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移民之前,密縣已無韓氏。僅餘十一姓,概:李、王、張、趙、楊、朱、高、鄭、白、周、宋,此十一姓隻是民間傳說,不是很準确。移民之後,到現在為止,新密有兩支韓氏。他們均為琦公後裔。堂号:五雲堂。
宋元時期,韓琦六個兒子的後裔,或出仕或經商已遍布山西數州,并在距洪洞不遠處的馮堡供葬數代先祖。為躲避金兵南侵,韓琦長子忠彥後裔永,也投奔山西而來,并安居洪洞;永後裔枝繁葉茂,分布在城八坊,永公及後世數代卒葬馮堡岔路口祖墳。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曾先後十八次移民,以解内地民稀之需。山西為主要輸出地,韓琦長子忠彥後裔時琦公十四世孫溫、和、節兄弟三人從洪洞分别遷往密縣、鄢陵和溫縣等地,并在此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山西澤州為輸出地之一,留在澤州的琦公後裔,發展良好,尤以韓家寨韓氏為優。
至明朝後期,1616年、1617年全國大部分地區大蝗災,出現全國性大饑馑。各地相繼爆發農民起義。明天啟三年1623年,農曆癸亥年,明永曆帝朱由榔剛剛登級,黃河決口于睢陽、徐、邳一帶,上下一百五十裡内悉成平地,全國各地饑民成片。天啟三年五月,朱燮元謀取永甯,諸軍會于長甯,連破麻塘坎、觀音庵、青山崖、天蓬峒諸寨。與秦良玉兵會合,進攻永甯,擊敗奢寅于土地坎,追至老軍營、涼傘鋪,盡焚其營。奢寅受傷逃走,攀虎中槍死。又追敗之橫山,抵永甯城下,遂攻拔之,降二萬人。時官府運糧通道恰在山西晉城澤州縣柳口鎮北坡村韓家寨不遠處,為解決族衆饑餓,韓家寨寨主韓虎、韓豹,搶劫官糧,後被官府追殺,一路逃難。先在焦作一帶迂回、逗留、躲避,後經溫縣韓氏介紹,韓豹留在焦作,韓虎投奔密縣而來。
溫縣韓氏是密縣韓氏一世祖同胞兄弟三弟節公的後裔,同是1392年奉旨遷來,當時尚有走動。虎公一家來密後,因密縣韓氏境況不佳,并沒有受到太多經濟上的關照,雙方正常讨論了輩分:同為琦公後裔即五雲堂,虎公為琦公五子粹彥後裔即琦公十七世孫,和密縣韓氏四世同輩。虎公對外作為密縣韓氏的一個分支方隐匿下來。溫公後裔子孫紛紛出外謀生,當時密縣韓氏和超化錢氏來往密切,故介紹虎公到超化暫時居住。時年,密縣縣城出賣房屋出外謀生者不計其數,虎公遂在密縣縣城購得一處宅地,備偏居一隅。
1631年冬崇祯四年,密縣大雪五日夜,澗谷皆平,禽畜僵屍,民絕火,雪融屍見者不一,1632年夏,密縣淫雨六十日夜,陵谷變遷,屋垌傾塌。多數房屋、土洞倒塌,緻有人、畜死亡。此時,明朝氣數已盡,各地紛紛反叛。崇祯十年,為安全期間,超化起修超化寨,虎公主動捐工捐銀,深得當地群衆厚愛,崇祯十三年1640年寨成,韓虎一家暫居寨中。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七月,朱仙鎮大捷後,李自成率領農民軍加緊圍攻開封。陝西總督孫傳庭因關中久旱,兵、饷難籌,遲遲不能增援。明朝朝廷不得已,為平定起義軍,解開封之圍,從開封城西北的朱家寨口掘開黃河,企圖水淹起義軍。李自成發覺後,移師河南西部,然後乘開封被水淹空虛之機,乘舟攻占開封。1643年,明朝在關外的主力已經被後金(清朝)消滅殆盡了。對于當時的清朝大軍,隻需要攻克吳三桂鎮守的山海關,就可以進入中原了。孫傳庭掌握的大軍,可以說是明朝最後一支勁旅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與明軍主力在汝州(今河南汝州、郏縣一帶)地區進行的一次決戰。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開始,連下7天大雨,明軍饑疲不堪。八月二十一日,因為斷糧,明後軍于汝州嘩變。這讓李自成獲得了反擊明軍的機會。汝州之戰,李自成一方獲得了重大勝利。明朝最精銳的西北軍損失殆盡,李自成率軍追擊,孫傳庭已經沒有兵力來守衛潼關了,他本人也在渭南戰死,這讓後人為之唏噓不已。有人說“傳庭死,則明亡矣”。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軍推翻明王朝,緻使明思宗朱由檢自缢于煤山。
1644年明朝滅亡,虎公反明方才敢大白天下,适此深得清朝政府器重,其子孫移居縣城定居,并在此開枝散葉,不斷發展壯大至今。現在密縣古老的縣城狹窄的小巷中,仍存有韓氏古宅。處在五階七步台階旁,原有上馬石;拾階而上,上房屋五階之上,面闊三間,房前有一顆600年的國槐,頹敗的四合院,腳下滿是青苔腹地和古老斑駁的牆磚。韓氏古宅,曾在明末李自成毀密時,作為臨時衙署辦公之地。虎公後裔同密縣曆任清府官員關系密切,後裔存有康熙四十三年密縣知縣于兆麟所書詩歌一首五絕《雲崖當塗次偶成》一首七律《月夜聞砧》。虎公曆代子孫文人不計其數,出仕者衆多。為新密知名之姓。
溫公一支祠堂1718年建于平陌。虎公一支祠堂建于老城,不會早于1718年。老祠堂建于法海寺後院,因一中擴院,上級要求家祠搬遷,經韓莊、老城、灣子河、梁溝、寺郭等韓氏家族商議,選出五位代表韓天保、韓明炎、韓桂田、韓治業和韓耀奎,與新密市副市長丁根榮協商,政府撥出三萬元經費,韓氏祠堂遷于現址。現祠堂坐北朝南,靠近大門東側,安放着一通石碑,碑文内容曰:老祠堂建于明天啟年間?老城法海寺後院——撰文為韓耀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