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央明确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近年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根据当地实际,通过打造"一村一业"、构建"五大产业带"等产业发展格局,摸索出一条具有农科城特色的发展道路,为实现村美、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整体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5月18-20日,由群众新闻网、陕西省网络新媒体联合会、中共杨陵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奋斗百年路 产业看杨陵"主流网媒杨陵行大型媒体采访活动在杨陵区启动。3天时间里,来自新华网、中国网、央广网、群众新闻网、西部网、陕西网、三秦网、西安网、中国农科新闻网和网络自媒体等20余家媒体单位的记者深入杨陵区农村、农业园区、农业企业,运用全媒体形式、多样化载体、多维度视角,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全媒体新闻作品,用心、用情讲好杨陵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故事,用镜头和笔头记录、讴歌杨陵产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新成效、新经验、新模式,见证这片大地上发生的欣喜变化。一路走来,采访团队看到,杨陵区正以乡村沃土绽放"产业"之花收获着百姓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实现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之约"。
农民"大咖"示范——带着农民干 帮着农民赚
5月18日,采访团一行走进杨凌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园。园区负责人,农民"科学家"马新世依旧非常忙碌。
资助扶持大学生创业、将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踏上农业这条路起,马新世在农业育种和农技推广的工作岗位上不曾停歇过。
从开始涉足农业学习西甜瓜育种开始,30多年来,马新世本着"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做""帮着农民赚"的原则,积极推广新技术、新经验、新模式。马新世说:"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农民成长为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从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园区采用双拱双膜新式大棚,立体栽培、基质枕栽培、水肥一体化、智慧水利、生物防治等新技术。瓜果蔬菜种植有机营养"枕"栽培技术的发明,解决了土壤连茬种植障碍问题,让有限的土地在休养中工作,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这些新技术在杨凌示范区及周边地区实行了大面积的推广与示范,辐射带动种植面积达到上万亩。现在园区已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入驻,1000多名职业农民在这里通过承包温室、劳务打工、现场培训、观摩学习,学到了新技术。
在占地150多亩的青皮她园火龙果示范基地,大棚内整齐排列的火龙果植株上点缀着红的、黄的火龙果果实。来自全国的客商和游客络绎不绝,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要来找基地负责人王艳洽谈业务的,而此时,王艳正在外地进行技术指导。"我们每年销售到外地的火龙果种苗有很多,需要定期去指导种植和建园。"青皮她园基地工作人员介绍。
2015年,基地建成以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国推广面积超过6500亩,推广新品种12个,与12家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建成种植示范园,面积大约1 500亩,带动农户300余人。在甘肃省古浪县对口扶贫,带动群众种植火龙果150亩,在杨凌带动白龙村,田东村集体经济发展火龙果种植,面积120亩。火龙果种苗先后销往山东、四川、广西、甘肃等11个省,最远销往西班牙。 每年接待参观考察人数超过五万人次。
田里装上"大脑"— 看见未来农业的模样
科技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采访团走进杨凌高科农业体验园,扑面而来的是阵阵瓜果香气。走进园区设施大棚内,所见的是瓜果植株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杨凌锦田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凌职业农民李海平无不骄傲地介绍道:"你们看,这里种植的葡萄叶子都比其他地方的大,更绿,更繁茂,结出的果子品质更好!而这些都是因为给农业装上了'大脑'。"李海平所说的大脑,是位于园区门口的中控室,面积不小,仿佛110指挥中心,这里是整个园区的"大脑"。
"以前管理大棚,浇水、施肥、通风等全凭经验,没有科学依据,现在通过传感器就能精准采集到空气温度、湿度以及土壤水分这些数据,然后通过电脑就能合理调控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的生长环境,果树需要啥元素,一看屏幕全知道,从而灵活控制水肥供给量和供给时间,实现精准'喂养',可以让葡萄的上架期从每年7月份一直持续到9月,种植效益至少能翻一番。这套系统叫物联网,把作物、电脑、手机都连在一起。"李海平介绍,"使用这套系统后,果蔬商品率从原来的65%提高到现在的95%,病虫防治投入从原来的每年50多万,减少到现在的12万,人工投入从原来的每年24万元,减少到现在的5万元。"
如今,基于农业新基建的发展,李海平基地里的200亩葡萄全部实现了标准化种植、智能化管控、建立了葡萄栽培标准化体系,带动周边200余农户实现葡萄标准化生产,推广面积1000亩以上。
壮大集体经济——奔小康底气十足
5月的农科城杨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杨凌三鼎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金银花种植基地,350亩金银花进入采收季。200名"采花"能手穿梭田间,一会功夫竹篮里就收获了沉甸甸的花朵。
权家寨村支书李恩山介绍,2019年,为了更好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由揉谷镇权家寨村、秦丰村、太子藏村三村集体控股,农户入股的形式联合成立了杨凌三鼎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350亩金银花种植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技术职业学院的农业种植技术,配套从以色列引进的先进节水灌溉系统和智能烘烤设备,应用科学种植技术,生产高品质金银花成品。
太子藏村村民户顺芝今年已经72岁,她双手在花间飞舞着,身边的篮子已经满了。"这活不累,一天有近百元的收入,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好得很呢!"户顺芝说。除了让村里的闲置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村民还能享受村集体分红,金银花为村民带来真金白银。
三权分置改革——唤醒"沉睡的资本"
院外青山绿水环绕,院内亭台楼阁耸立。走在杨陵马家底村,村容整洁林木环绕,景色秀美,乡村旅游让沉睡的大山活起来,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也让精神富起来。
马家底村变成网红"打卡地",得益于杨陵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打造三产融合、乡村旅游,激活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样板工程,让荒山变良田,农村变景区。按照国家"农村闲置农房与宅基地三权分置方案"以及"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方案,农户实行自愿进城安置,宅基地采取自愿有偿退出、使用权收归村集体,村集体以资产、资金入股占20%。
"宅基地的所有权是集体所有,农民作为村集体成员,年底可参与集体经济收入分红,有一笔股份收入;同时,农民在这里干活、打扫卫生、参与民宿建设等,有务工收入。农民再将林地、猕猴桃地流转给杨陵区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开发,又有土地流转收入。多个渠道增加收入,农民的腰包一定会鼓起来!"马家底村支书马乃生介绍道。
编后语:
农业产业如何转型发展?如何激发农业产业新动能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杨陵区大胆创新,盘旧谋新,整合资源,使农业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金字品牌。
当前,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要求。发展特色产业找准自身资源优势是关键一步,要学会革新和优化当地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变劣势为优势,让"沉睡"资源成为助推发展的动力;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当地经济特色化发展的新路子,不断提升经济实力,走向富裕。
农业科技报社——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胡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