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武之:兩度勸說兒子楊振甯恢複國籍,未能如願,含恨而終勸子無解,含恨而終少年英才楊武之從楊武之先生看其子楊振甯

作者:moli粒粒

2017年,楊振甯舍棄美國國籍,重新恢複了中國國籍,并且成為了中科院的院士。

面對通路,楊振甯說道:我的身體裡循環着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民族的血液。

如今,我終于能夠恢複中國的國籍,也算是滿足了父親臨終前的遺願。

那麼,楊振甯的名字,我們如雷貫耳,那楊振甯父親楊武之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而為什麼直到臨終之前,楊武之還因為兒子楊振甯拒絕回國,而耿耿于懷呢?

楊武之:兩度勸說兒子楊振甯恢複國籍,未能如願,含恨而終勸子無解,含恨而終少年英才楊武之從楊武之先生看其子楊振甯

楊振甯的父親楊武之雖然未能獲得諾貝爾獎,然而他的名氣卻比楊振甯要厲害上許多。

他是一名出色的數學家,同樣更是一名出色的數學教育家。

陳省身、華羅庚都出自楊武之老先生的門下。

出生于清末的楊武之,父親是一名秀才他看見了腐朽的清政府。

毫不猶豫的就放棄了功名,因為父親的原因,楊武之受到了重視和厚望。

他的一生經曆豐富,他的女兒,楊振甯的妹妹楊振玉女士曾經評價過楊武之先生。

他說:我的父親,經曆過腐朽的滿清,經曆過辛亥革命,經曆過軍閥混戰。

經曆過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的時代。

然而,無論世事怎樣變遷,他的心中一直謹記着國家,也影響着我們這一代人。

确實是這樣,那個時候,楊振甯剛剛獲得了諾貝爾實體學獎。

意氣風發的他準備更深一步的學術研究,而妻子杜緻禮就陪在他的身邊。

同時,新中國的建設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着。

父親楊武之知道兒子楊振甯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于是,楊武之兩次勸說楊振甯回國。

然而,楊振甯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以及學術研究所需要的條件,拒絕了父親的請求。

兩度沒能如願的楊武之先生,一直對這件事耿耿于懷。

甚至有一段時間,父子的關系一度跌入了冰點。

一直到楊武之老先生去世的那一天。

依然對兒子滿身才華,卻不能付諸于祖國,而感到難以釋懷,含恨而終。

楊武之:兩度勸說兒子楊振甯恢複國籍,未能如願,含恨而終勸子無解,含恨而終少年英才楊武之從楊武之先生看其子楊振甯

楊武之,安徽合肥人,1896年四月出生,父親是一名秀才,十分重視對楊武之的教育。

在父親的影響下,楊武之在學術上一路勢如破竹。

1914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預科,同年,楊武之與青梅竹馬的羅夢華定親成婚。

1922年,長子楊振甯出生。

次年,楊武之獲得政府公費出國留學的名額,三年後取得斯坦福大學數學系碩士學位。

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成為了中國因素論研究第一人。

1928年,楊武之學成之後,拒絕了美國無數組織、公司企業所抛出的橄榄枝。

選擇了回國工作,同時擔任四所大學的教授,緻力于教育事業。

培養了一大批的數學人才,為那個時候的中國數學界,增添加瓦,使數學界煥發了勃勃生機。

楊武之:兩度勸說兒子楊振甯恢複國籍,未能如願,含恨而終勸子無解,含恨而終少年英才楊武之從楊武之先生看其子楊振甯

楊武之先生的一生,其實有很多次機會,都能加入到那個時期,人人羨慕的美國國籍。

青年時期,他就受到了美國多位教授的推崇與挽留。

那個時候的人們對楊武之說:留在美國,你的成就将不可限量。

這裡有最先進的器材以及充足的資金支援你。

你為什麼要回國去當一個工資極低,累死累活的教師呢?

像你這樣的數學家,追求學術的極緻才是你的使命。

而擔任教師隻不過是那些半吊子數學家所追求的。

隻要你留下來,我保證你能夠加入到美國國籍。

并且,以你的才能,成為美國最年輕的數學家也并非不可能。

而對此楊武之的回答隻有一句話:那就是我是中國人,我是中華民族,祖國是我的母親。

我選擇回國當老師,并不是因為其他,我真正想成為的也是一名教育家,而非數學家。

我想要将我的平生所學奉獻給國家,為國家培養人才,這就是我的價值。

楊武之:兩度勸說兒子楊振甯恢複國籍,未能如願,含恨而終勸子無解,含恨而終少年英才楊武之從楊武之先生看其子楊振甯

楊武之的脾氣非常溫和,甚至從未對人發過火。

而唯一的一次動怒,就是長子楊振甯加入了美國國籍。

而好在,在楊武之先生離開了我們30年之後,長子楊振甯重回中國的。

看到這一幕,願在天堂的他也就心滿意足了吧?

楊武之先生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為了祖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如今,楊振甯先生回到了祖國,為我國的實體界發展增磚添瓦。

可是卻仍有許多的網絡噴子來噴楊振甯先生。

說他為美國留下了最好的科研生涯,而老了回來找尊敬。

也有說他,已經半截入土的人,卻回來享受老幹部部待遇。

也有人說他是純粹的利己主義者,說他不愛國。

在楊振甯與翁帆攜手之後,對于楊老的辱罵聲更是持續不斷。

當然,也有着一些三觀極正的網友站出來說公道話。

然而,這微不足道的一些人,被那些網絡噴子淹沒在了人山人海中。

其實,但凡我們願意去深入的了解楊振甯先生的生平的話,就不會這樣。

楊振甯先生被人稱為當世實體學界的第一人,他獲得諾貝爾獎的理論颠覆了整個實體界。

并且,在新中國還未成立之前,那些出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們感到自卑,不受别人尊重。

正是楊振甯先生的幫助和開導,讓他們打消了這一想法。

而這些楊振甯先生卻絕口不提。

在楊振甯先生回國之前,已經擔任了海峽兩岸的橋梁溝通責任。

楊武之:兩度勸說兒子楊振甯恢複國籍,未能如願,含恨而終勸子無解,含恨而終少年英才楊武之從楊武之先生看其子楊振甯

并且捐助了他的所有積蓄來為清華大學引進人才,隻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對于這些先輩們,我們應該尊敬,應該學習。

而不是自欺欺人的用自以為是愛國心來去噴他們,批判他們。

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中國傑出的代表。

是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偉大中國所孕育出來的天之驕子。

無論是楊武之老先生,還是楊振甯先生,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向他們緻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