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十二讲:魏书·孙礼/王观传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三书已合为一书。#三国演义#

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十二讲:魏书·孙礼/王观传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也。太祖平幽州,召为司空军谋掾。初丧乱时,礼与母相失,同郡马台求得礼母,礼推家财尽以与台。台后坐法当死,礼私导令逾狱自首,既而曰:“臣无逃亡之义。”径诣刺奸主簿温恢。恢嘉之,具白太祖,各减死一等。后除河间郡丞,稍迁荥阳都尉。鲁山中贼数百人,保固险阻,为民作害;乃徙礼为鲁相。礼至官,出俸谷,发吏民,募首级,招纳降附,使还为间,应时平泰。历山阳、平原、平昌、琅邪太守。从大司马曹休征吴於夹石,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迁阳平太守,入为尚书。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礼固争,罢役,诏曰:“敬纳谠言,促遣民作。”时李惠监作,复奏留一月,有所成讫。礼径至作所,不复重奏,称诏罢民,帝奇其意而不责也。

【译】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县人。太祖平定幽州后,征召孙礼为司空军谋掾。当初动乱之时,孙礼和母亲走失,同郡人马台找到了孙礼的母亲,孙礼便把家财全部给了马台。后来马台因为犯法应当被处死,孙礼暗中教导马台,让他逃狱出去承认罪责,最后说:“臣没有逃跑的想法。”马台径直去见刺奸主簿温恢。温恢赏识他们的行为,将情况详细地告诉太祖,最后得以减罪一级,免除死罪。后来孙礼做了河间郡的郡丞,渐渐升任到荥阳都尉。鲁山中有几百贼寇,守着险要的地势,为害百姓;朝廷就调任孙礼为鲁相。孙礼到官上任后,拿出自己的俸禄粮食,征发吏役百姓,悬赏贼寇的首级,并招揽想要投降或依附的人,让他们回去做为间谍查探情况,不久之后就平定了贼寇。孙礼曾担任过山阳、平原、平昌、琅邪各郡太守。后来跟随大司马曹休在夹石征讨吴军,孙礼劝谏,认为大军不能深入,曹休没有听从,最后战败而回。孙礼被调任为阳平太守,后来入朝担任尚书。明帝正在修建宫殿,但那年风雨不合,全国粮食收成很少。孙礼极力争取要免去百姓的劳役,明帝下诏说:“采纳正直的言论,迅速派百姓回去耕作。”当时李惠监管宫殿的修建,又上奏请求将百姓再多留一个月,要将宫殿修建完成。孙礼径直到宫殿修建的地方,没有再上奏,直接说明帝已经下诏放百姓回去,明帝认为他的想法很奇特,没有责罚他。

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十二讲:魏书·孙礼/王观传

帝猎於大石山,虎趋乘舆,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诏令礼上马。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於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时州兵休使,在者无几。礼躬勒卫兵御之,战於芍陂,自旦及暮,将士死伤过半。礼犯蹈白刃,马被数创,手秉枹鼓,奋不顾身,贼众乃退。诏书慰劳,赐绢七百匹。礼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皆以绢付亡者家,无以入身。

【译】明帝在大石山狩猎,有老虎跑到明帝的车驾旁边,孙礼就扔掉鞭子并下马,想要拿剑砍杀老虎,明帝命令孙礼上马。明帝将要驾崩的时候,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应该还要有良臣辅佐他,就让曹爽在床下接受遗诏,要让孙礼担任大将军长史,加官散骑常侍。孙礼诚实正直不肯服从,曹爽认为孙礼在身边自己行事不便,就任命他为扬州刺史,加官伏波将军,并赐封爵位为关内侯。吴国大将全琮带领数万人马前来侵扰,当时扬州的士兵在休养,在职的没有多少。孙礼亲自率领卫兵抵御吴军,两方在芍陂交战,从早上到傍晚,孙礼的将士死伤了大半。孙礼在刀光剑影中冲出,座下的马也受了好几处伤吗,孙礼手拿着战鼓,不顾自身地奋战,贼军才撤退。朝廷颁发诏书慰劳将士们,并赏赐了七百匹绢。孙礼为战死的将士安排祭祀,并集中众人到灵前吊唁,孙礼的痛哭都是发自内心,将朝廷赏赐的绢都分给死者的家属,没有留给自己。

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十二讲:魏书·孙礼/王观传

徵拜少府,出为荆州刺史,迁冀州牧。太傅司马宣王谓礼曰:“今清河、平原争界八年,更二刺史,靡能决之;虞、芮待文王而了,宜善令分明。”礼曰:“讼者据墟墓为验,听者以先老为正,而老者不可加以榎楚,又墟墓或迁就高敞,或徙避仇雠。如今所闻,虽皋陶犹将为难。若欲使必也无讼,当以烈祖初封平原时图决之。何必推古问故,以益辞讼?昔成王以桐叶戏叔虞,周公便以封之。今图藏在天府,便可於坐上断也,岂待到州乎?”宣王曰:“是也。当别下图。“礼到,案图宜属平原。而曹爽信清河言,下书云:“图不可用,当参异同。”礼上疏曰:“管仲霸者之佐,其器又小,犹能夺伯氏骈邑,使没齿无怨言。臣受牧伯之任,奉圣朝明图,验地著之界,界实以王翁河为限;而鄃以马丹候为验,诈以鸣犊河为界。假虚讼诉,疑误台阁。窃闻众口铄金,浮石沈木,三人成巿虎,慈母投其杼。今二郡争界八年,一朝决之者,缘有解书图画,可得寻案擿校也。平原在两河,向东上,其间有爵堤,爵堤在高唐西南,所争地在高唐西北,相去二十馀里,可谓长叹息流涕者也。案解与图奏而鄃不受诏,此臣软弱不胜其任,臣亦何颜尸禄素餐。”辄束带著履,驾车待放。爽见礼奏,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在家七年,众人多以为言,除城门校尉。

【译】朝廷征召孙礼,授命为少府,又出京担任荆州刺史,升任为冀州牧。太傅司马宣王对孙礼说:“现在清河、平原两郡争抢边界已经八年了,换了两任刺史,都没有能解决这件事;殷末虞国和芮国争夺地盘,等待周文王来决断,所以也应该有好的政令,以划分明确。”孙礼说:“诉讼的人依据荒废的坟墓作为证据,听诉讼的人将年老长者的话看做证据,但年老的人不能加以刑罚,还有荒废的坟墓,或许是因为墓地迁到了高而宽敞的地方,或许是为了躲避仇家。现在所得知的情况,即使是皋陶也将很为难。如果想要解决这件事,应该用开创基业的祖先最初划分平原郡时的地图来裁决。又何必推问过去的势力,来增加诉讼的证据呢?从前周成王用桐叶和叔虞开玩笑,周公就把唐封给了叔虞。现在地图收在朝廷的府库中,就可以在座位上决断了,难道要等到到州府里吗?”司马宣王说:“说得没错。应该根据地图来区别。”孙礼到了府库中,查验地图,有争议的地方应该归属平原郡。但曹爽相信的清河郡的言论,就发下文书说:“这个地图不能用,应该参考不同的说法。”孙礼上疏说:“管仲做为霸主的辅佐,他的气量也很小,尚且能夺取他兄长的骈邑封地,让他兄长一直没有怨言。臣领受冀州牧的职位,尊奉圣朝明确的地图,查验两地的分界,分界确实是以以王翁河为界限;而鄃县将马丹候做为凭证,谎称是以鸣犊河为界限。用虚假的诉讼证词,使得台阁疑虑误解。臣私下听说众人所说的话能熔化金属,能胡言乱语颠倒是非,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家就会相信,让传闻动摇大家本来相信的事情。现在清河、平原两个郡争夺地界八年,很快就能断决,原因就在于有解释分析的文字和明确的地图,可以拿来查验核对。平原郡处在两条河之间,往东面向上,中间有爵盽,爵盽在高唐西南,而争抢的地方在高唐西北,两地之间距离有二十多里,真可以说是让人感慨流泪啊。查验分析后在根据地图的情况上奏,但鄃县不接受诏令,这是我行事软弱不能胜任职务,我还有什么颜面白白占据着职位享受俸禄呢。”就系好腰带穿好鞋子,驾着车等待放还归家。曹爽看了孙礼的奏章,大怒,上奏弹劾孙礼心怀怨怼,被判五年徒刑。孙礼在家中一年,有很多人为他说话,他又担任了城门校尉。

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十二讲:魏书·孙礼/王观传

时匈奴王刘靖部众强盛,而鲜卑数寇边,乃以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宣王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今当远别,何不欢也!”礼曰:“何明公言之乖细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讬,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爽诛后,入为司隶校尉,凡临七郡五州,皆有威信。迁司空,封大利亭侯,邑一百户。礼与卢毓同郡时辈,而情好不睦。为人虽互有长短,然名位略齐云。嘉平二年薨,谥曰景侯。孙元嗣。

【译】当时匈奴王刘靖部队强大,而鲜卑又多次进犯边界,朝廷就任命孙礼为并州刺史,加官振武将军,让他持符节,行使护匈奴中郎将的职权。孙礼前去拜见太傅司马宣王,脸上有怒色但没有说话。司马宣王说:“您已经得到了并州,少那?愤怒的原因是之前划分两郡界限的事情不妥当吗?现在就要离别远行,为什么不高兴呢?”孙礼说:“为什么明公您说得如此乖巧细小!我孙然德行不够,怎么会在意官位和过往的事呢?本来我认为明公您能追随伊尹、吕尚的踪迹,匡正辅佐魏氏,对上能回报明帝的嘱托,对下也能建立流传万世的功勋。现在国家倾危,天下动荡不安,这是我不高兴的原因。”随后就涕泪横流。司马宣王说:“先不要哭了,要忍受不能忍受的事情。”曹爽被诛杀后,孙礼入朝担任司隶校尉,一共去到过七个郡五个州,在这些地方都很有威信。后来被提升为司空,又赐封大利亭侯的爵位,食邑一百户。孙礼和卢毓是同一个郡的同辈人,但性情和喜好都不合。两人的为人各有优劣,但声名和官位都大概相同。孙礼在嘉平二年(250)去世,谥号为景侯。他的孙子孙元承袭爵位。

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十二讲:魏书·孙礼/王观传

王观字伟台,东郡廪丘人也。少孤贫励志,太祖召为丞相文学掾,出为高唐、阳泉、酂、任令,所在称治。文帝践阼,入为尚书郎、廷尉监,出为南阳、涿郡太守。涿北接鲜卑,数有寇盗,观令边民十家已上,屯居,筑京候。时或有不愿者,观乃假遣朝吏,使归助子弟,不与期会,但敕事讫各还。於是吏民相率不督自劝,旬日之中,一时俱成。守御有备,寇钞以息。明帝即位,下诏书使郡县调为剧、中、平者。主者欲言郡为中平,观教曰:“此郡滨近外虏,数有寇害,云何不为剧邪?”主者曰:“若郡为外剧,恐於明府有任子。”观曰:“夫君者,所以为民也。今郡在外剧,则於役条当有降差。岂可为太守之私而负一郡之民乎?”遂言为外剧郡,后送任子诣邺。时观但有一子而又幼弱。其公心如此。观治身清素,帅下以俭,僚属承风,莫不自励。

【译】王观,字伟台,东郡廪丘县人。年少是孤弱贫困但志向远大,太祖征召他为文学掾,后来出京担任高唐、阳泉、赞阝、任等县的县令,所在的地方百姓都称赞他的治理。文帝登基后,他入朝担任尚书郎、廷尉监,出京担任南阳、涿郡太守。涿郡北面和鲜卑接壤,多次有贼寇抢劫,王观下令边境的百姓,十家以上住在一个地方,并修筑好瞭望台。当时有一些不愿意的人,王观就派郡吏前去帮助他们,没有规定完成的期限,只命令他们完成事务就各自回去。于是吏役百姓互相不需要监督,都自我勉励,十天之内,要做的事情就都完成了。因为军中防守和抵御都有准备,敌寇的掠夺就停息了。明帝登基后,颁下诏书要依据各郡县事务的多少把它们分成剧、中、平三等。负责这件事的人想把涿郡列为中等或者平等,王观训导说:“这个郡,边界靠近外族,多次出现侵扰祸害,为什么不是平等呢?”负责的人说:“如果列为剧等,我担心您要派自己的儿子去做人质。”王观说:“做为主事官员,都是为了百姓。现在将涿郡列为外剧郡,那在劳役上应该有所减少。怎么能为了太守一个人的好处而辜负了一郡的百姓呢?”就上奏将涿郡列为外剧郡,后来王观将自己的儿子做为人质送往邺城。当时王观只有一个儿子,又很幼小。他的为公无私的心到这种程度。王观修身很清淡素净,自己很节俭做为下属的表率,他的部下学习他的作风,没有不勉励自己的。

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十二讲:魏书·孙礼/王观传

明帝幸许昌,召观为治书侍御史,典行台狱。时多有仓卒喜怒,而观不阿意顺指。太尉司马宣王请观为从事中郎,迁为尚书,出为河南尹,徙少府。大将军曹爽使材官张达斫家屋材,及诸私用之物,观闻知,皆录夺以没官。少府统三尚方御府内藏玩弄之宝,爽等奢放,多有干求,惮观守法,乃徙为太仆。司马宣王诛爽,使观行中领军,据爽弟羲营,赐爵关内侯,复为尚书,加驸马都尉。高贵乡公即位,封中乡亭侯。顷之,加光禄大夫,转为右仆射。常道乡公即位,进封阳乡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司空,固辞,不许,遣使即第拜授。就官数日,上送印绶,辄自舆归里舍。薨于家,遗令藏足容棺,不设明器,不封不树。谥曰肃侯。子悝嗣。咸熙中,开建五等,以观著勋前朝,改封悝胶东子。  

【译】明帝驾临许昌,征召王观担任治书侍御史,主管行台狱。当时明帝经常有突然的举动,并且喜怒无常,但王观没有阿谀奉承,顺着明帝的旨意。太尉司马宣王请求任命王观为从事中郎,升任尚书,又出京担任河南尹,转任少府。大将军曹爽派材官张达削减国家修建房屋的木材,还有各种个人使用的物品,王观得知后,将这些物品都记录并收回,没入官府中。少府的职责是主管三尚方御府内所收藏的宝物,曹爽等人奢侈放诞,经常想求取,又忌惮王观奉公守法,就调任王观为太仆。司马宣王诛杀曹爽后,让王观行使中领军的职权,占据曹爽弟弟曹羲的军营,并赐封爵位为关内侯,又让他担任尚书,加官驸马都尉。高贵乡公曹髦登基后,他被封为中乡亭侯。不久,加官光禄大夫,转任右仆射。常道乡公曹奂登基后,晋升他的爵位为阳乡侯,增加食邑一千户,连带之前的一共两千五百户。后来朝廷想提升王观为司空,他坚决推辞,皇上没有答应,并派使者到他府上去授予官职。王观到官上任几天,皇上送来印信绶带,他随即就自己驾车返回家中。王观在家中去世,临终前令家里人只准备一口棺材就可以,不需要陪葬器物,不堆封土不种树。谥号为肃侯。他的儿子王悝承袭爵位。咸熙年间(264~265),朝廷开始设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度,因为王观在前朝功勋卓著,改封王悝为胶东子。

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十二讲:魏书·孙礼/王观传

评曰:韩暨处以静居行化,出以任职流称;崔林简朴知能;高柔明於法理;孙礼刚断伉俪;王观清劲贞白:咸克致公辅。及暨年过八十,起家就列;柔保官二十年,元老终位:比之徐邈、常林,於兹为疚矣。  

【译】评曰:韩暨以安静闲居修行教化自处,入朝为官以恪尽职守著称;崔林简单质朴,能赏识人才;高柔明知法令事理;孙礼刚毅果决又正直严厉;王观清正刚直又公正廉洁;他们都能做到三公、宰辅。韩暨年过八十,还从家中被起用在朝为官;高柔在司徒的职位上二十年,以朝廷元老的身份退位:但对比徐邈、常林,还是有不如之处的。

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十二讲:魏书·孙礼/王观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