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漫步到恒富風情區,走進李國豪的老家

作者:上觀新聞

桉樹下的老平房

曆經百年風雨,見證時代變遷

無數大亨

在這裡的生活留下了他們的印記

今天,我們邀請您加入我們

漫步在恒富風格區

感受桉樹下的文化風味

漫步到恒富風情區,走進李國豪的老家

李國豪的故居

複興西路 34

漫步到恒富風情區,走進李國豪的老家

李國豪的老宅位于複興西路34号偉樂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前身為偉樂景社,建于1934年,延安陽航設計,占地面積1720平方米,建築面積3797平方米,車房附樓802平方米,是一套現代化的點式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該建築為十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兩翼落下一層,立式,垂直三段排列,中間突出,設定一串精選半圓形陽台作為構圖中心,兩側為水準陽台形成垂直線條;水泥砂漿立面,立面中間的垂直線條和突出的半圓形陽台為深紅色粉刷,其餘為淺黃色粉刷,山牆頂部和南側的重複線條裝飾,建築物正面有一個小花園。解放後,呂夢和黃俊夫婦、陳磊庭、吳強、賴少奇、俊青、王希燕等一些文化人都住在這裡。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它是該市一座傑出的曆史建築。

輪廓

漫步到恒富風情區,走進李國豪的老家

李國浩

(1913-2005)廣東梅州,橋梁工程和力學專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1936年畢業于同濟大學。從1938年到1945年,他在德國達姆施塔特技術大學專攻橋梁工程和結構力學。1946年回國後,任上海市工務局工程師、同濟大學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同濟大學副校長、校長、上海市第六屆政協主席。曾任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技術委員會委員、主任,寶山鋼鐵廠工程技術委員會首席顧問,上海海南普大橋專家組組長,汕頭灣、虎門珠江咨詢組組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其專業橋梁工程學科已達到中國領先水準,在國際上具有重大影響,為世界十大知名結構工程專家。

人物故事

解開"橋梁震動"之謎

1957年10月15日,中國長江第一座大橋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大批人群肩并肩地跟着,向橋上走去。突然,橋搖晃了起來。是什麼原因導緻橋梁搖晃?李國浩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那些年負責國防科研任務的,實在是沒有時間去研究,這就撇在一邊了。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開通的消息傳來,他擔心大橋會再次搖晃。由于武漢長江大橋震動,為確定萬無一失,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鋼梁加寬了4米,額外使用了4000噸鋼材。但是,每個人的心還沒底,這能行嗎?李國浩決定解決問題。他的頭腦揭示了他在德國學習時使用的方法。他将一個複雜的多腹金剛石桁架系統改造成一個連續系統,用微分方程成功推導了剛度轉換的等效性,并用模型檢驗進行了驗證。是的,這個想法用于研究橋梁的穩定性和振動。就這樣,李國豪憑借着強大的記憶力和紮實的基本功,根據兩座橋梁的基本資料,開始計算。

1971年4月,李國浩理論上給出了橋梁震動的答案。但他知道,隻有理論計算是無法完成的,必須進行測試。但當時還沒有工具可以制作鋼橋模型,他想去,決定用賽車代替它。他的女婿幫助從中央商場買回了一堆廢舊鼠尾草。那天晚上,李國豪緊急把鍋爐放上燒水,放進賽裡軟化,他壓、切、拉,開始做橋模。一年後,李國浩的實驗資料終于出來了,理論計算一模一樣。1974年,在全國鋼鐵振動研究協作會議上,他報道了研究結果:武漢長江大橋開通時震動,是由于橋梁上突然湧入的人造成橋梁彎曲、扭曲共振,橋梁本身結構不是問題。是以,南京長江大橋4000多噸鋼材是沒有必要的。"困擾我們17年的謎團已經解開了!"掌聲雷鳴般響起。

漫步到恒富風情區,走進李國豪的老家

李國浩(左三)與朋友

多年後,李國浩用通俗語言解釋了橋梁搖晃的原因:"就像坐一艘小木船,當你踩到一隻腳時,船會搖晃;當你雙腳站起來時,船很快就會消失。橋的搖晃是突然出現的情況,許多人突然蜂擁而至。而且橋梁結構本身也不是問題。"

1975年,出版了110,000字的書"梁扭曲理論 - 梁橋的扭曲,穩定和振動"。1983年,這一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李國浩的理論為後方人造橋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漫步到恒富風情區,走進李國豪的老家

李國浩(于海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