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艇仔粥:已成为了梧州人心中难以替代的符号大街小巷,是生活的味道浮家舟上,是江海的味道东粥西移,是岁月的味道

作者:东博社文旅号

广西梧州,素有“水上街市”之称,早期的许多居民以船为室,因此以船民为对象的服务业应运而生。在20 世纪80 年代,每到入夜时分,梧州的男女老少纷纷踏上停泊在西江河畔的一只只小艇,就着清风明月,粼粼水光,吱溜吱溜地品尝着一碗又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艇仔粥。

如今, 那一口让梧州人难忘的味道早已上了岸,飘香于大街小巷间,江边的摆摊小艇或许难寻, 但艇仔粥,已成为了梧州人心中难以替代的符号。

艇仔粥:已成为了梧州人心中难以替代的符号大街小巷,是生活的味道浮家舟上,是江海的味道东粥西移,是岁月的味道

在梧州,无论是环境优雅的星级酒店、茶楼,还是街头巷尾的大排档、小吃摊;无论是起个大早,还是熬到深夜,都能够找着一尝粥中极品——艇仔粥的地方。外地的朋友或亲戚到访梧州,也少不了要被推荐一番,尤其是在大吃大喝一顿之后,一碗香气扑鼻的艇仔粥,清了肠胃,暖了身心。

艇仔粥之所以能成为粥中极品,很大程度是因其丰富的用料。在各类粥品中,艇仔粥是动用材料最多的,包括叉烧丝、蛋丝、猪肚丝、西肚丝(即炸猪皮)、干鱿鱼丝、冬菇丝、炸粉丝、油条丝...... 高达十多种,在北方著名的八宝粥之上。众多美味集于一碗,叫人怎能不喜爱。

此外,艇仔粥要做得鲜美,粥底也很关键。煮粥选用有粘性的新米,提前两三个小时浸泡,洗米时放少许盐、油,煮粥时一次性加足水,如此煮出来的白粥才够绵滑,口感上好佳。

梧州市中山路的一家酒楼师傅透露,仅早茶一档,其酒楼每天熬粥需要约7 公斤用米量,按每公斤米大约添加15公斤水的比例来计算,每天熬制的粥底就超过了100 公斤,当中的大部分均是用来制作艇仔粥,可见艇仔粥受欢迎程度之高。

粥底熬制完毕之后,直接浇在提前铺好各种材料的碗中,滚烫的白粥激发了各种配料的香味,食材在热量的分解中展现别具一格的口感,粥的味道再次升华。

这看似普通,却又如此讲究的粥品,正是用于招呼远道而来客人的佳肴,是归家游子的洗尘宴,是梧州人记忆里不可磨灭的生活味道。

艇仔粥:已成为了梧州人心中难以替代的符号大街小巷,是生活的味道浮家舟上,是江海的味道东粥西移,是岁月的味道

艇仔粥,故名可思议,指在小艇上贩卖的粥,是由昔日珠江三角洲的水上居民——疍民所创造,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江海上,故得名疍民。以打鱼为生的小渔民家庭则称为“疍家”,他们没有大船,无法远航,只能在近海捕鱼。渔港里也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退潮时,他们下笼下网,捕些鱼虾,生活随着潮汐变化而变化,只能看天吃饭。

为了节约粮食,疍民们就在大米里掺进芋头和花生熬粥,有时也加进些打捞上来的海螺调味。长期居住在江海上的疍民在冬天里有一碗热粥下肚,无疑是艰苦生活里的一点慰藉。

偶然间,城里居民吃到了疍家妇女捎带卖出的粥,感觉味道可口,于是疍家粥品名声不胫而走。聪明的疍家妇女为了做大卖粥生意,撤去原有的芋头,保留炸得又香又脆的花生,将螺肉换成新鲜鲩鱼片,吃时撒上油条薄片和葱花,艇仔粥就这样完成了首次华丽转身。自此,每到入夜,一排排结束了白天打捞劳作的疍家小艇向岸边停靠,船尾插着一支黄旗,上头写着大大的 “粥”字,食客络绎不绝。

许多商人看中了艇仔粥的市场,便投资将小艇换大艇,大艇换“花艇”,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有艺妓以娱乐宾客的“花艇”早已消逝,只有承载着一辈又一辈回忆的艇仔粥流传下来。

艇仔粥:已成为了梧州人心中难以替代的符号大街小巷,是生活的味道浮家舟上,是江海的味道东粥西移,是岁月的味道

事实上,艇仔粥扬名于西江出海口的广州市,广州人称小舟为“艇仔”,最初的艇仔粥就是在小舟上叫卖、专门供应水边及船上游客的粥品。据说最早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出现,主要集中在广州荔湾一带。

然而在成名之前,艇仔粥还只是叫鱼片粥。据民国十六年五月十三日《广州民国日报》记载:“荔湾之鱼生粥艇,亦为点缀风景之一……总计此类小艇不下二三十艘之多。”直到20 世纪40 年代中期,艇仔粥跳出了鱼片粥的臼穴,自成一格。如此算来,艇仔粥也有小100 年的历史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前,由于地域的特殊性,艇仔粥也随大批市民和疍家人逃难到“三江总汇”“两广咽喉”之地——梧州。梧州三面临江,小艇很多,一些船家受此影响和启发,也有样学样,做起了卖粥的生意。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以新鲜的小虾、鱼片、葱花、蛋丝、海蛰、花生仁、浮皮、油条屑为原料,熬制出更有本地特色的梧州艇仔粥。

据说,艇仔粥迁居登陆时,还有一些船家把长约1 米的小艇吊在档口,作为艇仔粥的标志,艇仔粥渐渐地成为了梧州人的心头好。很长一段时期内,偌大的河东老城区,街街熬粥,隔巷闻香。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次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东粥西移”,无意间成就了艇仔粥的再次华丽转身。

如今时过境迁,旧时艇仔粥那种具有时代烙印的场景已难寻找。不过,在梧州的骑楼城内,一座名为“艇仔粥”的雕塑,将一个女船家在艇上卖粥的画面定格,也将艇仔粥的这一段历史印刻在了梧州。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文旅版”

文:覃颖敏

编辑:陈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