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现代郑和"的美誉一代船王董浩云
董浩云全家合影。摄于1946年,前排右二排与长子董建华合合
董先生(左)出席上海东昊云航运博物馆开幕典礼
已故船王董浩云的日记将由香港中文大学和董浩云的长女董建平编辑出版。为配合日记集的发布,董先生将于11月24日在中环贸易广场平台举办董先生生平展览,并于11月30日推出三卷本《董浩云日记》,董浩云先生的长子董浩云先生也将出席。 谁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
董浩云的日记始于1948年3月他第一次出国到美国接收船只,直到1982年4月13日,离他去世还有两天,跨度34年,总共超过100万字。
记录中国长途航空业的不懈追求
这本书为董浩云在上世纪中叶到80年代心脏的道路上,读者可以从中学到,船王白手兴家族,携手并进,走过了航海王国的艰苦建设,也能够体会到他在中国远洋航运业的一生那种永恒的理想和不懈的追求。董建平透露,哥哥董建华曾为日记集写了序言,因为身份考量,文章不能太"真情露白",她"安心直言",用情感文字写下了对父亲的无限怀旧。
大女儿董建平是主编之一
《董浩云日记》由中国大学出版,是船王长女董建平的主编之一。谈到准备工作,董建平笑着叹了口气:"这并不容易!近年来,她致力于上海东昊云航运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亲自组织和收集父亲的论文、演讲稿等。
Dong 拥有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和密歇根大学的图书管理硕士学位。回香港后,他创立了香港艺术倡议画廊,担任亚洲文化协会副主席、法属亚洲文化艺术协会理事等社会职务,并被授予法国艺术文学骑士勋章和荣誉军团勋章。与人合著了《董浩云:理想与成就》一书,并与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建立"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书中附有《董浩云的世界》
书中附有姊妹篇《董浩云的世界》,让读者从另一面窥探董浩云的传奇人生。董浩云的世界由董建平、郑慧欣编纂,收集了董浩云加入航运业50年来撰写和发表的40多篇投稿、报告、论文和演讲稿,精选了他与朋友、亲戚和同事的通信。董建平走得更远,在世界各地采访了80多位父亲一生的朋友和同事。新书将于11月30日推出,届时将邀请教育统华先生、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先生、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先生及香港大学前校长黄丽松先生出席典礼。董建平笑着说,黄立松是他父亲的"老朋友",本来匆匆忙忙,还是特意调整行程,几次发言时间都是"捣乱"。船王知道全世界,估计当天的发布会吸引更多的名人聚集。
跻身世界七大王列
董浩云,世界知名托运人,1911年8月18日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市(今舟山市),排名第三,原名昭荣,意为"荣华的标志"。年轻时,他改名为郝云,意为"郝郝的云"。
上海辍学,独自打破世界
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董浩云和他的父亲董瑞昌一起去上海上高中,董瑞昌在上海从事五金生意。1927年,父亲的生意受到重创,董浩云辍学,坚持留在上海,开始独自闯入世界。
年轻的董浩云,1928年就读于晋城银行集团,担任天津市航运业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他于1936年前往上海经营自己的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并于1941年3月在香港注册成立。
董浩云是董浩云航运集团的创始人兼董事长,该集团鼎盛时期拥有149艘船舶,载重量超过1200万吨,并于1959年建造了7万吨油轮"东亚巨人",当时世界十大油轮之一。东方海外集装箱航运公司于一九七三年成立并在香港上市。
享受"现代郑和"的美誉
董氏集团航线遍布全球,董浩云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享有"现代郑和"的美誉。
董浩云著有《国籍与民族》、《苏伊士运河危机》和《董氏航空系列》等著作。他于1982年4月15日在香港死于心脏病。
董浩云21岁,18岁顾丽珍娶了一对夫妇,共娶了2个孩子和3个女儿,分别是:长子董建华,次子董建平,二女儿董小平,三个女儿董一平。
打造中海6号先行
天龙号完成了从上海到法国的首次航行。
从上海到美国旧金山的第一次航行由同平号完成。1961年,董浩云的船队加入国际班轮组织,成为该组织中第一家中资航运集团。
1969年,董浩云以东方海外集装箱航运公司的名义,将七艘二手货船改装成集装箱,开始了集装箱业务,开创了亚洲航运业的先河。
1970年前后,董浩云购买了三艘豪华邮轮,并成立了邮轮公司,成为世界上唯一一艘同时拥有集装箱船和邮轮的中国人。
1980年4月,董建华以1.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第二大航运集团福纳斯维尔(Fornesville),成为第一个接管英国大公司的中国人。
1980年12月,载重量超过56.7万吨的"海洋巨人"被释放到水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型油轮。
日记内容
人生记载让大女儿流泪
东方之星号、大西洋信仰号和东亚巨轮三艘巨轮的模型在上海东昊云航运博物馆展出,展示了它们在东昊云航运帝国中的地位。董浩云的日记中也提到了他最喜欢的三艘巨船。
日记中也有很多关于家庭成员的记载。董女士说,她一直把父亲董浩云写日记,当时她正准备在上海建造东昊云航运博物馆。董浩云几乎每天都要写日记,对于董建平来说,完成这项工作并不是最大的挑战,而是要读父亲的日记,一点一点地重温以前的生活,对自己的感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董建平说,当时在很多事情上都还不明白父亲,读日记才知道他的想法。也許是因為他們現在年紀大了,他們能更好地理解父親的想法。董浩云的日记中关于家庭的记录,让董建平不时流泪。(来源:广州日报编辑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