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柏拉图论知识与知觉——《西方哲学史》系列十四

作者:神采与文质

柏拉图论知识与知觉

我们大多数的现代人都会认为经验性的知识(knowledge)理所当然是依靠或来源于知觉(perception)。然而柏拉图和某些学派的哲学家却认为没有任何来自感觉的值得被称为是“知识”的东西,而真正的知识一定与概念有关。这种观点可以追溯到巴门尼德,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通过对知识和知觉同为一物这种观点的批评对他的观点进行了论述。

柏拉图论知识与知觉——《西方哲学史》系列十四

对话通过泰阿泰德之口提出对知识的第一个定义:“对我而言,知道某事的人也就是知觉到了它所知的事,而且就我目前所能看到的来说,知识不过是知觉而已。”他的谈话对象苏格拉底将这个定义等同 于普罗泰戈拉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还补充道:“那么知觉总是某种存在的东西,而且作为知识它是不会出错的。”然后他对知觉的特征做了一大段的论证,讨论完之后,他证明了知觉所形成的这么一种东西绝不可能是知识!(一贯的诡辩伎俩)

苏格拉底把赫拉克利特关于万物都在变化之中的理论加入到普罗泰戈拉的学说中。柏拉图相信对于感觉的对象来说这一点是真实的,但是对实在的知识的对象来说却并非如此。所以把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和将知识定义为知觉的说法放在一起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知识是关于变化的事物,而不是关于存在的事物。(他们否定了存在的事物也是变化的事物)

柏拉图论知识与知觉——《西方哲学史》系列十四

知觉被认为是对象和感觉器官之间的一种交互作用的结果,而按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这两者总在变化中,在其变化过程中它们又都在改变着知觉的对象。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看法,即当一种看法不能比另一种更真时,它可以更好—从其会导致更好的后果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说法让人联想到实用主义,且也自然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一个有智慧的人是比一个傻瓜更好的万物的尺度。

关于万物流变的理论,我们应当认识到:不管有其他的什么处在永恒的流变之中,词语的意义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必须是确定的,否则就没有什么命题是确定的,也没有什么命题是真实的而非虚假的。如果要使讨论和知识成为可能,就必须有某种多多少少始终如一的东西。这一点应该加以承认。

柏拉图论知识与知觉——《西方哲学史》系列十四

柏拉图反对知识等于知觉的最终论证开始了。他说:没有专门的器官来感知“存在与不存在、相似与不相似、同一与不同一,以及数学上同质的数与一般性的数字”。只有心灵才能认识到存在,而如果我们认识不到事物的存在,我们就无法认识真理。所以知识在于沉思而不在于印象。知觉不等于知识,因为“既然知觉领会不到什么存在,那么理解真理也就与它无关”。

柏拉图反对将知识等同于知觉的论证,既有可以接受的部分,也有一些是必须予以拒绝的,他的论证主要涉及三个相关联的命题,即:

1、知识是知觉;

2、人是万物的尺度;

3、万物都处在流变的状态中。

柏拉图论知识与知觉——《西方哲学史》系列十四

关于第一个命题,很明显,许多知识的确来自于人的知觉,人类正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形成的知觉,并对这种知觉进行概述与统一意义,形成了普遍认可的知识,即经验性知识。但是,柏拉图认为算术和纯数学一般不是来自知觉的观点是可以接受的。要知道一个数学命题是否正确,我们不必研究这个世界,而只需要研究符号的意义。这也就是形式逻辑所要求的,形式逻辑是不需要感觉器官参与的。

关于第二个命题,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最根本的是我们应该在哪个层次上对此进行讨论。作为同样的知觉的对象,因为它们的背景环境可能不一样,所以很容易导致错误的推论。而推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我们必须承认有些推论是私下和个人的,它充满着主观的论断。在这个问题上,柏拉图似乎又是正确的。但是,关于与感知相对的推论,是有某种非个人化的正确标准的。而且,经验主义者会说,知觉是检验由经验性材料所作推论是否正确的标准。

柏拉图论知识与知觉——《西方哲学史》系列十四

最后看下命题三。万物流变的学说遭到了柏拉图的夸张和扭曲。柏拉图之所以会得到他的结论,是因为他把感知和不感知、知道和不知道这样一些逻辑上的对偶法运用到了连续性的变化进程中。而这些对立其实并不适合用来描述进程。逻辑上的对立是为了我们方便而创造出来的,但是要研究连续性的变化需要的是一种计量的手段,而柏拉图忽视了我们找到这样一种手段的可能性。(微积分学就是人类对变化的连续性进行研究的有效手段)

最后,我们必须承认词语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确定的意义,否则讨论就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也同样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词语的意义的确是不断变化的。词语的意义变化有必要滞后于词语所描绘的事物的变化,但是没有必要完全不发生变化。(读者可以体会诸多词语意义的变化,比如“先生”、“小姐”等等)

柏拉图论知识与知觉——《西方哲学史》系列十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