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元顺帝:逃离北京——一个皇帝最后的体面曲折的上位之路压抑的傀儡生涯短暂的光辉失控的人生后半场

作者:那些年
元顺帝:逃离北京——一个皇帝最后的体面曲折的上位之路压抑的傀儡生涯短暂的光辉失控的人生后半场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1368年,元朝的最后一任皇帝逃离了大都北京。

他这一跑,就再也没有回来。自此,元朝这个曾经强极一时的统一王朝彻底退出中原,并逐渐分崩离析,走向了覆灭。

而这位抛家舍业的跑路者,正是元朝的末代君王——元顺帝。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元顺帝本名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这在蒙语中是“铁锅”的意思。谁能想到,这元朝灭亡的大锅,最终不偏不倚地就扣到了他的头上。

元顺帝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他为什么会逃离北京?亡国之锅,他背得冤不冤呢?

元顺帝虽然生在帝王家,但童年的境况实在不好过。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元明宗即位称帝,结果刚即位就被他的叔叔——也就是后来的元文宗毒害。十岁时,他被叔叔元文宗送到高丽(今朝鲜)监禁起来,并不得与人接触。一年后,又被叔叔文宗打上“非明宗亲生”的标签,流放到了广西。

元顺帝:逃离北京——一个皇帝最后的体面曲折的上位之路压抑的傀儡生涯短暂的光辉失控的人生后半场

如果剧情继续这么发展,皇位应该和他一点关系也没有。没想到元文宗寿命不长,1332年,29岁的文宗病逝。临终前也许是良心发现,他坚持把皇位传给明宗的儿子。不过此时朝堂的权臣是燕铁木儿,他没有遵守元文宗的遗诏,立明宗的长子妥欢帖睦尔,而是立了明宗幼子继位,是为元宁宗。不料当年十一月,元宁宗就驾崩了。在皇太后的坚持下,燕铁木儿不得已,只好将流放在广西静江的妥欢帖睦尔接回京师。到了良乡,燕铁木儿亲自来迎接他。两人并马徐行,燕帖木儿向他具陈迎立之意。妥欢帖睦尔当时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一时吓得不敢回答,这让燕铁木儿十分怀疑,到大都后也没有立他为帝,再加上司天监的太史也说妥欢帖睦尔不可立,立则天下乱,所以元朝皇位空缺了半年之久。直到燕铁木儿死后,皇太后与大臣商议,才正式立他为帝。

1333年,十三岁的元顺帝登基称帝。但因为年纪幼小,又长期流放在外,他对于朝政大权一时还难以驾驭。有大臣趁机劝谏说:“天下事重,宜委宰相决之,庶可责其成功;若躬自听断,则必负恶名。”少年顺帝深信不疑,从此“深居宫中,每事无所专焉”。

元顺帝将拥立自己上位的功臣伯颜提拔为中书右丞相,并委以重任。但他哪里能想到,这个任命让他彻底失去了对朝堂的掌控权。

伯颜得势后,将燕铁木儿的残余势力一扫而空,就连燕铁木儿的女儿——元顺帝的皇后也未能幸免。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伯颜在朝堂广植亲信,排斥异己,致使“省台院官皆出其门下,每罢朝皆拥之而退,朝廷为之空矣”。他还利用手中大权“擅爵人,赦死罪,任邪佞,杀无辜”,把诸卫精兵都收为己用。他随意贪污,规定“府库钱帛听其出纳”,致使“天下贡赋多入伯颜家”。此外,他还对汉人极尽打压、取消科举考试……随着伯颜倒行逆施之举愈演愈烈,全国各地义军四起,中原大地陷入了一片混乱。而伯颜却不断要求顺帝给自己加官进爵,受封官衔一度多达246字。史书记载,当时世人甚至不知有皇帝,“惟知有伯颜而已”。

元顺帝:逃离北京——一个皇帝最后的体面曲折的上位之路压抑的傀儡生涯短暂的光辉失控的人生后半场

这一切,元顺帝自然都看在眼里。虽然表面上看似若无其事,但私底下却一点都没闲着。他在逐渐积蓄自己的力量,同时笼络了一位得力助手——伯颜的侄子脱脱。1340年,元顺帝联合脱脱发动政变。他们趁一次伯颜外出游猎之机,关闭都城大门,将其驱逐出京。这一年,元顺帝二十岁。

蛰伏了七年的傀儡皇帝,终于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

元顺帝的亲政,一度给元朝带来了希望。

亲政第二年,元顺帝改年号为“至正”,他和名臣脱脱一起,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至正新政”。在这场新政中,元顺帝将伯颜制定的种种苛政尽数废除,并重开科举、平反冤狱、免除了百姓积欠的各种税收,放宽了对汉族百姓的许多限制,使得朝野上下气象一新。

元顺帝:逃离北京——一个皇帝最后的体面曲折的上位之路压抑的傀儡生涯短暂的光辉失控的人生后半场

尤其在用人方面,元顺帝俨然做出了一个明君典范。在脱脱等人建议下,他不仅重开科举考试,而且恢复了世祖时期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的选才方针,下诏“南人有才学者,依世祖旧制,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皆用之”。而且顺帝用人特别注重“尊礼旧臣”和“征用老臣”,于是一批前朝遗老得以重新发光发热。在选任地方官员时,元顺帝也主张全面考察。据《庚申外史》记载,“凡选转某人为官,必问曰:‘此人以前行过事,果然一皆善否,为我悉陈之可也’”元顺帝曾对一批新上任的郡守说:“汝守令之职,如牧羊然,饥也与之草,渴也与之水,饥饱劳逸,无失其时,则羊蕃息矣。汝为我牧此民,无使之失所,而有饥渴之患,则为良牧守矣。”

从调节用人机制开始,这场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法律、农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为苟延残喘的元朝又续了一把命。

至正初期,顺帝使出了浑身解数,试图挽救元朝的统治危机。

但是,由于社会积弊太深,以及在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失误(比如为了解决财政危机乱改钞法等),再加上不断出现的天灾,这场改革并没有真正实现救元朝于水火。而腐朽王朝的种种矛盾最终在1351年这一年全面爆发了。

元顺帝:逃离北京——一个皇帝最后的体面曲折的上位之路压抑的傀儡生涯短暂的光辉失控的人生后半场

当时,元顺帝派人治理黄河水患,刘福通、韩山童等人借治河之机,发动治河的民工,掀起了规模巨大的红巾军起义。从此,全国豪杰并起,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诸多熟悉的名字也相继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此时的元顺帝,在内外交困之下,已经没有了亲政之初的锐气,转而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1354年,权臣哈麻在脱脱率兵镇压张土诚等反元武装的关键时刻,诬蔑陷害脱脱,以求夺取宰相之位。顺帝竟不辨真假,罢黜了脱脱。

罢黜脱脱,可以说是元顺帝执政生涯失控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后,元顺帝越来越“怠于政事,荒于游宴”。

帝于内苑造龙船,委内官供奉少监塔思不花监工。帝自制其样,船首尾长一百二十尺,广二十尺,前瓦帘棚、穿廊、两暖阁,后吾殿楼子,龙身并殿宇用五彩金妆,前有两爪。上用水手二十四人,身衣紫衫,金荔枝带,四带头巾,于船两旁下各执篙一。自后宫至前宫山下海子内,往来游戏,行时,其龙首眼口爪尾皆动。 又自制宫漏,约高六七尺,广半之,造木为匮,阴藏诸壶其中,运水上下。匮上设西方三圣殿,匮腰立玉女捧时刻筹,时至,辄浮水而上。左右列二金甲神,一悬钟,一悬钲,夜则神人自能按更而击,无分毫差。当钟钲之鸣,狮凤在侧者皆翔舞。匮之西东有日月宫,飞仙六人立宫前,遇子午时,飞仙自能耦进,度仙桥,达三圣殿,已而复退立如前。其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鲜有。 时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为十六天魔,首垂发数辫,戴象牙佛冠,身被缨络、大红绡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鞋袜,各执加巴剌般之器,内一人执铃杵奏乐。又宫女一十一人,练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奏乐用龙笛、头管、小鼓、筝、緌、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以宦者长安迭不花管领,遇宫中赞佛,则按舞奏乐。宫官受秘密戒者得入,余不得预。 ——《元史》

直到1368年,大明军扫平中原,步步逼近元大都(今北京)时,元顺帝才如梦方醒。面对大臣们固守大都的请求,元顺帝长叹道:“难道我要做宋徽宗、宋钦宗吗?”最终他放弃了抵抗,如惊弓之鸟,连夜逃离北京。这意味着元朝彻底结束了对中原的统治。两年之后,元顺帝死于应昌。

元朝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 到末代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 年),其间传位十代,立国不足百年,而元顺帝一人就在位三十六年,占了整个元朝历史的三分之一!那么,作为元朝在位时间最长,又是亲手断送了国祚的皇帝,自然要对元朝之亡负主要责任。

当然,我们也不能抹煞元顺帝在亲政初期所作的诸多探索和努力。当时元朝的腐化已是积重难返,并不是一人之力就可以扭转的。但是如果这种努力的姿态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元朝兴许不会亡在他的手中。正如《庚申外史》中所说:“向使庚申帝(元顺帝)持其心,常如至正之初,则终保大位,何至于远遁,而为之虏哉”。

可惜元顺帝“始曾留意政事,终无卓越之志”,最后在沉沦和堕落中,将元朝引向了万劫不复。而逃离北京,不过是这个末代皇帝最后的体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