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竹城后,姜维因何按兵不动、拒不驰援成都?

作者:铁马冰河wu

和曹魏、孙吴三分天下,鼎足而居的蜀汉政权,之所以第一个覆灭,除自身面积狭小,人口不多,综合国力羸弱,君王昏聩的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有派系倾轧、内耗严重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人物非姜维莫属。

费祎死后,姜维独掌蜀汉军事大权。姜维掌权后,一改蒋琬、费祎转攻为守、“闭关息民 ”、发展经济的国策,开始走上了一条和诸葛亮一样的穷兵黩武之路。

拥兵自重、不听调遣的军阀习气在姜维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有人说,蜀国率先灰飞烟灭,姜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个说法似有几分道理。

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竹城后,姜维因何按兵不动、拒不驰援成都?

东汉末年之所以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主要原因就是地方州牧掌握了军权,然后不服朝廷调遣,割据称雄,彼此混战不休所致,而宦官专权和黄巾之乱对国家统一所造成的危害反倒在其次。

后来之所以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实质是实力最雄厚的大军阀消灭或兼并实力不济小军阀的一个必然过程。 蜀汉内部也面临着类似问题——自刘备兵败夷陵、病死白帝城后,其身后却出现了老军阀没有衰落,新军阀又粉墨登场的吊诡局面。

不客气地说,刘备集团中第一位大军阀就是诸葛亮。第二就是姜维。

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竹城后,姜维因何按兵不动、拒不驰援成都?

诸葛亮在蜀汉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封武乡侯, 却不是执掌国家兵权的大将军,但他却在无休止发动一次次北伐曹魏的战争中,将军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同时,为了消除刘备在军队中的巨大影响力,诸葛亮大肆扶植、提拔亲信,先后将马谡、董允、蒋琬、费祎、姜维、郭攸之等人提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任职,目的是保证蜀军对自己的绝对忠诚。

一个国家的军队若被军阀彻底掌控后,军队就不可避免带有了某些私属性质,就很难忠于朝廷、为国效忠了。所以,后来诸葛亮五伐中原却不能夺取曹魏尺寸土地,一次次兵出祁山,又一次次铩羽而回,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宿命,亦是蜀汉的悲剧。

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竹城后,姜维因何按兵不动、拒不驰援成都?

再后来,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但蜀汉军阀割据的另类局面并未随之一同寿终正寝。因为诸葛亮的衣钵与事业被其得意弟子姜维完整地承袭下来,用薪火相传来形容亦不为过。

待蒋琬、费祎等明白人相继故去后,姜维独掌军权,遂开始摆出一副继承诸葛亮遗志、完成故丞相未竟事业的架势,一次次兵出祁山,向强大的曹魏发起主动进攻 。论发起战争次数,他11伐中原,比诸葛亮5伐有过之而无不及。论战功,他虽取得过一些局部胜利,但总体战果也是乏善可陈的。

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竹城后,姜维因何按兵不动、拒不驰援成都?

姜维不顾国家实力疲软,经济残破、民众不堪征调的凋敝局面 ,连年攻战,长期屯重兵于北部边境,以达到全面控制军权、树立个人威望、笼络人心的目的。到了后期,他干脆以躲避权宦黄皓迫害为由,拒听朝廷调遣,长期滞留在北境不回成都,似有借故割据一方之嫌。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记载:

“( 景耀)五年,维率众出汉(中)、侯和,为邓艾所破,还驻沓中。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闫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
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竹城后,姜维因何按兵不动、拒不驰援成都?

上述记载大意是:景耀五年,姜维率军出汉中、侯和攻魏,被魏将邓艾击败,被迫退驻沓中。由于姜维连年征战,却没有立下什么值得夸耀的战功,宦官黄皓与将军闫宇联起手来,想以闫宇替代姜维。姜维知道后,害怕军权旁落,感到危惧,就长期滞留沓中,不再回成都。

不论姜维出于什么目的,他长时间在边境滞留屯田,不听朝廷调遣的行为就是地地道道的军阀割据, 这个罪是很严重的,放在近现代他可是要上军事法庭接受审判的。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将军闫宇似乎是个反面角色,但在正史《三国志》中,他并不是个反角,诸位不要以为凡是和奸宦黄皓沾边的都是坏人,譬如为《三国志》作注释的史家孙盛就认为,罢免姜维,欲用闫宇取而代之的主谋并非黄皓,而是诸葛瞻和董厥。

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竹城后,姜维因何按兵不动、拒不驰援成都?

从史料对闫宇这人寥寥不多的几段记载看,他并不是黄皓那一类阴险狡黠、只知揽权、迫害忠良的小人,相反他还绝对是一位标准的职业军人。

有史为证——《三国志·蜀书·霍峻传》记载了如下一段话:

“魏之伐蜀,召(闫)宇西还,留(闫)宇两千人,令(罗)宪守永安城”。

大意是:司马昭出军灭蜀时,钟会、邓艾统兵分路大举出击 ,蜀后主刘禅召闫宇率军西援,闫宇临出发前,留两千人给副将罗宪,让罗宪驻守永安城(防备东吴),自己则率主力星夜西上增援成都。

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竹城后,姜维因何按兵不动、拒不驰援成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姜维在明知邓艾率奇兵另辟蹊径、 偷越700里阴平险地、已经杀至成都平原时,仍然以敌情不明为由,拒绝回师勤王。

要知道,姜维统辖的五万蜀军,是蜀汉最精锐的部队,将士大都身经百战的老兵,极富实战经验,其战斗力远非诸葛瞻麾下那支“中看不中用”的成都御林军可比。假如姜维在得知邓艾已攻破绵竹,即将兵临成都城下时,迅速分兵回援,那么邓艾孤军被其一举团灭也不是不可能之事。然而,历史不容假设,更无法推倒重来。因为姜维的一念之私,蜀汉在实力尚存的情况下迅速房倒屋塌, 其率先亡国的悲剧已无法避免。

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竹城后,姜维因何按兵不动、拒不驰援成都?

要知道,地势险峻的剑阁关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坚固屏障,姜维只须留下少量兵马在剑阁扼守,以迟滞钟会十万大军之攻势,他完全可以亲率精锐人马火速驰援成都的。凭姜维麾下蜀军野战部队的实力,一举粉碎邓艾这支人数不多、孤军深入、早已逞穷弩之末态势的小股部队应该不是啥难事。那样的话,蜀汉当时所面临的亡国危局或许能化险为夷,抑或迎刃而解。虽然天下归于一统是大势所趋,但最不济也可以让岌岌可危的蜀汉多延续几年国祚。

但姜维在蜀军主力基本保持完好无损、又得知邓艾已涉险出奇、在绵竹屠灭诸葛瞻部御林军的情况下, 为何仍拒不发兵回援成都呢?乃至于魏、蜀几乎未经恶战,蜀汉江山社稷就轻易覆亡了呢?

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竹城后,姜维因何按兵不动、拒不驰援成都?

如果站在一个热衷于保存实力 、以军阀割据、追求功名利禄为终极目的人的角度看,他的所作所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每当大厦将倾,国之将亡,军阀们首先想的是如何保住自己手上的本钱,而并不是什么“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之类的宏大想法 ,这是拥兵自重者的本能使然。即便蜀汉不存在了,如果我姜维手中的这支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还在,那么我还是我,即便做不了一方诸侯,至少还有和胜者讨价还价的资本,最不济也能做个丰衣足食的“富家翁”,煊赫一方,权倾一时。但如果军队打光了,即便姜维本事再大,也就啥都不是了,毫无利用价值不说,还很有可能成为任人宰割的阶下囚、砧板上的一块死肉。

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竹城后,姜维因何按兵不动、拒不驰援成都?

正是因姜维过于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与得失,导致他在国家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时选择了按兵不动、袖手旁观。

姜维的如意算盘打得很精,但他忘了,在权谋狠辣的司马昭面前,他的水平最多只是个小学生,司马氏是决不能容忍魏军内部有军阀存在的,更不会忍受有人欲拥兵自重,与自己分庭抗礼的。果然,姜维降魏后不久,老谋深算的司马昭就把他和潜在隐患邓艾、钟会给一锅端了。

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因姜维私心太重,算计太精明,最终蜀汉亡于他手, 而热衷功名、拥兵自重的他也没落得啥好下场 。

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竹城后,姜维因何按兵不动、拒不驰援成都?
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竹城后,姜维因何按兵不动、拒不驰援成都?

【插图源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