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載故裡看幸福

作者:慈善公益報社

  慈善公益報 人類對幸福的追求自古如一,但對幸福的了解卻因時因地而異。如今,在太白山下的橫渠鎮,先賢張載的後人們正在努力經營着他們的幸福家園,展現與傳播着他們的幸福觀。

  張載出生在古長安,從小便有從軍戍邊除患的宏志。在範仲淹指導下,他開始從文,鑽研儒釋道,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主張。他與蘇轼兄弟同年及第,曾任雲岩縣令,踐行他的政治主張。他因不願參與王安石變法,回到橫渠。這裡是他扶棺葬父的客居地,從朝廷退到橫渠後,他一邊著書立說,一邊講學授徒,并進行井田試驗,探尋他的幸福之夢。他的學生中就有藍田呂氏,他們後來創制了中國曆史上最早的成文鄉約《呂氏鄉約》。

  太白山下自然環境适宜,當地人很早就開始種植果木花卉,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如今,這裡早已實作小康,也誕生了豆家堡這個中國孝道文化示範村。這個由五個自然村組成的行政村,背依不高的垅塬,塬前散落着整齊富庶的村子。

  日前,我們驅車到了村委會盛世樓前廣場,直接去看了村子裡的幸福院。解決了溫飽後的農村,老人們早早閑了,但人閑心不閑,有人就在家生起悶氣。為了讓老人真正感受到幸福生活,村裡投資一百多萬,在村委會大院裡設立了圖書室、棋牌室、理發室、運動室,讓老人們免費享用,并在集體活動中消除孤獨感。後來,他們又辦起了公益竈,凡6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象征性地出一塊錢,就可以吃一頓午餐,也解放了家裡的年輕人。每年農曆二月二和重陽節,村裡都要隆重舉辦開竈儀式和“千叟宴”。廣場上,一位正在曬太陽的老人向我們表達着心裡的幸福和滿足。

  幸福院樓上有黨史館、廉政館、村史館、家風館、孝道文化館,一下子讓人走進了這個村子的“文化高地”。張載當年把他的主張刻在門前牆上,供所有人學習傳播。他的學生們創制的鄉約用三千字詳細規範村裡的各項活動,勾勒出了他們心裡幸福家園的樣子。張子“二銘”和“呂氏鄉約”雖已載入曆史,卻在今天的豆家堡地得以系統地傳承和展示。按照“慈善幸福家園”建設“五個一”的要求,村裡總結孝道文化實踐,參照傳統鄉約格式,分别提煉了“十禮詩”“倫理十道”“禮儀八德”等。更難得的是,他們參照禮俗相交的做法,利用各種鄉俗活動,讓這些抽象的條文有了生命和活力。村裡專門建設了一條“孝道文化街”,用幾十個主題雕塑建起“孝道文化廣場”,街道上随處可見孝道宣傳欄。多年來,村裡堅持開展評選好媳婦、好公婆活動,樹立典型,弘揚孝心。對做得不好的則過失相規,由群衆自發進行規勸。為了揚善勸過,村裡請人針對每家的情況專門拟制對聯,刻成木質對聯挂在門前,讓村民們朝夕接受着孝道文化的熏陶。教子先教孝,該村創造性地成立了“以孝治家社群書院”,定期組織全村孩子進行孝道文化教育。他們請老師講道理,請老人講故事,請身邊典型現身說法,早早地把孝的基因紮進孩子的心裡。根正好成才,村裡先後培養了一百多名大學生、幾十名研究所學生,一批傑出人才被請上了村史館裡的榮譽牆。

  “為人民服務就是最大的孝”,自建立“慈善幸福家園”以來,他們自覺弘揚村子裡的好傳統,不斷豐富着孝道文化實踐。全村五組成立了8支志願者服務隊,活躍在各項公共事務中。漫步村裡,不時能看到身穿紅馬甲的志願者,他們的身影與微笑成了村裡最美的風景。今年的“慈善公益周”裡,他們帶頭并發動村民再捐一筆錢,準備進一步提升“幸福院”的水準。他們還成立了多個小組,按照“德業相勸”的古訓,引導村民們重視事功,嘗試開創多種經營。動員村裡先富起來的成功人士在科教普及、種植互助、經營合作等方面提供支援,更好地應對市場競争。

  經濟條件的好轉讓農村青年有了更多追求,但也增加了更多欲望,有時不小心就會走上彎道。充分吸取社會上的教訓,他們在青年人中重點宣教戒賭戒毒,防止有人走上歧路。“慈善幸福家園”建設既要尊老愛幼,更要關心包括青年在内的所有人。為了讓孝道文化更好地助推鄉村振興,村裡已在謀劃、拓展、提升新的方式方法。大家心裡已經有了一個願景,那就是“富在豆家堡、學在豆家堡、樂在豆家堡、美在豆家堡”。富、學、樂、美,應該也是先賢張載心中曾有的幸福圖景。

  (本文作者為陝西省慈善協會慈善專員 李亞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