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融如何与科技共舞

作者:南方周末

文|曹财林

没这些光点,就成不了强国

如果不是实地走访中国高科技企业,可能无法想象我们今天的生活如何因它们而改变。

——在松江的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超硅”),300mm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是近20年来全球新建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硅片生产线。企业创始人、董事长、总裁陈猛,对硅片纯度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设想一下,在一个江苏省的面积上面,清扫只有四颗硬币大小的杂质”,而硅片正是芯片的基石。

——位于张江高科的紫光展锐(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紫光展锐”),作为平台型芯片设计企业,是世界上少数掌握了Wi-Fi、蓝牙、2G/3G/4G/5G、电视调频、卫星通信等全场景通信技术的企业之一,产品已经应用于许多智能终端,并且正围绕着6G核心技术继续进发。

——在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紧跟先进制程工艺,通过高端半导体微观加工设备,为数字时代提供基础,支持芯片越做越小,助推人类生产生活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

——而在嘉定的智己新能源汽车工厂,鱼贯而出的测试车,通过互联智能辅助,早已能轻松帮助驾驶者应对“侧方停车”“极限出库”等难题。

金融如何与科技共舞

▲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硅片生产线

从芯片原材料,到芯片设计,再到芯片加工和运用,这些汇聚于上海的企业,正是大陆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的星火、光点。紫光展锐科技展厅里的一个个应用场景显示,消费电子、工业互联、汽车电子、卫星通信、6G等一系列代表现代科技和未来科研的领域,都离不开芯片的底层技术支撑。

而上海超硅展厅的一张版面更让人难忘:蓝底的世界地图上标注着一些不同颜色的光点,光点聚集区域形成一片白色光带,分布在北美、欧洲、日韩与中国,隔空闪耀,世界也因此被区隔。对着这张地图版面,上海超硅创始人、董事长、CEO陈猛博士严肃地说,“这些光点代表着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主要公司,如果一个国家区域内没有这些光点,就不可能是未来的强国”。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被深刻改变着,生产力的要素条件、发展方向、演进路径也都在发生变化,中国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蓬勃涌现的科技成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源泉,但许多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科技企业也面临多种挑战。紫光展锐执行副总裁、首席财务官兼董事会秘书杨芙感慨,“从2G到5G时代,全球的芯片厂商从几十家减少到十几家,现在已不足5家。”

深入其中,不难发现,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路径离不开持续性的研发投入,只有技术领先,才能实现市场领先,然而在漫长的研发周期中,许多高科技企业除了研发支出大、市场竞争激烈外,还要面对行业特殊的强周期性,需要更多政策扶持、稳定资本与协同发展。在上海的高科技企业中,来自金融央企的长期、稳定资金,正逐渐进入,以守护科技企业点亮的“光点”。

“保险资金作为市场最稀缺的耐心资本、高能资本,能够很好契合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产公司副总裁刘凡说。

胸怀“国之大者”的中国人寿,在科技金融领域再次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稳定性高的优势,促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副总裁赵峻介绍,早在2022年,中国人寿就在顶层设计层面制定了《中国人寿保险资金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国家战略实施方案》,先后印发《中国人寿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意见》《中国人寿投资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意见》等,加速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持续丰富产品和服务,满足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

金融如何与科技共舞

▲中国人寿投资硅基仿生支持国家科技创新发展

2023年,中国人寿发起设立了“中国人寿—沪发1号股权投资计划”,以S(Secondary,二级)份额投资方式受让上海市国有企业所持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规模约118亿元,也意味着中国人寿成为了十余家集成电路龙头企业的间接股东,通过科技金融,有力支持了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刘凡进一步介绍,“中国人寿-沪发1号股权投资计划,探索了保险资金与政府资金在区域发展、产业扶持方面的接力合作模式。该模式的前期由政府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对重点领域进行从零到一的孵化培育,而保险资金等社会化资本在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时‘接力’,分享财务回报,帮助政府‘腾笼换鸟’,提升财政资金运用效率,打通产业引导与市场化发展之间的壁垒。”

大湾区,一群科技企业等“腾飞”

从上海转向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同样也是科技企业创业的热土,并与邻近的有着先进制造业的东莞等地,形成了另一个科创与制造中心。截至2022年底,深圳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2.3万余家。去年,深圳又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15家,总量达2.47万家。

在深圳的科创发展进程中,企业始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8年前,郑全昌在深圳创立了深圳瑞丰恒激光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瑞丰恒”),如今已颇具规模,公司的主营业务固体紫外激光器是电子、光伏、通讯等新兴行业的必备生产工具。

金融如何与科技共舞

▲瑞丰恒惠州研发车间工作人员在调试激光器

郑全昌回忆,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用于精细加工的紫外激光设备也于2012年进入了黄金十年。回顾这一时期,郑全昌说企业想抓机遇,发展需要资金,但融资却并不容易。由于缺乏厂房等抵押物,最初只能以自己的房产抵押获得资金,投入产品研发。“第一笔贷款跑了多次中介机构才贷下来,费时费力,利息也高。”

在深圳,有过融资困境与融资需求的科技企业还有很多。

“深圳宏芯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宏芯宇’)是一家正在以大概三天发明一件专利速度高速发展的企业”,宏芯宇董事、集团副总梁启燕如此介绍。2022年完成三轮融资后,企业的估值已经逾101.81亿元,梁启燕预计2024年,宏芯宇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后,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将超过百分之七十。

然而实际融资过程中,梁启燕也见到过矛盾之处。“过去十几年,融资机构更青睐有‘实物’的企业,而像宏芯宇这样注重研发的企业,最值钱的资产就是研发工程师,却不记录在公司资产负债表,就更需要金融机构有战略眼光。”

高投入、长周期、轻资产、无抵押是科创企业的特点,也是融资的难点。

但在去年,订单量剧增的瑞丰恒经过广发银行深圳高新支行业务小组调研后,很快获得了500万元的贷款。“通过南山科技金融在线平台上传资料后,是广发的业务人员主动来我们这里介绍产品,而且贷款批复的速度非常快。”郑全昌说。宏芯宇更是享受到了2023年内深圳市落地的单笔金额最大的广发银行深圳分行“腾飞贷”业务,一笔5000万的信贷支持,帮助公司度过了行业下行周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广发银行深圳分行副行长赵倩介绍,“近年来,广发银行深圳分行针对不同发展周期的企业,提供不同的融资方案。对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提供‘科技E贷’‘专精特新E贷’等金融产品;针对高成长期的‘停机坪’企业,提供‘腾飞贷’业务”。

在深圳,宏芯宇这类处于高成长期的企业,被形象地比喻成正等在“停机坪”准备“腾飞”的企业。广发银行深圳分行针对这些企业的需求与特点,推出“腾飞贷”创新服务模式,通过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提供更高的授信额度、更长的贷款期限,平衡贷款收益和企业经营成果,以“小切口”推动“大提升”,助力成长型科创企业“展翅腾飞”。

作为中国人寿集团成员单位,广发银行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和区位优势,通过不同产品,因地制宜助力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发生和成长。

在东莞,广发银行东莞分行基于城市的发展定位与经济结构特点,对广东鼎泰高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优质的制造业企业,积极运用东莞分行支持湾区建设的政策产品《广发银行制造业升级厂房建设贷产品方案》与企业洽谈融资方案,通过高效、优质、贴心的金融服务获得企业信任。

此外,广发银行深圳分行还力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积极推动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助力企业依托名下的注册商标来获得融资支持,缓解资金周转压力。这些都是广发银行聚焦大湾区战略新兴、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赋能科创企业的有效注解。

金融如何与科技共舞

而如何运用好金融资源,切实帮助高科技企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也成为金融机构的一道大题。过去主要的问题包括求稳的保险资金与科技创新企业高风险性之间的矛盾,也包括金融资源更愿意投入成熟的“独角兽”,而真正处于底层但重大前沿的技术创新领域企业缺少金融支持路径的问题。

面对难题,中国人寿探索实践“中国人寿-沪发1号股权投资计划”,采取了接力“入股”的方式创新;也包括以更灵活的“另类投资”布局科技创新领域。在过去几年,中国人寿发起设立了“中国人寿—长存二期项目债权投资计划”“中国人寿-电子混改1号股权投资计划”“中金—徐工租赁2—3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高端制造)”“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三一租赁智能装备第3—4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等等计划,这些投资计划项目聚焦于推动解决“卡脖子”工程;助力国产CPU、国产操作系统体系建设,加速实现网信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帮助众多中小企业购置徐工集团机械工程的机械设备,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使金融支持科技企业与科技创新的空间被进一步打开。

而中国人寿集团成员单位广发银行“科”字打头产品同样应接不暇,“科创慧融”等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方案,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差异化金融服务;以“科信贷”“科技E贷”等特色融资支持产品,尤其注重“量身定做”,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科技产业客群提供灵活融资支持;持续提升线上化便利服务水平,推动在线服务“e贷易还”,升级“跨境瞬时通”国际业务线上化拳头产品,推出全流程线上保函等产品,全方位提升科技企业融资及结算便利化,这些方式都有效覆盖了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据悉,2023年,中国人寿科技保险风险保障金额达8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截至2023年末,全集团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存量规模超3300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1890亿元,为金融、科技和产业三者良性循环和有效互动提供有力支撑。

在长三角,在大湾区,在华夏大地的广阔热土上,中国人寿充分发挥保险、投资、银行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综合金融优势,通过不断加强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理解与评估能力,提升对科技活动的风险理解和管控水平,积极探索金融与科技创新特点的匹配,统筹用好股权、债权、保险、贷款等手段,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周期金融服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能量。

这是一场科技与金融的双向奔赴,金融可以与科技共舞,可以预见未来“科技+金融”还将不断深化演进,并转化为推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动能。

(专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