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们该怎样理解命运?应该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作者:书与漫游
我们该怎样理解命运?应该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人的命运由许多大大小小的选择所构成,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造化主,无论人生之路的顺逆,人都可以通过主动选择去改变命途的走向。

除此以外,命运也有其被动的一面,就是社会环境将很大程度影响个体的命运。简而言之,便是你何时出生,出生于何地,有着怎样的家庭背景,如此种种的客观因素,构成了命运的底色。

社会阶级与环境如何左右人的命运,可以在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中找到注解。

在短篇小说《故乡》里,闰土从一个项带银圈的活泼少年,变成一个暮气沉沉的中年人,闰土人生中的所有可能性,都在战争的年月里,被削平殆尽。在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下,闰土作为弱势阶层的代表,能让人目睹小人物在动荡不堪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在精神上的束缚与物质上的匮乏。

反过来,也正是当时的社会现状、社会阶级,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

我们该怎样理解命运?应该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少年闰土

人处理自身与命运的关系时,需要回过头来对自己的原生阶层进行追溯与省思,最终达成和解。即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包括与身边亲友的关系,与成长环境的关系,以及与所在社会阶层的关系。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就通过其著作《回归故里》一书,对自己过去的出身背景与亲密关系进行了反思。

他在书中如此描述自己多年未曾回去的故乡:这是一个我曾极力逃离的地方,一片我曾刻意疏离的社会空间、一片在我成长过程中充当反面教材的精神空间,也是无论我如何反抗,依然构成我精神内核的家乡。

对于已经功成名就的埃里蓬来讲,故乡代表着自己过去身处的社会阶级,同时也塑造了现在的自己。

我们该怎样理解命运?应该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书籍封面

埃里蓬出生在一个工人阶级的家庭中,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工人,母亲靠着当清洁工赚取微薄的收入,勉强支撑着埃里蓬的学业。

正是母亲的坚持,让埃里蓬有机会到大学里学习哲学,最终学历与知识让他达成了多年以来的目标:摆脱原来所处的社会阶级,跃迁至更高的社会阶层。对于年轻时的埃里蓬来讲,那是一种逃离宿命的快乐。

我们该怎样理解命运?应该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而对这场阶级叛逃反思的契机,是父亲的离世。对于埃里蓬来讲,父亲是原生阶级中各种负面社会形象的缩影,是埃里蓬想极力想摆脱、抛弃的一切。

直到父亲去世,埃里蓬回到已经离开几十年的故土,因为社会地位与价值观念的迥异,埃里蓬面对多年未见的亲人,一种抽离感油然而生——埃里蓬跟故乡产生了巨大的距离与隔阂。同时,正是这种隔着一定距离的观察,让埃里蓬开始逐渐理解父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中要面临的困境。

身处某个社会秩序的人群,他们会被其中固有的社会规则所支配而不自知,周遭的人事与价值观会变成一种社会惯性,使得身在其中的人难以觉察与逃脱。

我们该怎样理解命运?应该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社会学家涂尔干曾指出,社会能给个人施加某种强制性力量,而人们却常常对此懵然不知,并认为一切行为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这种困境,就像夏虫不可语冰一般,当人无法突破所处阶级的界限,无法从一个更高的维度来观照自身的处境时,也就难以改变既定的命运。

面对原生阶层的制约,埃里蓬的专业知识则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权力,是他得以逃离家乡,摆脱蒙昧,跨越到另一个更高阶级的力量。

而在故乡日复一日工作生活的父亲,则只能屈从于眼前单一的生活方式,他的一切行为与思想,都是周围的生活环境强加于他的;父亲身上的无知与狭隘,以及他视野所能触及的有限范围,是这个时刻受到剥削的工人阶级所塑造而来的。

如此一来,人在社会秩序的控制力量跟前,往往能投射出一份无力感。

我们该怎样理解命运?应该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当了然这个道理,人们便有机会与自己过去的种种达成和解。就像尼采所讲,生命最深沉的目的乃是接纳和拥抱自我的命运。人和原生阶级的相持,叛离与回归的背后,是一个人正视自我,接纳自己的过程。

埃里蓬借《回归故里》一书回望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亦是对底层人们承受阶级局限之苦的批判。

如此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借社会阶级的角度,帮助我们重新凝望那些曾被自己憎恨与疏远的人与事,以及更富层次地去看待我们的宿命所在。

·关注我们,一起读本书·

#命运#

#与自己和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