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罗隐:“十试不第”,都是丑陋惹的祸?科举考试,同样重视颜值喜好讽刺,就为“自取其辱”求职幕府,被迫向生活低头我虽丑陋,可是我很温柔改名罗横,得即高歌失即休入幕钱镠,依然名士派头尽显忠义,令人刮目相看

作者:不立翁99
罗隐:“十试不第”,都是丑陋惹的祸?科举考试,同样重视颜值喜好讽刺,就为“自取其辱”求职幕府,被迫向生活低头我虽丑陋,可是我很温柔改名罗横,得即高歌失即休入幕钱镠,依然名士派头尽显忠义,令人刮目相看

罗隐形象

传说他“十试不第”,也就是参加了十次科举考试,十次都没有考中,是一个标准的“复读生”。反复落榜,是因为他智商不在线吗?

《唐才子传》说他“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看来并非智商问题。他落榜的原因竟然是:“长得极为丑陋,说一口土话”。

他就是唐代诗人罗隐,任何一个中国小学生都知道他的名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那么,一个著名诗人为什么“十试不第”?难道都是因为丑陋惹的祸吗?

罗隐(833-910),原名罗横,余杭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罗横写诗、作文皆不同凡响,被时人所推崇。他自己也相当自负:“弱冠负文翰,此中听鹿鸣。使君延上榻,时辈仰前程。”有个朋友中了举人,罗横送上贺诗一首,朋友的父亲如获至宝,说:“我儿及第我并不高兴,高兴的是能够得到罗公诗文一篇。”罗横的诗比自己儿子中举还重要,这位父亲说的不一定是真心话,但对罗横的恭维算是到位了。

罗隐:“十试不第”,都是丑陋惹的祸?科举考试,同样重视颜值喜好讽刺,就为“自取其辱”求职幕府,被迫向生活低头我虽丑陋,可是我很温柔改名罗横,得即高歌失即休入幕钱镠,依然名士派头尽显忠义,令人刮目相看

大中十三年(859),罗横离开件次杭,去京师参加进士科考试。大唐帝国选拔人才的标准还是相当高的,共有四项:“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也就是说,进士科考试不单单考诗文对策,首先要看颜值:“体貌丰伟”,而罗横却长得像只猴子,个头矮,皮肤黑,容貌很抽象。这么一副尊容,做了政府官员,是会影响官威的。所以,尽管罗横才学出众,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还是被排除在录取名单之外了。考官在他的评语上说:“长得极为丑陋,说一口土话”。

唐朝科举,请托干谒之风泛滥,尤其进士科考试,几乎成为权贵卿相们的游戏,无权无钱者只能靠边站。大中十四年(860),“登第者三十人……皆名臣子弟,言无实才”,这其中就包括前宰相、现河中节度使令狐绹的公子令狐滈。作为一介布衣,罗横毫无悬念地再次落第,但现实不允许他悲伤。令狐绹是他为数不多的能攀上的关系,他含着眼泪,写了一首祝贺令狐滈登科的诗,呈送给令狐绹。令狐绹看了罗横的诗,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推荐他参加第二年的进士试。

然而,令狐绹毕竟是前朝旧臣,刚刚被新即位的唐懿宗清算出中央,他的推荐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有可能起负作用。咸通二年(861),罗横第三次参加进士考试,又落第了。

在唐朝士子当中,罗横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相貌丑也就罢了,嘴巴还欠,讽刺起人来不带打哏的。《唐才子传》说他“性简傲,高谈阔论,满座风生。好谐谑,感遇辄发”。有一次,罗横乘船渡河,看到一位官员正对船夫发脾气,便故意大声对船夫说:“这是哪个朝里的官!我脚指头缝里夹着笔,也可以顶他们几个人!”官员叫韦贻范,时任龙州刺史,省级领导干部,暗暗记下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书生。

罗隐:“十试不第”,都是丑陋惹的祸?科举考试,同样重视颜值喜好讽刺,就为“自取其辱”求职幕府,被迫向生活低头我虽丑陋,可是我很温柔改名罗横,得即高歌失即休入幕钱镠,依然名士派头尽显忠义,令人刮目相看

罗横“自以当得大用”,却屡遭黜落,便时时流露出不平之气,写下很多讥刺时政和官僚的诗,其中一首《春风》是这样写的:“也知有意吹嘘切,争奈人间善恶分。但是秕糠微细物,等闲抬举到青云。”翻译成白话就是:春风啊,我知道你着急把春天送进人间,可你得分清善恶啊!你看那些秕糠,都被你送上青云了!用脚后跟想想,都知道诗里的春风指的是谁,秕糠指的又是谁。

有一次路过华清宫,他想起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故事,便赋《华清宫》诗一首:“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诗里说,华清宫楼殿层层充满着祥瑞之气,开元时节更是夜夜笙歌。那人倒是懂得在道德上要胜过尧舜,怎奈还要让杨贵妃高兴才行!

罗隐:“十试不第”,都是丑陋惹的祸?科举考试,同样重视颜值喜好讽刺,就为“自取其辱”求职幕府,被迫向生活低头我虽丑陋,可是我很温柔改名罗横,得即高歌失即休入幕钱镠,依然名士派头尽显忠义,令人刮目相看

骊山华清宫温泉

咸通八年(867),罗横将他的讽刺散文编为《谗书》。其中有一篇《英雄之言》,提到汉高祖刘邦曾说“我的住室应该像秦始皇这样”,楚霸王项羽曾说“我可以取代秦始皇”,罗横说这两句所谓的“英雄之言”其实就是盗贼逻辑。他还在序言里自嘲道:“我来京城七年,饥寒交迫,几乎不像一个正常人。丁亥年正月,我拿过这本书来骂自己:‘他人用书得荣誉,你却拿它自取其辱;他人用书取富贵,你却因此得贫困。’所以,我的书不过是自己谗媚自己罢了,就叫谗书吧。”

罗横说的没有错,他编这本书就是“自取其辱”用的。唐懿宗很快把他拉入黑名单,永世不得录用!

唐代科举考试科目繁多,过程漫长,手续复杂。各地举子参加春天的考试,却要在秋冬之际集中京都。京城居,大不易,大部分举子家境贫寒,无法提供充足保障,他们的生活相当艰辛;又因为背井离乡,心境也颇为凄凉。考前办手续受尽各种责难,进入考场同样遭受百般污辱,胥吏呼来喝去,丝毫不顾忌读书人的颜面。由于久困科场,罗横“寒饥相接,殆不似寻常人”,为求生存,不得不“传食诸侯”。也就是到处投诗献文,陈情哀告,乞求举荐。数番科考落第之后,罗横已35岁,人到中年的他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十数口人嗷嗷待哺,他不得不考虑入世求职,弄些糊口的薪水。

罗隐:“十试不第”,都是丑陋惹的祸?科举考试,同样重视颜值喜好讽刺,就为“自取其辱”求职幕府,被迫向生活低头我虽丑陋,可是我很温柔改名罗横,得即高歌失即休入幕钱镠,依然名士派头尽显忠义,令人刮目相看

吏部员外郎于環曾为罗横广为延誉,咸通十年(869)冬,他出任湖南观察使,罗横急忙修书《投书湖南于常侍启》,请求于環奏授一官或推荐他参加吏部的书判拔萃考试。于環有悲天悯人之心,为他争取了一个衡阳县主薄的官职。但是,于環的两个部属认为罗横做主薄不合适。罗横很珍惜这个职位,弄不懂到底哪儿得罪了他们,或者只是因为相貌丑陋让他们感觉不舒服。他虽然十分不爽,却不想让于環感到左右为难,恰逢当年江南闹饥荒,就顺势告假归乡探视。

罗横第一次到京城参加进士试的时候,走到钟陵(今江西省南昌县),夜宿酒楼,结识了一个叫云英的妓女,一夜缱绻,彼此印象深刻。转眼十年过去了,罗横告假归乡,再次经过钟陵,还是在那家酒楼住宿,谁料接待他的还是云英姑娘。罗横大笑,说:“云英姑娘,你还在这里呀!”云英也拍手大笑,说:“罗秀才还没脱白衣呀!”白衣,古代平民服,借指无功名也无官职的人。云英笑话罗横没中进士,仍是平头百姓一个,罗横也不生气,当场赋诗一首《赠妓云英》:“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十年后,重新见到你云英,身材仍然轻盈美好。你没有嫁出去,我也没成名,咱们半斤八两,彼此彼此,可能都有不如人家的地方,谁也不用笑话谁!至于是否真的“不如人”,罗横心里未必这么想。但他能够轻松面对妓女的嘲笑,把社会底层的妓女嫁人跟高大上的金榜题名并列,倒也显现出他的标新立异并非表面功夫,而是与一般文人士大夫真正有很大区别。

罗隐:“十试不第”,都是丑陋惹的祸?科举考试,同样重视颜值喜好讽刺,就为“自取其辱”求职幕府,被迫向生活低头我虽丑陋,可是我很温柔改名罗横,得即高歌失即休入幕钱镠,依然名士派头尽显忠义,令人刮目相看

安顿好一家老小后,罗横逆水而上,再赴衡阳任职,到得潭州时才得讯,于環因为受到弟弟于琮的牵连而被贬袁州刺史,他的衡阳主薄一职已落旁人。

乾符四年(877),郑畋当上了宰相。据说郑畋的女儿读罗横的诗,看到“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两句时,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天天拉着父亲的袖子撒娇,要求见一见罗横。郑畋不仅是高官,也是唐末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他非常认可罗横的才华,既然女儿死活要见罗横,就安排他来家里做客,让女儿“垂帘而窥之”。

罗隐:“十试不第”,都是丑陋惹的祸?科举考试,同样重视颜值喜好讽刺,就为“自取其辱”求职幕府,被迫向生活低头我虽丑陋,可是我很温柔改名罗横,得即高歌失即休入幕钱镠,依然名士派头尽显忠义,令人刮目相看

在小姐姐的心目中,美妙佳句跟帅哥形象是联系在一起的。当罗横进了客厅,两眼冒星星的小姐姐掀开帘子偷眼一看:“哎呀妈呀!这是人吗?”眼前这个“动物”长得像只猴子,个子小小的,皮肤黑黑的,容貌难以描述。在那个审美还算正常的年代,不流行“死忠粉”,小姐姐迅速拉黑了罗横,“不复念矣”,甚至“自是绝不咏其诗。”

尽管遭到不公正对待,因相貌问题被女性拉黑,罗横却不以为意,反而经常为女性打抱不平。一些古人喜欢把女子比喻成红颜祸水,任何朝代发生了动荡,便认为是女人作遂,比如西施、赵飞燕、褒姒等等,都被泼了很多这样的脏水。罗横专门写了一首《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吴国人就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西施,说她是红颜祸水。罗横在诗里驳斥祸水论:如果说西施倾覆了吴国,那越国灭亡的责任又在谁呢?如果是一位真正有作为的帝王,不可能会被女人所牵绊;说到底还是那些帝王们自己没有做好,以至于断送了祖宗的江山,只好把女人作为替罪羊。

罗隐:“十试不第”,都是丑陋惹的祸?科举考试,同样重视颜值喜好讽刺,就为“自取其辱”求职幕府,被迫向生活低头我虽丑陋,可是我很温柔改名罗横,得即高歌失即休入幕钱镠,依然名士派头尽显忠义,令人刮目相看

西施浣纱图

广明元年(880)底,黄巢起义军攻下潼关,迅速向长安挺进。唐僖宗带着随从宦官,仓皇逃奔成都。当此“国难”时刻,罗横不仅不为皇帝贵胄们提心,反而写下一首《帝幸蜀》:“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是唐玄宗的小名。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他避乱入蜀,行至马嵬坡,“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从太子到大臣,都认为杨贵妃是祸乱根源,逼迫唐玄宗缢杀杨贵妃。回首百年前,再说眼前事,这回僖宗酿成祸乱逃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吧!

罗隐:“十试不第”,都是丑陋惹的祸?科举考试,同样重视颜值喜好讽刺,就为“自取其辱”求职幕府,被迫向生活低头我虽丑陋,可是我很温柔改名罗横,得即高歌失即休入幕钱镠,依然名士派头尽显忠义,令人刮目相看

光启三年(887),罗横以54岁的年纪,第十次参加进士考试,还是铩羽而归。这次失败对他的打击尤其重大,他写下一首《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表达出浓厚的失望情绪和英雄迟暮的颓丧,还有一丝愤世嫉俗之意。从此,他改名罗隐,化进取为愤怒,视功名如烟云,要过“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日子了。

罗隐:“十试不第”,都是丑陋惹的祸?科举考试,同样重视颜值喜好讽刺,就为“自取其辱”求职幕府,被迫向生活低头我虽丑陋,可是我很温柔改名罗横,得即高歌失即休入幕钱镠,依然名士派头尽显忠义,令人刮目相看

但罗隐终究还是没有放下功名之心。文德二年(889),唐昭宗改名李晔,罗隐费尽心思,写贺表上达:“左则舜之全文,右则姬昌之半字。”京城人将这份贺表列为第一,唐昭宗也很高兴,觉得罗隐这人虽然不符合我大唐公务员录用标准,但名气这么大,我是不是该“不拘一格降人才”啊?于是决定给罗隐同学一个破格录用的面试机会。

罗隐:“十试不第”,都是丑陋惹的祸?科举考试,同样重视颜值喜好讽刺,就为“自取其辱”求职幕府,被迫向生活低头我虽丑陋,可是我很温柔改名罗横,得即高歌失即休入幕钱镠,依然名士派头尽显忠义,令人刮目相看

唐昭宗形象

罗隐的表现不错,昭宗很满意,准备把他录用在甲科。然而关键时候,曾经被罗隐嘲笑的韦贻范跳出来了。他抖开罗隐的诗册,找出那首《华清宫》,念给昭宗听,并说罗隐分明是讽刺玄宗皇帝嘛,太没政治素质了!唐昭宗想想也是,敢讽刺我一百年前的先祖,胆子忒大了些,便将罗隐的名字划掉了。

虽然罗隐屡遭挫折,落魄江湖,但名士派头不能丢。罗绍威是魏博节度使,酷嗜罗隐的诗歌,将自己的诗集取名《偷江东集》,意思是我这些玩意都是偷学罗隐的。按罗家辈分,罗绍威比罗隐小一辈。罗隐想去见罗绍威,先写信给罗绍威,称之为“侄”。罗家管家非常生气,说:“罗隐一介布衣,竟敢称大王为侄!”不料罗绍威不以为忤,说:“罗隐名动天下,那么多王公大臣他都瞧不上,如今竟然肯来我这里,还视我为侄,这是我的荣幸啊!你们不用多说了。”然后到城郊迎接罗隐,见面就拜。罗隐也不客气,坦然受之。

罗隐:“十试不第”,都是丑陋惹的祸?科举考试,同样重视颜值喜好讽刺,就为“自取其辱”求职幕府,被迫向生活低头我虽丑陋,可是我很温柔改名罗横,得即高歌失即休入幕钱镠,依然名士派头尽显忠义,令人刮目相看

景福二年(893),割据苏杭的钱镠被唐昭宗任命为镇海节度使。钱镠久闻罗隐大名,知道这人文字功夫了得,便请罗隐代他草拟谢表,还要请他入幕。罗隐做了数年隐士,却没有一刻不在为生活奔波,现在有人给提供生活费,于是痛快答应了钱镠的入幕请求,做了镇海节度掌书记。

罗隐:“十试不第”,都是丑陋惹的祸?科举考试,同样重视颜值喜好讽刺,就为“自取其辱”求职幕府,被迫向生活低头我虽丑陋,可是我很温柔改名罗横,得即高歌失即休入幕钱镠,依然名士派头尽显忠义,令人刮目相看

钱镠形象

尽管入了人家的幕府,端了人家的饭碗,罗隐对钱镠却是很不客气,嬉笑怒骂,毫无拘束。钱镠征敛繁苛,西湖渔夫每日须纳鱼数斤,如果自己捕的不够数,还得到市面上购买。渔夫不堪其苦,称其为“使宅鱼”,也就是给钱镠家的鱼。有一天,钱镠命罗隐为壁上的《磻溪垂钓图》题诗,罗隐略做思索,写道:“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在诗里借姜子牙直钩垂钓,指摘钱镠“使宅鱼”弊政。

好在钱镠算是个明白人,又是个“暖男”,不计较罗隐的臭脾气,从此撤了“使宅鱼”,还向朝廷为罗隐求官。光化三年(900),朝廷看钱镠的面子,任罗隐为观察判官。

天佑元年(904),朱温弑杀唐昭宗,篡位之心昭然若揭。钱镠特意咨询罗隐:看来朱温是要篡夺李家江山了,我们该何去何从?跟着他走吗?

罗隐:“十试不第”,都是丑陋惹的祸?科举考试,同样重视颜值喜好讽刺,就为“自取其辱”求职幕府,被迫向生活低头我虽丑陋,可是我很温柔改名罗横,得即高歌失即休入幕钱镠,依然名士派头尽显忠义,令人刮目相看

朱温形象

罗隐很激动:“奈何交臂事贼,为终古之羞乎!”他急切地建议钱镠,马上起兵讨伐朱温,给昭宗报仇!

钱镠懵住了。当然,钱镠是清醒的,不会拿鸡蛋去碰石头。他只是对罗隐的反应很好奇:罗名士,你咋那么大火气呢?你过去不是批评朝政的毒舌吗?朱温杀了昭宗,你应该高兴才是呀!

不久,朝廷重臣们开始选边站,很多人见风使舵,投靠了朱温。据说朱温久闻罗隐盛名,用右谏议大夫的官职召他,罗隐却回绝了。这个讽刺朝政最猛烈的人,最后却表现得最忠诚,让钱镠不由得刮目相看。

罗隐:“十试不第”,都是丑陋惹的祸?科举考试,同样重视颜值喜好讽刺,就为“自取其辱”求职幕府,被迫向生活低头我虽丑陋,可是我很温柔改名罗横,得即高歌失即休入幕钱镠,依然名士派头尽显忠义,令人刮目相看

通过钱镠的荐举,天祐三年(906),罗隐转司勋郎中,充镇海节度判官;后梁开平二年(908),授给事中;开平三年(909),迁为盐铁发运使,未几,奏授著作郎。但是,著作郎的批复还没有下来,罗隐就病逝了,享年76岁。临终前,钱镠亲赴罗家探望,并在壁上题诗一首,其中有句:“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意思是,黄河自有清澈的那一天,但后代却难有你这样的才人出现,表达了他对罗隐的激赏和对人才逝去的遗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