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喜欢的,才是最重要的。
1
中国美术馆曾经举办过一次于右任书法作品展,标题是“为万世开太平”,感觉很霸气,观后超震撼。
先生的大作,又一次被深深震撼了。
不愧是"当代草圣"、"近代书圣"、“西北奇才”。
于右任先生给人最初的印象,是“美髯公”,一部胡须飘飘洒洒,煞是气派。
他更大的魅力,其实是幽默。开心快乐,人就不容易衰老;豁达智慧,才能够风趣幽默。
单从于先生的名字上,就可见一斑。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
怎样才是“诱人”?
大概率离不开四个字:魅力四射。
养出精气神,潇洒立乾坤。
他的书法知名度,人品美誉度,生活态度,精神气度,思想温度,灵魂高度。
后来他干脆把“诱人”改成谐音“右任”,并以此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一颗心,不染尘埃,风流潇洒;
一支笔,纵横捭阖,书写天下。
于右任说过一句话,振聋发聩:“阴险龌龊的人,创作不出正大气象的作品”。
所以,于右任先生的养生第一秘诀,就是“自我宽心”。心宽,则道路宽;心大,则世界大。
他喜欢一副对联,就是一个佐证:
胸中有志乾坤大,心底无私天地宽。
专心学习,逐一参悟。
2
于右任先生的第二个养生秘诀:专心写字。
黄匡在《瓯北医话》写道:“学书用于养心愈疾,君子乐之。”
明代何乔远说:“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
书法是一种运动,一种劳动,也是一种活动。手眼身法步,心念意神志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集中锻炼”。一笔一划,一撇一捺,起承转合,倾情挥洒。
心中没有杂念,小屋别有洞天;
烦恼烟消云散,清净自成神仙。
可以写一写郑板桥:青菜萝卜糙米饭 ,瓦壶天水菊花茶 ;
可以写一写曾国藩:无求便是安心法 ,不饱真为却病方 ;
可以写一写张之洞:能忍耐终身受用, 大学问安心吃亏 。
养生学家周星莲说:“作书能养气,以能助气,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学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临,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
书法,要求作者有“工匠精神”,全神贯注,精益求精;事无巨细,一丝不苟。
写字的时候心无旁骛,肢体动作与内在气息完美结合,协调贯通,阴平阳秘,气血调达。
这项技能,在无形之中,整合了精神,梳理了思想,平衡了心态,对于养生,善莫大焉。
会吃,健康快乐。
3
于右任先生的第三个养生秘诀:细嚼慢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在一个人的健康里,饮食占去半壁江山。不论是古今中外,戏里戏外,能够得长寿者,在饮食方面都做足了功夫。
饮食是一种伟大的艺术。
所谓饮食,说白了就是“吃喝”。会吃会喝,健康快乐;胡吃海塞,惹病招灾。
脾胃是后天之本,它们负责把食物加工成水谷精微输送到身体的四面八方,让生命良性循环,健康成长。
对于进口的食物,于右任先生推崇的方法,是“细嚼慢咽”。
益寿延年,岁岁平安。
在生活方面,他有一个嗜好:品味美食。
每次回乡探亲,他都要到老字号餐馆享受一下三秦美味。
酒饱饭足之后,他会兴致勃勃地挥毫泼墨,秀一秀自己的书法,随手送给那些热爱书法的粉丝。
于先生认为,人体的气血要靠饮食来提供和保障,脾胃则是加工中心,良好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气血,进而有效地运行、输布,它们功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人体的健康与否。
“细嚼慢咽”这个动作,恰恰就是呵护脾胃,帮助它们运化。
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4
于右任先生的第四个养生秘诀:拥抱自然。
文学大师欧阳修说,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不自戕贼夭阏,而尽其天年,比自古圣智之所同也。
于右任先生,对于浩瀚无边的大自然情有独钟,永远充满着挚爱深情。只要有一点空闲,他就会到住所附近的树林里散步,笑看花开,且听风吟。
于右任先生说:“静能藏神,躁则消神。树木让人心旷神怡,当然对身体有益。每天去树林里走一走,身体好得连药都不用吃。”
《昨非庵日纂》里记载: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
坚持自律,效果神奇。
于先生一直遵循这个原则,数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
作息方面,他的标准是《太平御览》中的名句: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清代养生专家曹庭栋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阴阳一定之理。”
于老喜欢各种树木,花草;对于苍松翠柏,他尤其喜欢。
于右任的书房里,悬挂着一幅自己写的对联:“种柳观生意,栽松养太和。”
足见,他对大自然的深情厚谊,这也是他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