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陵:特色産業 向美而行——"奮鬥百年路 産業看楊陵"主流網媒楊陵行媒體采訪活動走筆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央明确指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産業振興是基礎。近年來,陝西省楊淩示範區楊陵區根據當地實際,通過打造"一村一業"、建構"五大産業帶"等産業發展格局,摸索出一條具有農科城特色的發展道路,為實作村美、業興、民富的鄉村振興整體發展目标,奠定了堅實的産業基礎。

楊陵:特色産業 向美而行——"奮鬥百年路 産業看楊陵"主流網媒楊陵行媒體采訪活動走筆

5月18-20日,由群衆新聞網、陝西省網絡新媒體聯合會、中共楊陵區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奮鬥百年路 産業看楊陵"主流網媒楊陵行大型媒體采訪活動在楊陵區啟動。3天時間裡,來自新華網、中國網、央廣網、群衆新聞網、西部網、陝西網、三秦網、西安網、中國農科新聞網和網絡自媒體等20餘家媒體機關的記者深入楊陵區農村、農業園區、農業企業,運用全媒體形式、多樣化載體、多元度視角,創作群衆喜聞樂見的全媒體新聞作品,用心、用情講好楊陵現代農業産業發展故事,用鏡頭和筆頭記錄、讴歌楊陵産業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新成效、新經驗、新模式,見證這片大地上發生的欣喜變化。一路走來,采訪團隊看到,楊陵區正以鄉村沃土綻放"産業"之花收獲着百姓的認可度和滿意度,實作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之約"。

農民"大咖"示範——帶着農民幹 幫着農民賺

5月18日,采訪團一行走進楊淩職業農民創新創業園。園區負責人,農民"科學家"馬新世依舊非常忙碌。

資助扶持大學生創業、将課堂設在田間地頭、科研成果層出不窮……從踏上農業這條路起,馬新世在農業育種和農技推廣的工作崗位上不曾停歇過。

從開始涉足農業學習西甜瓜育種開始,30多年來,馬新世本着"做給農民看""教會農民做""幫着農民賺"的原則,積極推廣新技術、新經驗、新模式。馬新世說:"我願意盡我所能,幫助農民成長為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進而帶動身邊更多的人走上脫貧緻富的小康路。"

園區采用雙拱雙膜新式大棚,立體栽培、基質枕栽培、水肥一體化、智慧水利、生物防治等新技術。瓜果蔬菜種植有機營養"枕"栽培技術的發明,解決了土壤連茬種植障礙問題,讓有限的土地在休養中工作,同時提高了産品品質。這些新技術在楊淩示範區及周邊地區實行了大面積的推廣與示範,輻射帶動種植面積達到上萬畝。現在園區已經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入駐,1000多名職業農民在這裡通過承包溫室、勞務打工、現場教育訓練、觀摩學習,學到了新技術。

楊陵:特色産業 向美而行——"奮鬥百年路 産業看楊陵"主流網媒楊陵行媒體采訪活動走筆

在占地150多畝的青皮她園火龍果示範基地,大棚内整齊排列的火龍果植株上點綴着紅的、黃的火龍果果實。來自全國的客商和遊客絡繹不絕,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要來找基地負責人王豔洽談業務的,而此時,王豔正在外地進行技術指導。"我們每年銷售到外地的火龍果種苗有很多,需要定期去指導種植和建園。"青皮她園基地從業人員介紹。

2015年,基地建成以來,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在全國推廣面積超過6500畝,推廣新品種12個,與12家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建成種植示範園,面積大約1 500畝,帶動農戶300餘人。在甘肅省古浪縣對口扶貧,帶動群衆種植火龍果150畝,在楊淩帶動白龍村,田東村集體經濟發展火龍果種植,面積120畝。火龍果種苗先後銷往山東、四川、廣西、甘肅等11個省,最遠銷往西班牙。 每年接待參觀考察人數超過五萬人次。

楊陵:特色産業 向美而行——"奮鬥百年路 産業看楊陵"主流網媒楊陵行媒體采訪活動走筆

田裡裝上"大腦"— 看見未來農業的模樣

科技是實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采訪團走進楊淩高科農業體驗園,撲面而來的是陣陣瓜果香氣。走進園區設施大棚内,所見的是瓜果植株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楊淩錦田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淩職業農民李海平無不驕傲地介紹道:"你們看,這裡種植的葡萄葉子都比其他地方的大,更綠,更繁茂,結出的果子品質更好!而這些都是因為給農業裝上了'大腦'。"李海平所說的大腦,是位于園區門口的中控室,面積不小,仿佛110指揮中心,這裡是整個園區的"大腦"。

楊陵:特色産業 向美而行——"奮鬥百年路 産業看楊陵"主流網媒楊陵行媒體采訪活動走筆

"以前管理大棚,澆水、施肥、通風等全憑經驗,沒有科學依據,現在通過傳感器就能精準采集到空氣溫度、濕度以及土壤水分這些資料,然後通過電腦就能合理調控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的生長環境,果樹需要啥元素,一看螢幕全知道,進而靈活控制水肥供給量和供給時間,實作精準'喂養',可以讓葡萄的上架期從每年7月份一直持續到9月,種植效益至少能翻一番。這套系統叫物聯網,把作物、電腦、手機都連在一起。"李海平介紹,"使用這套系統後,果蔬商品率從原來的65%提高到現在的95%,病蟲防治投入從原來的每年50多萬,減少到現在的12萬,人工投入從原來的每年24萬元,減少到現在的5萬元。"

楊陵:特色産業 向美而行——"奮鬥百年路 産業看楊陵"主流網媒楊陵行媒體采訪活動走筆

如今,基于農業新基建的發展,李海平基地裡的200畝葡萄全部實作了标準化種植、智能化管控、建立了葡萄栽培标準化體系,帶動周邊200餘農戶實作葡萄标準化生産,推廣面積1000畝以上。

壯大集體經濟——奔小康底氣十足

5月的農科城楊淩處處洋溢着豐收的喜悅。在楊淩三鼎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金銀花種植基地,350畝金銀花進入采收季。200名"采花"能手穿梭田間,一會功夫竹籃裡就收獲了沉甸甸的花朵。

楊陵:特色産業 向美而行——"奮鬥百年路 産業看楊陵"主流網媒楊陵行媒體采訪活動走筆

權家寨村支書李恩山介紹,2019年,為了更好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由揉谷鎮權家寨村、秦豐村、太子藏村三村集體控股,農戶入股的形式聯合成立了楊淩三鼎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350畝金銀花種植區,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淩技術職業學院的農業種植技術,配套從以色列引進的先進節水灌溉系統和智能烘烤裝置,應用科學種植技術,生産高品質金銀花成品。

楊陵:特色産業 向美而行——"奮鬥百年路 産業看楊陵"主流網媒楊陵行媒體采訪活動走筆

太子藏村村民戶順芝今年已經72歲,她雙手在花間飛舞着,身邊的籃子已經滿了。"這活不累,一天有近百元的收入,離家近還能照顧家裡,好得很呢!"戶順芝說。除了讓村裡的閑置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村民還能享受村集體分紅,金銀花為村民帶來真金白銀。

三權分置改革——喚醒"沉睡的資本"

院外青山綠水環繞,院内亭台樓閣聳立。走在楊陵馬家底村,村容整潔林木環繞,景色秀美,鄉村旅遊讓沉睡的大山活起來,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百姓的腰包鼓起來的同時,也讓精神富起來。

楊陵:特色産業 向美而行——"奮鬥百年路 産業看楊陵"主流網媒楊陵行媒體采訪活動走筆

馬家底村變成網紅"打卡地",得益于楊陵探索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和農房,打造三産融合、鄉村旅遊,激活農村集體經濟的一個樣闆工程,讓荒山變良田,農村變景區。按照國家"農村閑置農房與宅基地三權分置方案"以及"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方案,農戶實行自願進城安置,宅基地采取自願有償退出、使用權收歸村集體,村集體以資産、資金入股占20%。

楊陵:特色産業 向美而行——"奮鬥百年路 産業看楊陵"主流網媒楊陵行媒體采訪活動走筆

"宅基地的所有權是集體所有,農民作為村集體成員,年底可參與集體經濟收入分紅,有一筆股份收入;同時,農民在這裡幹活、打掃衛生、參與民宿建設等,有務工收入。農民再将林地、猕猴桃地流轉給楊陵區文化旅遊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進行開發,又有土地流轉收入。多個管道增加收入,農民的腰包一定會鼓起來!"馬家底村支書馬乃生介紹道。

編後語:

農業産業如何轉型發展?如何激發農業産業新動能進而帶動農民增收緻富?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楊陵區大膽創新,盤舊謀新,整合資源,使農業産業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集體經濟發展的金字品牌。

目前,社會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發展壯大特色産業,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農村發展的必然選擇和要求。發展特色産業找準自身資源優勢是關鍵一步,要學會革新和優化當地資源,瞄準市場需求,變劣勢為優勢,讓"沉睡"資源成為助推發展的動力;要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和轉型更新,積極探索當地經濟特色化發展的新路子,不斷提升經濟實力,走向富裕。

農業科技報社——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胡小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