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齐格蒙特·鲍曼谈消费社会

作者:中工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标题:齐格蒙特·鲍曼谈消费社会

从生产到消费的转变是后工业社会的突出特征之一,个人已经实现了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变。这种转变带来了许多深远的变化。对此,齐格蒙特·鲍曼做了非常深刻的分析,具有生动的理论价值。

一是从生产规律到消费扩张。在消费社会中,人们以前为了有资格获得社会身份而接受过的所有先前的培训和康复都不再需要。換句話說,生產社會中日常單調的培訓不再適用於複雜和不穩定的消費者。消费者不遵循任何惯例,没有什么能让他们完全满意。即使是消费者也无法忍受消费本身通常消耗的时间,因为它需要时间来刺激他们新的消费欲望。消费社会的理想状态是及时满足和产生新的消费需求。消费者通过控制他们的注意力来控制他们的欲望越少,他们就越能刺激和产生新的消费者需求。"当不等待而得到满足的欲望可能远远超出先天或外在需求设定的限制,以及欲望对象的物理耐久性。

第二,从职业道德到消费者审美。生产社会以分工、合作、融合的形式集体运作,而消费社会则相反,由个体进行独立、间隔的消费行为。自由选择是消费的内在驱动力,自由选择的程度越高,消费者的等级就越高。消费与生产的不同之处在于,消费是执行者的权利,而不是义务。"消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必须产生于消费者可以享有的权利,而不是必须承担的义务。消费者必须以审美兴趣为导向,而不是道德规范。"在鲍曼的案例中,消费者美学侧重于美的情感体验,如兴趣的表达、感官刺激、诱惑、欲望、愉悦、新鲜感等等。工作或商品的价值不再基于传统意义上的日常需求,而是基于其产生愉快体验的能力。在消费者美学的引领下,作品是"有趣"的,丰富多样的,冒险的,并具有对抗单调,重复,保守主义和攻击的先驱。人们不再追求短工作时间和长闲暇时间,而是将消除工作与娱乐、工作和娱乐之间的差异作为最高目标。"将作品本身带到最高和最令人满意的娱乐水平。娱乐工作是最令人垂涎的特权。"

第三,从专业坚持到消费的流动。在消费社会,大多数人再也不能直接获得"工作"体验作为职业,他们只能看小说或电视,虚拟体验作为职业"工作"。灵活流动的消费市场,已经无法提供专业工作的现实条件,也不允许个人以固有的职业为主,坚定不移,劳动劝诫传统在消费社会中显得不合时宜。相反,消费社会的流动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工作的即时性。鲍曼以明星崇拜及其短暂的荣耀为例,展示了消费社会的可变性:何时何地,一个不知名的人突然一跃成名,受到粉丝的追捧;鲍曼对消费世界的职业流动性持怀疑态度,认为"灵活性"并不意味着自由选择、自主和自我肯定的权利,而是缺乏安全感、被迫适应和不确定的未来。相反,自由和安全的悖论是消费社会带来的最大困境:"我们处于一个不确定的世界,我们变得越来越自由,但问题是我们不再感到安全,一切都变得不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这无疑是自由的代价,也是后现代的缺点。因此,消费社会的自由是具有欺骗性的。

第四,从消除贫困走向消除新的贫困人口。消费社会中新穷人的出现是鲍曼的深刻结论。鲍曼首先对普通生活水平做了"正常生活"和"幸福生活"的区分,"正常生活"是指消费者可以"在公开展示的快乐和真实体验之间的机会,集中精力做出相应的选择","幸福生活"指的是可以抓住更多、最羡慕的渴望机会, 先发制人,第一。相应地,普通人过着"正常的生活",成功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正常生活"和"幸福生活"与消费社会中的新穷人无关,新穷人是天生不足、有缺陷和准备不足的消费者,他们没有生活能力。在深入了解了消费社会及其对秩序的追求之后,鲍曼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答案:在消费社会中,从以前的消除贫困到消除贫困。一方面,在消费社会中,无聊是新穷人的具体表现甚至同义词,而消除无聊是消费社会的源泉,另一方面,消费社会对秩序的无限追求,使"秩序的概念和规范犹如一把利刀,在社会中, 它们首先表明了孤立、切断、切断、消除和排斥的意图"。新的穷人显然违反了社会秩序或不符合规范标准,他们被边缘化、流放,被剥夺了社会角色、社会责任和道德标准。通过这种方式,鲍曼将新穷人与"大屠杀"结合起来,批判了现代性的"邪恶"。在现代秩序和整洁文明的掩护下,暴行披上了责任和美德的合法外衣,这些外衣本质上是残酷和荒谬的。

第五,从个人消费到生存综合症。鲍曼深入分析了消费者神奇的购物欲望,他认为无尽商品带来的嗅觉、触觉、视觉等感官愉悦,只是购物成瘾的超自然原因,其本质是购买行为体现了对确定性的追求。购物者试图立即获得永久的满足感,试图逃避不稳定的痛苦,"他们想破例,变得自信,确定,自信和信任。购物被视为一种驱散不稳定幽灵的仪式活动,但这一切都适得其反。消费社会充分利用媒体广告、煽动和夸大消费的功能,将屏幕生活设置得比现实生活更好,假设通过购物消费可以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所有的广告都假设消费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条件,美好的生活本身,也就是美好的生活,都呈现在屏幕上。这种可疑的双重假设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购物欲望的激增。此外,消费或寻找"身份"的行为,身份意味着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和一致性,身份认同不仅仅是通过他人的眼睛形成不同的"形象",更是通过占据社会的适当位置来实现自我定义和建构。"身份 - 独特和独特 - 仅在每个人的购买中可用,并且只能通过购物来控制。基于对消费社会中个体缺乏连续性、确定性和边界的调查结果,鲍曼在内部转换了消费的身份和本质。他进一步指出,当消费成为一种抵制社会分裂和个人追求身份和完整性的行为时,它只会导致更新和更大的危机。对现代性确定性和统一性的恐惧和追求,不仅是消费社会的矛盾状态,也是现代性悖论的体现。

总之,鲍曼通过对消费社会中个人生活经历的具体微观考察,透视了后工业社会的消费本质和流动特征,批判性地反思了现代性的引领精神,预见了现代性的深刻危机,体现了鲍曼对消费社会批判的创造性和洞察力。

(本文是2020年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自律思想研究"(SC20A018)分阶段成果)

(彭成光,作者:西南民族大学汉文学院)

负责编辑:王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