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确的說是自從不打 dota 了(也不玩其他的遊戲),看的書也漸漸多了,而我今年看的“課外書”最多,應該是超過我前二十幾年讀的課外書總和。發現這個習慣根本停不下來。讀書本身不是一件牛逼或者值得炫耀的事情,但它确實是一件樂趣和值得分享的事情。
樂在其中
我看書,大都是手機上的電子書和 pdf。到目前為止,今年大概讀了 80
多本書。各個方面都有:技術,小說,傳記,網際網路,情感甚至美食等。我覺得書就像人的精神糧食,不能太偏食。不單是因為這個世界多姿多彩,而是會有不同的
視角,不同的書中你是不同的角色去看的。
你看技術書,就是把自己當工程師,需要掌握原理,運用創造,細節之處還要多測試求證,每天看一些就像是一日三餐,家常便飯,不斷增強你的技術能力(比如《xxx 入門到精通》,《xxx 權威指南》,《xxx 開發指南之類》);
你看小說,就是被作者帶入他的故事中,進入那個年代,演繹一場恩怨情仇,一口氣能看好多頁,有時候對書中角色又愛又恨,有時候看得斷片了,真想去催催作者,但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能力。這像是偶爾吃一次的大餐,要的是那種痛快,有放空的功效,但不宜天天如此;
而讀傳記,我們本身是對人物故事的好奇,被人物的魅力吸引而去讀的,像是喝茶,慢慢體會,雖然傳記有誇大的嫌疑,但人物魅力的背後還是有那種不同凡人的品格等你去解讀的;
而網際網路相關,就是和這個行業的先行者和觀察者對話,聽聽他們在網際網路相關的了解和他們追夢的故事,如果你有那種渴望,你就會心潮澎湃,有所思;
情感心理這類書籍,就是将心比心,很多時候都是讓你換位思考,但這類就像吃維生素,除非你缺的厲害,吃一點。吃多了也沒啥感覺,反而是很容易淡
忘的一類書,人和人打交道的奧妙,不是在書上,是有一些技巧講究但絕對不是重點,而是在于自己本身,比如我們要說服某個人,别人更多的是看我們的用心和态
度;
我是那麼小小的喜歡美食書,因為看這種書是一種享受,對美食的渴望是人的本性,如果有朋友給你描述在哪那吃了一道好菜,如何如何好吃,你八成禁
不住誘惑也去吃一次。而且很多人面對的兩大難題就是“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當然這是玩笑話,看美食書讓人很有幸福感,原來還有這麼好吃的,
一定要嘗一嘗,要麼自己做着試試。而且男生如果能炒的一首好菜,那會是一招必殺技。當然目前這個技能我還是在初級學習階段。
其他如散文,雜文這類書籍,不适合天天讀,也不必整本看完,這樣的文章就像是吃清淡的菜,這類書結構散漫,宜慢點看,多體會。要問我最好的散文
集有那些,我會說《文化苦旅》和《皮囊》。這類書也是很能展現作者的文采和功力的書。《文化苦旅》是高中時代讀到的書,那個還讀了餘秋雨的《千年一歎》,
《霜冷長河》。今年買了電子書又重讀了一遍。特别是像《道士塔》,《甯古塔》,《山莊背影》這樣文章讓人印象深刻,看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皺着眉頭,内心暗流
湧動。我不知道有沒有其他這樣嚴肅的考證類散文,我很想拜讀拜讀。而《皮囊》真的适合農村出來的孩子讀一讀。你可曾發現,書中有你父母,有你自己的樣子。
讀書是為了什麼?
似乎總是會聽到這樣的質疑,“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就像是問“走路有什麼用?”一樣,我們要到達某個地點,是以我們走路出發。把讀
書作為擷取知識和技能的一種途徑。但實際上是這樣嗎?問登山的人為什麼要登山,他會說“因為山在那裡”。我們讀書,技術理論知識隻是很少的一部分,出發前
并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思維一直在旅行,在和自己對話,在和世界對話。在那無形的精神世界裡面,有一棵代表你的樹,它需要成長,讀
書就是給它養分。說白了,你需要成全自己。你不想那棵樹枯瘦,也不想那棵樹扭曲。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這就是讀書的魅力。
為什麼大家一起上班,一起吃飯,一起生活,但是你覺得你和他們不同。因為“你必須隻有内心豐富,才能擺脫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it
男給社會的印象就是有些老實,不善言辭,天天宅着。我所在的部門有兩個小組,一個是在辦公室開發軟體,一個是經常出差解決問題。但是兩組的人我感覺完全不
一樣,經常出差的人看起來就活躍陽光一些。而辦公室的人就顯得“安靜”和呆闆一些。其實人都是一樣的人,經常出差做報告的同僚,需要常和不同的人交流,要
去現場一個人解決問題,這樣心智成長的快。而天天和電腦對視,隻關注到眼下的一畝三分地,“安靜”是因為沒有話題,沒有見解,呆闆是因為對突發情況無所适
從,而且更多的人似乎對别的什麼事情不怎麼關心。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這句話中的讀書,行路,閱人都不是目的,而是認
識世界認識自己的途徑。我們不要局限在程式員這個角色上面,我們更多分量的角色是孩子,是男朋友,是老公,是父母,是壯志青年,是朋友,是合夥人等等,有
很多屬性和技能你需要培養和練習,讀不同的書是便捷的方法,活着本身就是一場修行。等你打開那扇門,你會發現,你的腹中空空,行囊空空。
“曾經看到一個小故事,一個小和尚問老和尚,讀這麼多書有用麼,我什麼都記不住。甚至看過了什麼書都不記得了。老和尚什麼也不說,就讓小和尚拿
着一個裝煤的竹筐到山下打水回來。小和尚雖然覺得不可能,還是将信将疑照做了。意料之内,無論他跑的多快,一滴水也打不回來。老和尚看小和尚嘗試了很多
次,氣喘籲籲了,才意味深長的說,你想從書裡獲得什麼,就如同試圖拿這個竹筐盛水一般,可是你再看看這個竹筐,有何不同嗎。小和尚轉頭瞧了瞧,豁然開朗
了。是啊,雖然沒打回來水,不過這個竹筐不再是黑漆漆的,光鮮得熠熠生輝呢!”
人的很多記憶會随着時間随波逐流,就像我們遇見過很多人,但我們隻能記住一部分人。讀書的時候,不同的知識不同的思維在你的大腦碰撞,洗滌,無聲無息,無影無形,留下的生根發芽,帶走的杳無音訊。
上次在園子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美國教育心理學家 bloom 将知識認知分為了兩個次元,其中認知曆程次元又分為 6
個層次,分别為:記憶、了解、應用、分析、評鑒、創造。如下圖所示,層次越高,表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越深。”,“創造”兩個字是如此醒目。我想這就是答
案。
來源:51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