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祯,原名趙受益。宋朝人,是宋真宗趙恒的第六個兒子,生母原是李宸妃,後來,因為天子寵信的劉氏美人,也就是章獻明肅皇後。因其膝下無子,趙恒就對外宣稱:“他是劉氏所出。”就這樣,他離開了自己的生母,去到了皇後身邊。

李氏懾于劉後的權勢,自然也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滿。
趙恒的這個兒子自小性格溫和仁厚,待人謙讓有禮,重孝道,喜怒不形于色,崇尚節儉,不喜奢靡浪費,嚴于律己,是一個治理國家的人才。他深得皇帝寵愛,年僅四歲就被封為慶國公,受封慶國公的第二年,便被加封為壽春郡王,并且,進入“資善堂”學習知識。
趙受益七歲那年,官至中書令,一年之後,獲封為王,同年八月,坐上太子之位,賜名趙祯。為了好好培養自己的接班人,皇帝還派遣參知政事李迪陪伴在側,輔導太子。乾興二年,趙恒駕鶴西去,趙祯龍袍加身,坐上皇帝之位。
據《邵氏聞見後錄》記載:遼朝曾派使者前來求取趙祯畫像。于是,趙祯遣使将自己的畫像贈送給遼朝,遼道宗耶律洪基舉行隆重儀式,親自迎接趙祯畫像。當遼道宗耶律洪基見到畫像後,“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 ...’”
不過,也是由于趙祯即位之時年紀尚輕,便是皇太後劉氏代為處理政事。十餘年之後,劉太後去世,他才掌握實權,開始自己的統治。手握大權之後,趙祯仍然初心未改,一如既往的崇尚節儉,嚴格要求自己,體恤下屬,深谙民間疾苦,備受後世贊揚。
同時,他善于啟用有才之士,統治期間,名臣良将輩出,天下太平,百姓富裕,文化和科技發展迅速,好一副國泰民安的美好景象。一切都發展得很好,但是,這個賢明的皇帝卻不滿足于現狀,始終認為: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
是以,針對各地相繼發生的農民起義和兵變事件以及日漸嚴重的土地兼并現象,他立志要有一番作為,解決這些層出不窮的棘手問題,讓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好,讓自己的百姓安居樂業。
首先,他任命範仲淹為參知政事,又提拔了歐陽修,王素等四人為谏官。在皇帝的責令之下,範仲淹和富弼針對當下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意見和改革措施,四位谏官也不約而同的呈上了奏折,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基本上都被皇帝采納。
而後,改革的聖旨一道接着一道,新政席卷全國。
霎時間,官僚貴族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好不安生。因為隻要改革事項落實,定下石錘,他們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為了繼續以往的富貴奢靡生活,官僚貴族們抱成一團,阻礙新政的實施。他們合力将範仲淹,歐陽修等人排擠出朝廷,讓他們無法在皇帝面前谏言。
改革的倡導者不見了,各項制度也都成了無用之物,最後,隻得廢止,第一次改革宣布失敗。雖然,初次嘗試失敗,但卻為後人——王安石的變法積累了經驗,讓他少走了很多彎路。
谏官王素曾勸谏趙祯不要親近女色,趙祯回答說:“王德用确有美女進獻我,你就讓我留下她吧。”王素說:“臣今日進谏,正是恐怕陛下為女色所惑。”趙祯聽了,雖面有難色,但還是指令太監說:“王德用送來的女子,每人各贈錢三百貫,馬上送她們離宮。”說完淚水漣漣。
至和三年正月的某一天,趙祯像往常一樣,起床洗漱上朝。突然,在接受百官參拜之時,他口吐白沫,身體不受控制,肆意揮舞。但是,由于政事太多,宣禦醫簡單處理過後便接着處理公務了。緊接着,大遼使者來訪,被安排在紫宸殿拜見聖上,令人驚慌的情況再次出現。
趙祯在來使面前語無倫次,說話牛頭不對馬嘴。陪伴在側的宰相見狀,隻得謊稱皇帝是因為先前飲酒過多,有些微醺,才會說些讓人不明是以的話。後來幾天,皇帝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整天說胡話,例如:皇後和重臣撺掇在一起,準備謀反之類的話。
宰相和富弼等人全權處理朝廷之事,此外還組織百官在京都進行祈禱活動。一個月之後,趙祯慢慢痊愈,回到了自己的崗位,開始處理政務。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着,趙祯大病痊愈七年之後,生命完結,去了西方極樂世界,那年趙祯五十四歲。
《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于仁。’帝誠無愧焉。”史家将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
很快,皇帝駕崩的消息傳遍大街小巷,百姓們自發起來為先帝哀悼,焚燒紙錢,煙霧彌漫在洛陽城中,一片嗚呼哀嚎之聲。生活在偏遠地區的群眾也有所耳聞,山溝裡的婦女們也都戴着孝帽為他哀悼。由此可見,這位皇帝在人們心中的分量非同一般。
趙祯去世的訃告送到了遼國,聽聞此事的燕境百姓也都痛苦不已,遼國的皇帝也十分傷心,一把抓住大宋使者的手臂,哭着說:“因為有他,是以兩國四十二年不曾有過戰争,我一定要給他修建一個衣冠冢,寄托思念。”從此,遼國的曆任繼承者都把他當做自己的祖宗來參拜。
這也不禁使人感歎,趙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竟然,能讓對手為他做到如此份上。
參考資料:
『《邵氏聞見後錄》、《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