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振乾
王振乾、王政夫妇
王振乾(1914—2005),辽宁省沈阳市人,开国少将。
1929年考入北平文汇中学高中班,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东北军第57军中共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联络科科长,八路军山东军区东北军新编第111师政治部主任(师长万毅),山东军区滨海支队政治部主任(支队长万毅,政委覃士冕)、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军调部吉林第33小组中共首席代表,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政治部主任(司令员万毅,政委周赤萍)、第1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周赤萍),辽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彭嘉庆),解放军第50军政治部主任(军长曾泽生,政委徐文烈)。
1949年11月起,历任解放军新组建的第53军首任政委(军长彭杰如),中南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主任,解放军第44军副政委,解放军新组建的第55军首任政委(1952年10月组建,军长陈明仁),国防部第6研究院政委(1961),国务院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65—1966,1976—1981),北京航空学院党委书记。
王宗槐中将与夫人范景明中校
王宗槐夫妇和子女
王宗槐(1915—1998),江西省万载县人,开国中将。
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军团教导营政委、军团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部长李子芳)、军团随营学校政委,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青年科科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主任舒同)、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司令员黄永胜,政委王平)、第4军分区副政委(司令员邓华,政委刘道生),延安中央党校学员(1943),中共七大会议代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主任罗瑞卿),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副政委(司令员曾思玉,政委王昭),华北军区第3纵队副政委(司令员郑维山)、政委,解放军第63军首任政委(军长郑维山)。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干部部第一副部长(1952)兼总政治部秘书长(1953),北京高等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1958)、学院监察委员会书记、学院副政委(1962—1969),昆明军区副政委(1973—1975),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副政委(1979—1982),中共第十二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伍瑞卿
伍瑞卿、孙克夫妇
伍瑞卿(1911—2004),湖北省大悟县人,开国少将。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被编入红军。先后任黄安县乡苏维埃委员、县苏维埃委员,红军黄安县独立团第1营第3连司务长,红25军第75师224团军需科科长、师供给部军需科科长,八路军115师344旅第687团供给处处长、旅供给处处长,新四军第3师第8旅供给部部长(旅长田守尧,政委吴信泉),延安中央党校学员(1943),中共七大会议候补代表,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师第8旅供给部部长(旅长张天云,政委李雪三),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4师供给部部长(师长陈金玉,政委李雪三),解放军第39军后勤部部长(后勤部政委王恒)。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志愿军第39军后勤部部长(1950),东北军区后勤部营房部部长、后勤部副部长(1952),解放军政治学院物资保障部部长(1955)、院务部部长(1958)。
孔从洲
孔从洲、钱俭夫妇
孔从洲与长子孔令中、次子孔令华(左)合影
孔从洲(1906—1991),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国中将。
1924年考入陕西靖国军杨虎城部教导队,后任炮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警备第2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参加了“北伐”和“西安事变”。
全国抗战时期,先后任“国军”第4集团军第38军独立第46旅旅长、新编第35师师长、第38军副军长(军长张耀明)兼第55师少将师长(1945)。
1946年5月率部于河南巩县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任晋冀鲁豫军区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军长(政委汪锋),豫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曾希圣,政委张玺),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兼政委李达)。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西南军区军械部部长,解放军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校长、南京炮兵工程学院院长,解放军炮兵部队副司令员(1964—1982),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