生活網”。著名的部落格搜尋引擎Technorati嘗試将其稱為“全球生活網”。這個想法産生的原因是網際網路已經變得越來越社交化(我們已經聚攏在一起)和社交的無處不在,其要素之一就是“可讀可寫”,人們可以以多對多(而不是一對多或者一對多)的方式在網上撰寫、修改文字,并回複其他人釋出的内容。用“社交媒體”這個統稱來指代整個“網絡社交環境”是有問題的,因為“媒體”已經不再可靠(它指的是創新性工作還是找到相關的新聞/媒體項目?或者是釋出評論,還是所有的這些它都可以搞定?),它并沒有為此添加太多意義,也沒有真正包含關于社交圖譜的讨論。

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網上湧現出大量的社交媒體營銷專家和牛人。他們的言論有的非常卓越(這種營銷能夠通過客戶的“線車”參與注2真正地轉化為某種形式的客戶服務,即通過平實的對話和公衆化回報很人性化地對待客戶),有的非常俗套(例如在早期的網際網路上,每個銷售地區都有它的“村級”發言人),還有的則非常荒謬(它們是垃圾郵件的美化版)。

構成本書的模式集,曾以馬特·李科克(Matt Leacock)在雅虎所建的社交媒體工具集為基礎,被稱為“社交媒體模式”,但随着它的不斷演化,人們漸漸明白:我們所說的“社交媒體”其實是指“社交網絡”或“參與式社交圖譜(social graph)”或者僅僅是指“社交”,為了表達清晰,我們使用“社交媒體”來指代“通過社交化方式建立、篩選、參與并合成的媒體”。

哈吉特·古拉提(Harjeet Gulati)對“社交媒體”的定義也大同小異,但他的定義更面向社群:

社交媒體通常是指由社群内的使用者所貢獻的内容(即文本形式,如:部落格、論壇、維基)、語音(如:播客)或視訊(如:YouTube),這些使用者同時也是這些媒體的消費者。在這種模式下,資訊釋出者和消費者的角色從廣義上講都被委托給社群。管道(channel)這個角色在這種模式下變得非常關鍵,甚至當社群活動随着特定系統範圍内所顯示内容的變化而變化時,管道會決定對社群活動的控制程度。雖然“媒體”這個詞表示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傳統管道,但90年代初Web的出現加快了Web作為與他人交流的“媒介”的速度。在傳統媒體中,内容的版權仍然歸内容的“釋出者”(出版社、報社、電視訊道和廣播台)所有。内容的所有者/釋出者、管道(channel)和消費者之間有着明顯的界限。随着Web的不斷發展,“社交媒體”成了讨論的主流。社交媒體鼓勵内容創作、釋出和使用之間的互相參與和協助,這樣能極大程度地展現出“社民”們的品位和喜好。

我們發現,聚焦于社交對象(可能是媒體對象,但也可能是像日程表中的事件這樣的東西)、與社交對象互動的活躍使用者和通過我們的社交界面彼此互動的使用者是最有用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