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時代的産品思維(2C)

人工智能時代的産品思維(2C)

人工智能的上半場快要結束了,從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的召開,到2016年人工智能産業的全面爆發,人工智能的基礎技術發展已經到達了一個瓶頸期。筆者認為人工智能的上半場是技術的創新,不得不承認的是上半場我們花了太長的時間。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面,人工智能會轉入中場休息階段,最後人工智能的下半場是我們真正的進入智能時代。說是“中場休息”階段,實質上是産品的厮殺階段,同時也是商業模式的探索階段,未來五年内,人工智能的産品将會成泛濫之勢。其實,我們今天就能看到這個勢頭已經出現了:天貓精靈x1 vs 京東叮咚。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總體體驗不如手機好使(to be honest)。

獵豹ceo傅盛曾經說過:人工智能的破局點是技術和産品的結合。我個人認為,與其說是破局點不如說是“去泡沫”的過程。今天人工智能的發展多多少少是有一些泡沫,拼産品或許是唯一且最好的去泡沫的方法。那麼開發者需要什麼樣的産品思維,才能讓自己的産品在這場厮殺中生存下來呢?或者說公司需要什麼樣的産品思路才能在競争中存活下來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2c端的人工智能産品發展趨勢。

筆者認為未來人工智能産品的思維有以下五個趨勢:

<b>第一個趨勢:互動是人工智能産品的核心</b>

人工智能産品互動才是真正的核心,百度總裁稱智能時代的核心本質是:“knowledge in every system, intelligence

in every interaction”(知識無處不在,任何互動都是智能的)。在特定的領域中,每個人工智能的産品都應該是可以完美的通過圖靈測試的。互動讓産品有了“溫度”,雖然說這種“溫度”并不能夠與人與人之間的“溫度”相提并論。因為,人與人之間還有一種“溫度”是無互動的陪伴,這種無互動的陪伴,可能是現階段人有别于人工智能的重要差別。

但是,我相信,未來的ai産品因為與使用者在一起的時間越來,也可以慢慢提供這種無互動的“溫度”,隻是永遠都不可能做到與人類一樣的好。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産品在未來可以提供這種無互動的“溫度”呢?私人定制化的人工智能産品。

<b>第二個趨勢:私人定制化是人工智能産品進化的方向</b>

私人定制化的人工智能産品是未來的一大趨勢,也是人工智能産品自主進化的基礎。使用者真正期待的人工智能産品是一個真正懂自己的産品,這個産品對于使用者來說就是獨一無二的伴侶。私人定制可以幫助産品逐漸進化成使用者獨一無二的伴侶,産品與使用者待得時間越長,使用者和産品之間就會出現互相依賴關系。使用者需要産品提供相應的服務,産品需要使用者資料繼續進化。當然對于使用者來說,在這層依賴關系中,使用者需要掌握最高的主動權。

但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天貓精靈x1和京東叮咚這兩款智能音箱的連喚醒詞都是内置的,更别說一些其他的私人定制功能。其實喚醒詞這種服務,産品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就應該是交給使用者自己設定的。隻有這樣才能滿足私人定制化的要求。那麼産品到底應該是誰設計的呢?産品經理應該将産品的設計權利交還給使用者。

<b>第三個趨勢:使用者才是人工智能産品真正的設計者</b>

喬布斯曾經說過:做産品設計,就是要把5000個細節同時做好。這對于人工智能産品或許就是一個錯誤的引導,5000個細節同時做好這樣的思維應該是屬于大批量生産時代的産品思維方式,換句話說就是産品經理的思維方式。用全面解決差異化的思想來解決使用者對産品的差異化細節需求,但是有一個事實:喬布斯隻有一個。是以未來人工智能産品的設計權應該是交到使用者手中。人工智能産品不應該是以産品經理的想法主導産生的,而是應該是通過分析使用者資料需求主導的。而在今天,我們有條件、有能力完成這個在過去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使用者資料主導産品,其實分析使用者資料也就是産品細節的來源。讓資料消滅産品身上産品經理的主觀意志,最大化展現使用者的主觀意志。真正的人工智能産品,一定是技術、内容、設計的跨界複合體,單靠某一塊很難做出真正讓使用者爽的産品。

<b>第四個趨勢:人工智能産品将會像“搭積木”一樣簡單 </b>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為我們提供了:自然語言生産、語音識别、專家系統(決策管理)、生物特征識别、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文本分析和nlp(自然語言處理)等諸多人工智能技術。這些技術是未來所有人工智能産品的基礎,這些技術的不斷優化是人工智能産品在技術性能上的保障。

由于這些技術的出現,它使得我們在打造人工智能産品的時候,就像是搭積木一樣簡單。根據使用者需求,将這些技術進行合理的拼湊,在配上合理的場景,為使用者提供最符合場景的内容服務。

<b>第五個趨勢:内容服務才是人工智能産品的王道</b>

這是人工智能時代和網際網路時代産品唯一相通的地方,不管是什麼時候,好的内容服務都是使用者最真實的訴求,内容服務也是使用者體驗最基本的要求。内容服務的另一端是場景,人工智能産品出現在什麼樣的場景,就會提供什麼樣的服務。這也充分印證了場景對于産品的重要性,這也是馬化騰在貴州提到的場景才是最重要的要素的原因。

内容服務作為産品輸出,對于使用者來說就是購買産品的價值所在。對于使用者而言,他壓根不會管你用了什麼技術,怎麼做成這個産品的。他們唯一關心的事情是這個産品的輸出是否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人工智能産品來說,互動也是需求之一。

<b>總結:</b>

人工智能經曆了半個多世紀的上半場,是時候進行“中場休息”了。我們常說休息不是停下腳步,而是為了更好的前行。對于人工智能來說,也是如此,或許通過這次“中場休息”,人工智能的泡沫化會減少一些,人工智能的發展會更健康一些。隻有擁有正确的人工智能産品的思維,才能在這場“中場休息”的決戰中取得勝利。

文章作者:袁虎,審校:我是主題曲哥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