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透的魔力
今年6月1日,被邀請參加了一個腦洞大開的兒童節活動。通過酒店業一個數字化連鎖擴張的活生生案例,激發了與會者關于數字化連鎖經營的熱烈讨論。
說起數字化,很多人會聯想到資訊化。企業資訊化的程序怎麼說也有好幾十年了吧,數字化不是資訊化的前提條件麼?沒有數字化哪來的資訊化?走到今天,怎麼會突然提出數字化的問題?可能有些人想不通。
殊不知,這裡的數字化,說的并不是文檔資料的數字化,而是業務全流程閉環式營運環境的數字化。雖說按照“全流程”“閉環式”這樣的标準,很多企業和行業,距離數字化的目标還相差太遠,但在這個兒童節活動上看到的一切,讓我深切感受到了數字化的不可抗拒的穿透力。
以酒店為例,房間的數字化驅動了從訂房、入住到退房的全流程數字化,保潔人員的數字化驅動了保潔工作績效評價的全流程數字化,客源的數字化驅動了圍繞客戶進行衣食住行綜合服務的全流程數字化。這樣的數字化不是沒有線下環節,而是把所有線下環節(特别是管理環節)形成數字化的閉環,就像把珍珠串成項鍊。特别是,當這些環節都被數字化了以後,企業營運的标準化水準就通過數字化的平台固化下來,在進行水準式的連鎖擴張的時候,可以用最低的代價實作流程整合:在實施層面需要做的,隻是延伸平台的邊界、教育訓練平台的使用者而已。從表象上看,隻是在客戶和從業人員的手機上都安裝了某個APP而已。
移動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已經把移動終端使用者數推到了人口半數以上的高位。今天,随便哪一個傳統産業的數字化,都難以擺脫移動終端這個入口載體,都難以繞開移動終端來談數字化。不把自己的服務入口架設在移動終端上就沒有客源,不把自己的數字化程序對接到移動終端上就沒有未來。
一場深刻的數字化連鎖革命,正在各行各業蓬勃展開,革命的聚焦點,就是移動終端那塊小小的螢幕。
可能有人會認為,不就是做個APP麼,誰不會做呀?
可能也有人會認為,還是企業最懂自己所在的行業,難不成你會做個APP,就想分老子一杯羹甚至颠覆老子?門兒都沒有!
持前一種觀點的人,可能還沒等APP做完就離死不遠了。
持後一種觀點的人,可能會面對赤裸裸的颠覆現實瞠目結舌、大跌眼鏡,連呼“看不懂”。
跨界的宿命
數字化程序的邏輯是複雜而深刻的,它有自己擴張與穿透的獨特邏輯。
在這個數字化革命的時代,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傳統産業裡先知先覺的一員,打造了領先于同行的數字化利器,完成了自身的數字化革命,實作了前所未有的産業擴張。然而就在他們得意于自己從最懂IT的業務營運機構華麗轉身為最懂業務營運的IT機構的輝煌業績的時候,再走下去他們卻驚訝地發現,他們精心打造的數字化平台本身卻像脫缰的野馬不斷加速,似乎他們在本行業的擴張帶來的業務量遠遠喂不飽數字化平台所能容納的業務量似的。
這不是個例,而是規律。數字化的穿透力是如此之大,做了初一,就想十五。傳統行業業務的擴張,無論從速度上還是潛力上都遠遠擠不上數字化的擴張。比如說連鎖經營,看起來統一了數字化标準後,發展加盟夥伴的勢頭已經遠遠把非數字化的擴張速度甩在了身後,但是隻要走出這一步,數字化的這種穿透力或者說侵略性就會繼續膨脹,這匹脫缰的野馬就會把數字化的戰車拉向跨界——跨企業的邊界,跨行業的邊界,從單純的酒店發展到綜合的衣食住行,甚至發展到更深更遠。如果不能适應跨界、處理不好跨界,甚至用傳統行業的慣性思維打壓這股朝氣蓬勃的數字化跨界新力量,就可能錯過了千載難逢的發展契機,某種意義上無異于揮刀自宮,因為把辛辛苦苦得到的先發優勢拱手送人而追悔莫及。
當你還在為自家的數字化平台是否“不務正業”而糾結的時候,别人家的數字化平台的觸角早已伸到你的家門口了。你以為發展到千萬使用者有什麼了不起,人家上億使用者的巨無霸轉過身來,想滅你隻是分分鐘的事情。這種咄咄逼人的競争态勢,逼着每一個已經走上數字化道路的人繼續撒腿狂奔。不管是人到碼頭車到站的松懈,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狹隘,都會導緻你就會成為追悔莫及的那一個。你不跨界,界就跨你。
這就是數字化戰車的跨界宿命。
神奇的定律
為什麼數字化有如此的穿透力?為什麼上了數字化這輛戰車就會陷入一路狂奔的宿命?這要從“常委定律”說起。
什麼?該不會是“長尾定律”吧?——有的看官可能會問。
作者并不是寫了白字,也沒有在輸入的時候選錯了拼音。沒錯,我要讨論的就是“常委定律”。不過這裡不涉及政治,隻涉及數學,嚴格說隻涉及數數,常委的個數。
追溯我黨中央政治局曆屆常委的人數,簡單的統計就可以得到這個統計區間:7±2。
這是一個神奇的區間,在認知心理學裡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據說人的短時記憶的個數就是7±2。少了,白白浪費注意力資源。多了,傻傻記不住。是以不光國家的最高決策機構在人數構成上是這樣的,各級班子也都是這樣的。甚至您寫ppt,一頁上的行數超過了常委數目,看的人也會難以跟上思路。
可這和傳統行業的數字化有什麼關系呢?
有關系。古語說“九九八十一行,行行出狀元”嗎?且不說當代細分行業遠遠大于這個數目,就算承認隻有八十一行,就算行行出狀元app,那也是九九八十一個。我們不得不遺憾地指出,按照“常委定律”,這八十一個狀元app,不可能相安無事地活在移動終端那塊小小的螢幕上!不知您注意到沒有,您螢幕上,使用頻率的名次在常委數目開外(10或以上)的APP,基本上是形同虛設的。偶爾用用就很不錯了。真正把您的眼球抓住的APP,不會超過常委數目。也就是說,
一個APP如果沖不上前9,基本上就會淪落為低頻應用,或者被取代,或者被跨界。
有人會說,那是發生在你螢幕上的事,跟我好好地活了幾十年幾百年的行業有什麼關系?
其實,螢幕隻是表象。螢幕的背後是平台,螢幕整合的背後是平台的兼并。數字化意味着業務長在平台上、活在平台上、閉環在平台上。螢幕要整合,就是要某些平台的老命。而且,超大規模的跨界平台都已經長出了跨界的生态。跨界的關聯度、糾纏度越深,平台的節點體量、關系體量越大,越難被别人撼動,越具有跨界降維打擊的優勢。就算你的行業好好地活了幾十年幾百年,但是在這個數字化如火如荼的年代,想要繼續活下去就要有不一樣的玩法,就要準備好跨界和被跨界。
總而言之,常委定律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神奇的數值區間,不能進入這個區間的,就會在這場數字化的遊戲中難以為繼。
場景的賦能
當一些人把眼睛盯着螢幕、盯着别人的眼球的時候,另一些人把眼睛盯向了平台,特别是平台上的資料。
經常聽到“資料為王”的說法。但是在平台的兼并過程中,資料的多寡并非唯一一個決定性因素。特定情況下,資料少的平台,照樣可以兼并資料大的平台,至少照樣可以取得比資料大的平台更大的話語權。在商業上,這一現象或許有這樣那樣的解釋。但在技術上,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隻能說,前者一定能夠更有效地把“資料”組織成“場景”。
在人工智能時代,“場景”意味着有效對接“價值”的有組織的資料。空有資料而沒有對資料的科學的組織,是無法産生競争力和擴張力的。有了場景就如同有了磁性,會吸引源源不斷的各類資料心甘情願地彙入。如此說來,
“資料為王”的更貼切說法其實應該是“場景為王”。
仍然以酒店連鎖為例。我們看到的成功關鍵,還是在資料的世界成功地融入了業務要素,使資料成為業務上鮮活的、有價值的資料,成為與業務共生的資料。與業務共生的資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懂業務又懂數字化的人“組織”出來的。組織資料那點事兒,四兩可以撥千斤。有本事組織出與業務共生的資料的人,是數字化戰場上的寵兒。在跨界當中有本事組織出于跨界業務共生的資料的人,更是被資本多方追逐的不可多得的“寶貝”。
但是,這樣的人也不要得意太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另一個殺手的身影正在逼近,它就是孕育出AlphaGo這樣在圍棋界上帝般存在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告訴我們,任何行業的數字化、場景化,關鍵是它的“知識圖譜”。有了正确的知識圖譜,優勢就從那些“寶貝”們的腦殼裡轉到了動态延展、動态重組、動态演化的數字化場景裡。它們不但與業務共生,而且可以先于業務人員構造之前并不存在的各種新的有價值的場景。
這一幕情景雖然還沒有發生,但是苗頭已經在這裡,道理已經在這裡。不在這裡做出布局,有人就難免有一天要對人工智能說聲“既生瑜何生亮”了。
草根的活路
假如上面說的都成立,我們将會面對一個可怕的趨勢:跨界兼并不斷地發生,愈演愈烈,用不了多久,等到兼并穩定在某一組7±2常委數字的時候,一批跨界的資料寡頭将會問世。他們手裡掌握着關系到我們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殺手級場景、恐龍級資料。他們是最終的玩家,而這個戰場上其餘的玩家不依附于他們的平台體系就沒有活路。這是數字化的最終歸宿嗎?這是我們的願景嗎?作為草根,我們還有别的活路嗎?
我很肯定地說,别的出路是有的,但我們要明白,在技術上這是怎麼一回事。
第一,常委定律沒有錯,前端的兼并和跨界一定會進行到底;
第二,人工智能沒有錯,用知識圖譜整合背景資料一定會進行到底;
第三,整合後的背景資料不會隻歸少數幾家寡頭所有,因為有一股強大的去中心化技術力量正在興起,這股力量會使得加盟不以出賣資料主權為代價成為可能。
也就是說,按鈕還是符合常委定律那麼多的按鈕,但是每個按鈕的背後并非隻能是一個寡頭,也完全可以是一群草根組成的聯盟,隻要這群草根用去中心化的方式打造各自的場景,隻是整合資料而無需交出各自的資料主權。
這種去中心化的技術力量,叫做區塊鍊。
本文作者:白碩
來源:51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