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眼前的黑不是黑——实力分析一波盲视现象

作者:长安街是知己
眼前的黑不是黑——实力分析一波盲视现象

笔者这两天看了7月31日央视一套播出的科普向综艺《加油向未来》,里面有一段内容令人印象深刻,即傅琰东大变魔术引出关于盲视现象理论阐述的片段,笔者就着节目的文案深入思考以后,莫名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接下来,笔者将实力分析一波,当时是什么让笔者如此动容。

眼前的黑不是黑——实力分析一波盲视现象
眼前的黑不是黑——实力分析一波盲视现象

关于盲视现象,笔者首先为大家分析其起源和定义。

20世纪50年代,一个8岁大的孩子在一起公路事故中撞伤了大脑。他的左后脑遭到了损坏,特别是初级视皮层。结果就是,他的绝大部分右视野都丧失了。在事故发生多年之后,他的神经学医生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东西。孩子依然能够看到右侧的食物,尽管他并不完全知道这个现象。

这名神经学医生让他面朝屏幕,盯着屏幕中间的一个小叉以固定他的眼睛。一个小点出现在他看不到的区域,医生让他指出这个点的所在位置。小男孩感到很困惑,他认为屏幕上并没有光点。但紧接着他做了一个任性的猜测,并不偏不倚地指出了小点的位置。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后,当小点在他看不到区域的不同位置闪现时,他绝大多数时候都能准确地指出小点的位置。

眼前的黑不是黑——实力分析一波盲视现象

这个古怪的现象被称为盲视(blindsight)。上世纪70年代英国科学家larry weiskrantz、nicholas humphrey和其他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个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初级视皮层的损伤,初级视皮层是大脑内用来捕捉视觉信号的一个复杂区域。没了这个区域,某些层次的视觉依然存在但是有意识的视觉体验都消失了。

但是我们日常中所提到的盲视现象,大多指的是变化盲视。

变化盲视是人们对通常容易被注意到的大的变化反而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当我们能够对周围世界中出现的变 化进行觉察、识别和定位时,这叫做变化探测 (change detection)。然而有很多时候,我们觉察 不到这种变化,这一现象称为变化盲视。简单来说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 是指观察者不 能探测物体或情景所发生变化的现象。

眼前的黑不是黑——实力分析一波盲视现象

在1998年,哈佛大学和肯特州立大学针对大学里的路人展开关于人们对即时环境的警觉程度。在实验中,一个演员向路人迎面走来,然后向他问路。当路人向演员指示方向的时候,有两个人拿着一扇大木门从演员和路人之间经过,在几秒内完全阻挡了他们的视线。在那段时间内,本来的演员会替换成另一个演员,不仅他们的身高、体格不同,连衣着、发型还有声线都不一样。超过一半的被试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替换改变。

这个实验是最先阐明“变化视盲”的现象的实验之一,它仅仅向我们展示了对于现有提供的视觉场景,我们是非常选择性地接受——那似乎显示出我们比想象中还要依赖我们的记忆和模式识别。

1999年,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做了一个名为“消失的大猩猩”的实验,并且发表了一篇很著名的文章来揭示盲视现象的原理。通俗的来说,盲视现象指的是,当我们眼前发生了很多变化的时候,我们只会关注到一些凸显性强的部分,或者我们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如果某样东西的凸显性较弱或者我们不感兴趣的,我们就察觉不到他的改变。

眼前的黑不是黑——实力分析一波盲视现象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复杂的动作是开车(开汽车的车),当你开车时被手机吸引注意力时,你就会忽略对前方路况的观察,这就非常危险。因此,我们之所以倡导开车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手机、不要和人聊天,更多是因为注意力会被分散而无法发现近在眼前的危险,以致发生意外。

眼前的黑不是黑——实力分析一波盲视现象

但是笔者一开始说过,关于盲视的这段内容,让笔者在某个时刻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不是害怕,是动容。这种动容,是当笔者想到更深刻的东西以后得来的感受。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后一句,想必是很多人一生都不想遇到的残酷现实。然而当我们每天为自己的生活奔忙,汲汲营营于每分每秒的烦恼,却时常忘了被我们忽略在一旁的人,父母,爱人,孩子。我们总是努力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外人,却把最恶劣的一面展现给爱我们的人,太过于关注自己的工作、事业、成就,于是失去了对家人好友的耐心和温州。

久居的城市想离开终究还是会再回来,听腻的歌删除很久终究又下载了回来,分别很久的人,说不准哪天又突然巧遇,什么事都有可能,可唯独时间退不回去,也再回不来。

所以别被眼前的事情蒙蔽你的视野和心,你要看到你眼前在面对的事情,也要看到你周围的人,你要看到困难和煎熬,也要发现快乐和幸福。做一个庸庸碌碌于生活的幸福凡人吧。

眼前的黑不是黑——实力分析一波盲视现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