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执委勇担当 履职绽芳华丨福州曲艺人郑怡: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作者:福州妇联

她们身处不同的岗位,

但每个人都有梦想也有情怀;

她们肩负不同的使命,

但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有担当;

她们拥有不同的身份,

但每个人都有激情更有韧劲!

她们就是妇联执委,

一群可亲可敬又可爱的人。

执委勇担当 履职绽芳华丨福州曲艺人郑怡: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

和中国妇女十二大精神

进一步深化妇联改革

增强妇联组织的

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进一步加强与我市优秀女性的联系

福州市妇联

积极实施“培雁计划”项目

在这过程中不断涌现出

一些优秀女性代表

她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助推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为广大妇女群众送温暖办好事

为推动全市妇女儿童事业

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执委勇担当 履职绽芳华丨福州曲艺人郑怡: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执委勇担当 履职绽芳华丨福州曲艺人郑怡: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执委勇担当 履职绽芳华丨福州曲艺人郑怡: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本期人物:

省级伬唱非遗传承人、福州市妇联执委 郑怡

执委勇担当 履职绽芳华丨福州曲艺人郑怡: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一袭丝绸旗袍,

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一声曲尽其妙,

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执委勇担当 履职绽芳华丨福州曲艺人郑怡: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执委勇担当 履职绽芳华丨福州曲艺人郑怡: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舞台上的郑怡正表演着福州伬艺,她落落欲往,矫矫不群,让台下观众沉浸于悠扬的乐曲歌声中,一曲唱罢,便“吖好!吖好!”地拍手叫好……

“80后”郑怡是福州本地人,作为新晋的省级伬唱非遗传承人,她已系统地学习评话十八年,师从陈如燕(福州评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学习伬唱十五年,师从强淑如(福州伬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2007年,郑怡开始登台表演伬唱,迄今获省曲艺表演一等奖、福建百花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2012年,她的伬艺《秦楼月·春回坊巷》获得全国曲艺非遗保护成果学术交流展演银奖。

传承:习于评话,成于伬唱

十四五岁时,郑怡看见姑姑郑州弹琵琶,觉得很有意思,当时,郑州在剧团当演员,后来到福州曲艺团工作。见到郑怡如此感兴趣,郑州便送她去师父那里学琵琶。从此,郑怡与福州传统曲艺结缘。

高中毕业后,郑怡考上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的函授班。郑州的同事郑雪萍教了郑怡几分钟评话,对她的表演很满意,劝她报考市艺校。经过考试,郑怡顺利被录取。

“在艺校学习的时候,教学的老师都是大师,他们给的东西当时还不懂,只觉得好玩好看好听才能吸引我。”郑怡回忆道,“十番伬,没有打击乐,最古老的十番和最古老的伬唱,让年轻演员来唱,就很新颖。”

执委勇担当 履职绽芳华丨福州曲艺人郑怡: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2003年9月,郑怡开始跟着陈如燕系统地学习评话,接受了3年的评话专业训练,从师傅那里学到了全本对口评话《奇女姻缘》《施三德》。

2006年9月,她通过了市曲艺团的录用考试。在市曲艺团,郑怡跟着强淑如学习伬唱。她自弹自唱,能一人多角色,表演细腻,感情丰富,唱腔字正腔圆,腔随情转,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如泣如诉。

担当:艺术扶贫,教学相长

“观众都喜欢好看的,光鲜的。”谈到当今艺术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地位时,郑怡说,“我们需要做点什么,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伬唱,爱上曲艺”。

2013年起,郑怡深入学校,开始进行伬艺教学。“想要学好评话和伬唱,必须先学会说福州话。”郑怡表示,现在很多福州本地的孩子,并不会说福州话,这不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目前,郑怡负责闽侯关口小学和台江第三中心小学、台江第四中心小学的伬艺教学。

执委勇担当 履职绽芳华丨福州曲艺人郑怡: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闽侯关口小学的孩子受爷爷奶奶的影响,对福州话有亲近感,在语言学习方面比较迅速,但较少接触乐器,反应比较羞涩。”因此,对于他们,郑怡采用循循善诱的授课模式,以福州话方言为切入点,由“讲”到“唱”,收获了当地孩子热情的回应,“孩子们很懂事,铆足劲学,一教就会。”

而在台三小与台四小,第一节课开始前,郑怡会先用普通话跟学生们介绍福州话和福州剧本,用几句孩子们能听懂的方言词汇,训练孩子们的语感。

“得先让他们的耳朵熟悉我的音频,用福州话发音的音频。”长此以往,台三小和台四小的孩子渐渐熟悉了福州话的发音模式,开始进行伬唱教学。“刚开始,起码五个字要教一节课,现在,我只要一说,他们就能够把几句话说出来。”

执委勇担当 履职绽芳华丨福州曲艺人郑怡: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执委勇担当 履职绽芳华丨福州曲艺人郑怡: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执委勇担当 履职绽芳华丨福州曲艺人郑怡: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目前,郑怡正带领台四小的学生参与福建省曲艺“丹桂奖”比赛,他们参赛的曲目是福州经典曲艺《秦楼月·上下杭》。“以古筝、二胡、琵琶、笛、笙等乐器伴奏,以唱为主,间有说表,孩子们用十番伬的表演形式让更多人领略到曲艺文化的魅力。”郑怡表示。

创新: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文脉,它们穿越时空,记录时代的变迁。对于非遗而言,保护和传承是不变的课题。“汤底不变,加入和汤没有碰撞的食材可以增色增味。”谈及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时,郑怡认为,闽剧“老汤”也可以“熬”出传统新味。

“唱腔方面,我维持‘陈派唱腔’,也就是陈润春大师的唱腔。但我会在表演时使表情方面更加丰富。”郑怡表示,老一代女艺人的表演并不是那么张扬,受当时旧社会环境影响,老艺人们更多会在唱腔方面下功夫。“但我们是新时代女性,我们有自己的主见,独立的思考方式,在表演方面可以体现出来。”

执委勇担当 履职绽芳华丨福州曲艺人郑怡: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戏曲艺术不是用来束之高阁的,而是要“活”在现代的时空当中。“老艺人身上那种对伬唱的纯粹,现在更加弥足珍贵。到我们这一代,需要返本开新,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将它传承。”郑怡说,对于伬唱的传承,还需要融入福州城市的地方文化,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其中。这不仅戏曲人在追寻,更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执委勇担当 履职绽芳华丨福州曲艺人郑怡: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巾帼勇担当

👍👍👍

执委勇担当 履职绽芳华丨福州曲艺人郑怡: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海峡教育报出品

编辑:罗菊熙

执委勇担当 履职绽芳华丨福州曲艺人郑怡: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