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静:用小背篓背着一岁女儿赶稿送给娄底人民最好的新年礼物娄底新闻史上的第一次

作者:今日女报
杨静:用小背篓背着一岁女儿赶稿送给娄底人民最好的新年礼物娄底新闻史上的第一次
今天是11月8日,第22个记者节。 不论是在备受瞩目的会场,硝烟不断的战场,车水马龙的闹市,还是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都能看到女记者的身影。她们感性、细腻,善于倾听;她们自信、从容,勇于发问;她们正以蓬勃的姿态,撑起新闻事业的“半边天”。 在第22个记者节来临之际,今日女报/凤网推出“湖南女记者佳话”特别报道,聚焦了19位湖南各地、各新闻单位、各年龄段的优秀女新闻工作者代表,记录她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国新闻事业奋斗的工作历程,展现湖南女记者的职业风华,讲述她们的动人佳话。

30+的她

杨静:用小背篓背着一岁女儿赶稿

口述/杨静 整理/谭里和

【记者档案】 杨静,娄底市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娄底新闻联播》制片人。用背篓背着女儿写稿的记者。自荐作品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是娄底新闻史上第一次。

我出生在11月6日,记者节的前两天,虽然我出生的那一年(1983年)记者节的具体日期还没有正式确定为11月8日,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叫“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缘分。

2002年,我考上大学,把母亲“学个师范专业,以后好找工作”的温馨提示自动屏蔽,执拗地选择了新闻专业。毕业后,正式成为了一名记者,“一支笔,一张嘴,一个本子,两条腿;一颗心,一双眼,一台机子,两份情怀”,摸爬滚打至今,一晃已经15年了。

2010年,为结束与老公的两地分居生活,我离开工作了近4年的湘西自治州广播电台,来到娄底市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工作。在担任《娄底经开区新闻》任制片人时,我带着仅有三个人的队伍先后策划、采编了20多组主题、系列报道,实现了近300期新闻节目播出零差错,个人年发稿量达276条,其中《vama汽车板第一卷钢如期下线》一稿在《湖南新闻联播》以头条形式播出近两分钟,实现了娄底经开区外宣工作的重大突破。

新闻这个行业对于记者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女记者们往往要付出更多,才能平衡好记者跟妻子、母亲、女儿、儿媳的关系。

记忆非常深刻的是2018年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也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因为老公要留在娄底涟源加班,由我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回湘西过年,正准备启程时,但央视突然发来通知,想约一条展现娄底脱贫攻坚成效的稿件在春节期间播出,市里非常重视,宣传部特别要求必须在春节前把新闻做出来。作为前期采访了大量脱贫攻坚新闻的记者,组稿任务自然落到了我的身上。

孩子大的才几岁,小的才一岁,我们请的保姆已经安排回家过年。但赶稿任务犹如军令,我一手牵着大的,一手抱着小的来到办公室,哄孩子在办公室睡下后开始赶稿子,直到天亮终于完成初稿。

当天中午,我准备小憩的时候,领导再打来电话,文稿还需增加新内容,调整后尽快上传。为了能按时完成工作,又确保小孩子的安全,我只好把一岁一个多月刚蹒跚学步的小女儿兜进小背篓里,背着孩子写稿。

2月27、28日,《湖南娄底:人穷志不穷 脱贫靠自身》一稿先后在央视一套《新闻联播》《湖南新闻联播》播出,成为送给娄底人民最好的新年礼物……

杨静:用小背篓背着一岁女儿赶稿送给娄底人民最好的新年礼物娄底新闻史上的第一次

2020年初,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我们的采访工作受到影响。3月,疫情形势稍有好转,我就围绕“复工复产”主题策划了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垄上春行》,旨在展示大家“要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错过的机会找回来”的决心和信心,传递“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的正能量,也为一时迷茫不前的人提供一些有益借鉴,最主要的就是想为娄底市民找回一点人间烟火气、找回生活原本该有的柔软。

但想象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为了做好这组报道,我们经历了重重考验。受限于疫情防控,选点成了第一考。我们策划设定的采访对象力求多地域、多层次、多角度,但没办法到现场踩点,只能通过不停地打电话联系熟人、朋友、熟人的熟人、朋友的朋友……起初并不顺利,但我们没有放弃。经过几天摸底后从大量散碎的线索中优中选优定了几个地方。可当我们全副武装地去到现场之后,现实情况往往跟别人叙述的情况还有区别。但很多难题,我们最终化解了。

我记得在《在“醉”美锁石邂逅你》一稿中,我们原本是冲着油菜花的赏心悦目去的,想从油菜花节的筹备入手写稿,但是当年的油菜花节却因为疫情取消了,所以我们临时转向,以一首原创歌曲《在“醉”美锁石邂逅你》为切入点,反而显得更加生动;去新化温塘王家村之前,我们听说村里在打造“车田江畔综合性农业观光旅游新地标”,想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但是到现场一看项目还才刚刚起步,但言谈间感觉村主任王世民在村级发展上是很用心的,并且情感真挚,所以我们临时决定以他的讲述为线来串连全文,效果也很好……

虽然思路调整顺利完成,但在现场采访的时间却超出了我们原有的计划。疫情期间为了尽量不在外留宿,我们早出晚归,现场采访期间压缩了所有能够压缩的时间,尽量不喝水,忙到两三点才匆匆吃口饭,脑子不敢停,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拍镜头、听故事、找灵感、抓细节上。在锁石采访,我们就记住了在“醉”美锁石邂逅你的优美旋律和村民们不等不靠的美好期许;在王家村采访时,村主任王世民动情地说:“以前觉得‘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蛮空洞的,但是现在村里发展起来了,觉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的是这样。”

而这些一刹那间的灵感和细节,正好就成为了我们每篇报道与众不同的灵魂。做记者15年,我始终坚信一条,一个好的故事只有先打动了自己,报道才能去打动更多的人。

每一次采访,我都尝试着把自己融入到被访者的故事里,读出了锁石镇村民的自信,便能感受到党和政府这个后盾的坚强、可靠与力量;读懂了海归硕士肖源“不负山川不负人”的深情,便能理解她回乡种地的执拗与坚守;读过了村主任王世民过去看着村民每天起早贪黑在地里刨来刨去却依旧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无奈,才能感同身受“荒山复绿、家门口就业、年轻人回归, 村民们的观念更新了,思想更活络了……”这些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中应运而生的“新希望”给他带来的重重欣喜。

《垄上春行》系列报道播出后,获得媒体同行和观众的认可,社会反响热烈。新华社、央视、卫视等媒体也陆续报道了他们的创业、奋斗事迹,社会反响良好。在刚公示的第3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垄上春行》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在娄底新闻史上是第一次。

我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一次学习和修行,带着最纯粹的心,去做有烟火气息的新闻。

编辑:伊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