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风味人间》的热播,又捧红了一款江南的经典小吃,蟹壳黄!讲起蟹壳黄的起源,它当年是在老常州的点心摊上产生的。清末,常州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相继吸取了各地风味小吃精华,几乎包括了全国各主要地方的特色,并加以发展和提高,形成自己的特色,蟹壳黄也由此出现。渐渐的,蟹壳黄也流传到了上海。成为了江南一带有名的小吃之一。

但是,跟老婆饼里没老婆一样,难道蟹壳黄就跟螃蟹一点关系都没沾过?据考究,早年间的蟹壳黄可是高档点心,富庶人家在摆宴之时会拿出来招待客人。其中就有讲究的主,会在这蟹壳黄里加入蟹粉,并唤之:蟹黄饼。到了后来,已经没人再用蟹粉,因为这小烧饼出炉时,像阳澄湖大闸蟹一样的大小,烤成金黄色,仿佛刚刚蒸熟的大闸蟹,所以得名:蟹壳黄。
蟹壳黄简单来说就是迷你芝麻烧饼。北方的烧饼,常为果腹垫饥的主食,一番大快朵颐之豪情。而江南的烧饼,讲究一个精巧,所谓点心,点到为止,锦上添花的。
与苏式月饼不同的是,蟹壳黄用的是发面油酥皮,馅料不在多,只为搭点味道。好吃,主要在于酥香的面皮,还有满满的焦黄芝麻,仿佛只只蒸熟的蟹壳一般。记忆中,老底子的蟹壳黄总是咸甜适口,皮酥香脆,有人写诗赞它“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蟹壳黄是有咸甜之分的。一般甜的做成圆形,馅料主要是猪油白糖、豆沙、枣泥等等;咸的为椭圆形,馅料是葱油、鲜肉等等。
蟹壳黄要好吃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一定要酥脆,但酥皮又不能够一咬就散。甜的蟹壳黄吃起来要满口香,咀嚼时不可有粗糙硌牙的砂糖颗粒口感,里面的糖水不能烤到干。要做到糖水滋出来,恰好将融未融地化在了酥皮里,但不至于湿到让饼没有骨子。
而咸的蟹壳黄要吃起来猪油香和葱香并存,还可以吃到一口湿软的小葱白段。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有芯子的那层要不偏不倚在正中间。最理想的状态是芝麻的那层与底边那层到达中间的距离一样。
蟹壳黄口感层次丰富,却又不像大饼那样一吃就饱。蟹壳黄一定要趁热吃,一口咬下去,芝麻和馅料的香味扑鼻而来,真是又酥又香又脆。寒冷的冬天,在摊头上买一只刚出炉的蟹壳黄烧饼吃,热乎乎,香喷喷,满地撒芝麻。现在想想那味道,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流口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