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密韩氏移民前后历史综述

明朝移民之前,密县已无韩氏。仅余十一姓,概:李、王、张、赵、杨、朱、高、郑、白、周、宋,此十一姓只是民间传说,不是很准确。移民之后,到现在为止,新密有两支韩氏。他们均为琦公后裔。堂号:五云堂。

宋元时期,韩琦六个儿子的后裔,或出仕或经商已遍布山西数州,并在距洪洞不远处的冯堡供葬数代先祖。为躲避金兵南侵,韩琦长子忠彦后裔永,也投奔山西而来,并安居洪洞;永后裔枝繁叶茂,分布在城八坊,永公及后世数代卒葬冯堡岔路口祖坟。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曾先后十八次移民,以解内地民稀之需。山西为主要输出地,韩琦长子忠彦后裔时琦公十四世孙温、和、节兄弟三人从洪洞分别迁往密县、鄢陵和温县等地,并在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山西泽州为输出地之一,留在泽州的琦公后裔,发展良好,尤以韩家寨韩氏为优。

至明朝后期,1616年、1617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大蝗灾,出现全国性大饥馑。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明天启三年1623年,农历癸亥年,明永历帝朱由榔刚刚登级,黄河决口于睢阳、徐、邳一带,上下一百五十里内悉成平地,全国各地饥民成片。天启三年五月,朱燮元谋取永宁,诸军会于长宁,连破麻塘坎、观音庵、青山崖、天蓬峒诸寨。与秦良玉兵会合,进攻永宁,击败奢寅于土地坎,追至老军营、凉伞铺,尽焚其营。奢寅受伤逃走,攀虎中枪死。又追败之横山,抵永宁城下,遂攻拔之,降二万人。时官府运粮通道恰在山西晋城泽州县柳口镇北坡村韩家寨不远处,为解决族众饥饿,韩家寨寨主韩虎、韩豹,抢劫官粮,后被官府追杀,一路逃难。先在焦作一带迂回、逗留、躲避,后经温县韩氏介绍,韩豹留在焦作,韩虎投奔密县而来。

温县韩氏是密县韩氏一世祖同胞兄弟三弟节公的后裔,同是1392年奉旨迁来,当时尚有走动。虎公一家来密后,因密县韩氏境况不佳,并没有受到太多经济上的关照,双方正常讨论了辈分:同为琦公后裔即五云堂,虎公为琦公五子粹彦后裔即琦公十七世孙,和密县韩氏四世同辈。虎公对外作为密县韩氏的一个分支方隐匿下来。温公后裔子孙纷纷出外谋生,当时密县韩氏和超化钱氏来往密切,故介绍虎公到超化暂时居住。时年,密县县城出卖房屋出外谋生者不计其数,虎公遂在密县县城购得一处宅地,备偏居一隅。

1631年冬崇祯四年,密县大雪五日夜,涧谷皆平,禽畜僵尸,民绝火,雪融尸见者不一,1632年夏,密县淫雨六十日夜,陵谷变迁,屋垌倾塌。多数房屋、土洞倒塌,致有人、畜死亡。此时,明朝气数已尽,各地纷纷反叛。崇祯十年,为安全期间,超化起修超化寨,虎公主动捐工捐银,深得当地群众厚爱,崇祯十三年1640年寨成,韩虎一家暂居寨中。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七月,朱仙镇大捷后,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加紧围攻开封。陕西总督孙传庭因关中久旱,兵、饷难筹,迟迟不能增援。明朝朝廷不得已,为平定起义军,解开封之围,从开封城西北的朱家寨口掘开黄河,企图水淹起义军。李自成发觉后,移师河南西部,然后乘开封被水淹空虚之机,乘舟攻占开封。1643年,明朝在关外的主力已经被后金(清朝)消灭殆尽了。对于当时的清朝大军,只需要攻克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就可以进入中原了。孙传庭掌握的大军,可以说是明朝最后一支劲旅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与明军主力在汝州(今河南汝州、郏县一带)地区进行的一次决战。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开始,连下7天大雨,明军饥疲不堪。八月二十一日,因为断粮,明后军于汝州哗变。这让李自成获得了反击明军的机会。汝州之战,李自成一方获得了重大胜利。明朝最精锐的西北军损失殆尽,李自成率军追击,孙传庭已经没有兵力来守卫潼关了,他本人也在渭南战死,这让后人为之唏嘘不已。有人说“传庭死,则明亡矣”。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军推翻明王朝,致使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

1644年明朝灭亡,虎公反明方才敢大白天下,适此深得清朝政府器重,其子孙移居县城定居,并在此开枝散叶,不断发展壮大至今。现在密县古老的县城狭窄的小巷中,仍存有韩氏古宅。处在五阶七步台阶旁,原有上马石;拾阶而上,上房屋五阶之上,面阔三间,房前有一颗600年的国槐,颓败的四合院,脚下满是青苔腹地和古老斑驳的墙砖。韩氏古宅,曾在明末李自成毁密时,作为临时衙署办公之地。虎公后裔同密县历任清府官员关系密切,后裔存有康熙四十三年密县知县于兆麟所书诗歌一首五绝《云崖当涂次偶成》一首七律《月夜闻砧》。虎公历代子孙文人不计其数,出仕者众多。为新密知名之姓。

温公一支祠堂1718年建于平陌。虎公一支祠堂建于老城,不会早于1718年。老祠堂建于法海寺后院,因一中扩院,上级要求家祠搬迁,经韩庄、老城、湾子河、梁沟、寺郭等韩氏家族商议,选出五位代表韩天保、韩明炎、韩桂田、韩治业和韩耀奎,与新密市副市长丁根荣协商,政府拨出三万元经费,韩氏祠堂迁于现址。现祠堂坐北朝南,靠近大门东侧,安放着一通石碑,碑文内容曰:老祠堂建于明天启年间?老城法海寺后院——撰文为韩耀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