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android studio应用开发实战详解》一书中的第1章,第1.3节android系统架构,作者 王翠萍,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1.3 android系统架构
android系统是一个移动设备的开发平台,其软件层次结构包括操作系统(os)、中间件(middle ware)和应用程序(application)。根据android的软件框图,其软件层次结构自下而上依次分为以下4层。
(1)操作系统层(os)。
(2)各种库(libraries)和android运行环境(runtime)。
(3)应用程序框架(application framework)。
(4)应用程序(application)。
上述各个层的具体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android操作系统的组件结构图
在本节的内容中,将详细讲解android系统各个层次的基本知识。
1.3.1 最底层的操作系统层(os)——c/c++实现
android系统的底层内核基于linux操作系统,当前最新版本的android的核心为标准linux 3.10内核。android底层的操作系统层(os)使用c和c++语言编写实现,其实android系统就是linux系统,只是android系统充分利用了已有的机制,尽量使用标准化的内容,如驱动程序,并且做出必要的扩展。android灵活充分使用了内核到用户空间的接口,这主要表现在字符设备节点、sys文件系统、proc文件系统和不增加系统调用。
在android系统中,包含的内核组件如下所示:
binder驱动程序(用户ipc机制);
logger驱动程序(用户系统日志);
timed_output驱动框架;
timed_gpio驱动程序;
lowmemorykill组件;
ram_console组件;
ashmem驱动程序;
alarm驱动程序;
pmem驱动程序;
adb garget驱动程序;
android paranoid网络。
1.3.2 android的硬件抽象层——c/c++实现
其实android生态系统的架构十分清晰,自下而上经典的模型分别为:linux驱动、android硬件抽象层、android本地框架、android的java框架、android的java应用程序。因为android系统需要运行于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所以需要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其中android系统的硬件抽象层负责建立android系统和硬件设备之间的联系。
对于标准化比较高的子系统来说,android系统使用完全标准的linux驱动,例如输入设备(input-event)、电池信息(power supply)、无线局域网(wifi协议和驱动)和蓝牙(bluetooth协议和驱动)。
对于android系统的硬件抽象层来说,主要实现了与移动设备相关的驱动程序,主要包含了如下所示的驱动系统。
显示驱动(display driver):常用基于linux的帧缓冲(frame buffer)驱动。
flash内存驱动(flash memory driver):是基于mtd的flash驱动程序。
照相机驱动(camera driver):常用基于linux的v4l(video for)驱动。
音频驱动(audio driver):常用基于alsa(advanced linux sound architecture,高级linux声音体系)驱动。
wifi驱动(camera driver):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驱动程序。
键盘驱动(keyboard driver):作为输入设备的键盘驱动。
蓝牙驱动(bluetooth driver):基于ieee 802.15.1标准的无线传输技术。
binder ipc驱动:andoid一个特殊的驱动程序,具有单独的设备节点,提供进程间通信的功能。
power management(能源管理):管理电池电量等信息。
1.3.3 各种库(libraries)和android运行环境(runtime)——中间层
可以将android系统的中间层次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各种库,另一个是android运行环境。android系统的中间层次的内容大多是使用c实现的,其中包含如下所示的各种库。
c库:c语言的标准库,也是系统中一个最为底层的库,c库是通过linux的系统调用来实现。
多媒体框架(mediaframeword):这部分内容是android多媒体的核心部分,基于packetvideo(即pv)的opencore,从功能上本库一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音频、视频的回放(playback),另一部分是则是音视频的记录(recorder)。
sgl:2d图像引擎。
ssl:即secure socket layer位于tcp/ip与各种应用层协议之间,为数据通信提供安全支持。
opengl es:提供了对3d图像的支持。
界面管理工具(surface management):提供了对管理显示子系统等功能。
sqlite:一个通用的嵌入式数据库。
webkit:网络浏览器的核心。
freetype:位图和矢量字体的功能。
在android系统中,各种库一般以系统中间件的形式提供,它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与移动设备的平台的应用密切相关。
在以前的版本中,android运行环境主要是指android虚拟机技术:dalvik。dalvik虚拟机与java虚拟机(java vm)不同,它执行的不是java标准的字节码(bytecode),而是dalvik可执行格式(.dex)中的执行文件。在执行的过程中,每一个应用程序即一个进程(linux的一个process)。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java vm是基于栈的虚拟机(stack-based),而dalvik是基于寄存器的虚拟机(register-based)。显然,后者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根据硬件实现更大的优化,这更适合移动设备的特点。
从android 4.4开始,默认的运行环境是art。art的机制与dalvik不同。在dalvik机制下,应用每次运行的时候,字节码都需要通过即时编译器转换为机器码,这会拖慢应用的运行效率。而在art环境中,应用在第一次安装的时候,字节码就会预先编译成机器码,使其成为真正的本地应用。这个过程叫作预编译(ahead-of-time,aot)。这样,应用的启动(首次)和执行都会变得更加 快速。
1.3.4 应用程序框架(application framework)
android的应用程序框架为应用程序层的开发者提供apis,它实际上是一个应用程序的框架。由于上层的应用程序是以java构建的,因此本层次提供的首先包含了ui程序中所需要的各种控件,例如:views(视图组件),其中又包括了list(列表)、grid(栅格)、text box(文本框)和button(按钮)等,甚至一个嵌入式的web浏览器。
作为一个基本的andoid应用程序,可以利用应用程序框架中的以下5个部分来构建。
activity(活动)。
broadcast intent receiver(广播意图接收者)。
service(服务)。
content provider(内容提供者)。
intent and intent filter(意图和意图过滤器)。
1.3.5 应用程序(application)——java实现
android的应用程序主要是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方面的,通过浏览android系统的开源代码可知,应用层是通过java语言编码实现的,其中还包含了各种资源文件(放置在res目录中)。java程序和相关资源在经过编译后,会生成一个apk包。android本身提供了主屏幕(home)、联系人(contact)、电话(phone)和浏览器(browers)等众多的核心应用。同时应用程序的开发者还可以使用应用程序框架层的api实现自己的程序。这也是android开源的巨大潜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