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漫步到恒富风情区,走进李国豪的老家

作者:上观新闻

桉树下的老平房

历经百年风雨,见证时代变迁

无数大亨

在这里的生活留下了他们的印记

今天,我们邀请您加入我们

漫步在恒富风格区

感受桉树下的文化风味

漫步到恒富风情区,走进李国豪的老家

李国豪的故居

复兴西路 34

漫步到恒富风情区,走进李国豪的老家

李国豪的老宅位于复兴西路34号伟乐公寓,前身为伟乐景社,建于1934年,延安阳航设计,占地面积1720平方米,建筑面积3797平方米,车房附楼802平方米,是一套现代化的点式公寓。该建筑为十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两翼落下一层,立式,垂直三段排列,中间突出,设置一串精选半圆形阳台作为构图中心,两侧为水平阳台形成垂直线条;水泥砂浆立面,立面中间的垂直线条和突出的半圆形阳台为深红色粉刷,其余为浅黄色粉刷,山墙顶部和南侧的重复线条装饰,建筑物正面有一个小花园。解放后,吕梦和黄俊夫妇、陈磊庭、吴强、赖少奇、俊青、王希燕等一些文化人都住在这里。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它是该市一座杰出的历史建筑。

轮廓

漫步到恒富风情区,走进李国豪的老家

李国浩

(1913-2005)广东梅州,桥梁工程和力学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3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从1938年到1945年,他在德国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专攻桥梁工程和结构力学。1946年回国后,任上海市工务局工程师、同济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同济大学副校长、校长、上海市第六届政协主席。曾任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技术委员会委员、主任,宝山钢铁厂工程技术委员会首席顾问,上海海南普大桥专家组组长,汕头湾、虎门珠江咨询组组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其专业桥梁工程学科已达到中国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为世界十大知名结构工程专家。

人物故事

解开"桥梁震动"之谜

1957年10月15日,中国长江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大批人群肩并肩地跟着,向桥上走去。突然,桥摇晃了起来。是什么原因导致桥梁摇晃?李国浩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那些年负责国防科研任务的,实在是没有时间去研究,这就撇在一边了。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开通的消息传来,他担心大桥会再次摇晃。由于武汉长江大桥震动,为确保万无一失,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钢梁加宽了4米,额外使用了4000吨钢材。但是,每个人的心还没底,这能行吗?李国浩决定解决问题。他的头脑揭示了他在德国学习时使用的方法。他将一个复杂的多腹金刚石桁架系统改造成一个连续系统,用微分方程成功推导了刚度转换的等效性,并用模型检验进行了验证。是的,这个想法用于研究桥梁的稳定性和振动。就这样,李国豪凭借着强大的记忆力和扎实的基本功,根据两座桥梁的基本数据,开始计算。

1971年4月,李国浩理论上给出了桥梁震动的答案。但他知道,只有理论计算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进行测试。但当时还没有工具可以制作钢桥模型,他想去,决定用赛车代替它。他的女婿帮助从中央商场买回了一堆废旧鼠尾草。那天晚上,李国豪紧急把锅炉放上烧水,放进赛里软化,他压、切、拉,开始做桥模。一年后,李国浩的实验数据终于出来了,理论计算一模一样。1974年,在全国钢铁振动研究协作会议上,他报道了研究结果:武汉长江大桥开通时震动,是由于桥梁上突然涌入的人造成桥梁弯曲、扭曲共振,桥梁本身结构不是问题。因此,南京长江大桥4000多吨钢材是没有必要的。"困扰我们17年的谜团已经解开了!"掌声雷鸣般响起。

漫步到恒富风情区,走进李国豪的老家

李国浩(左三)与朋友

多年后,李国浩用通俗语言解释了桥梁摇晃的原因:"就像坐一艘小木船,当你踩到一只脚时,船会摇晃;当你双脚站起来时,船很快就会消失。桥的摇晃是突然出现的情况,许多人突然蜂拥而至。而且桥梁结构本身也不是问题。"

1975年,出版了110,000字的书"梁扭曲理论 - 梁桥的扭曲,稳定和振动"。1983年,这一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李国浩的理论为后方人造桥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漫步到恒富风情区,走进李国豪的老家

李国浩(于海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