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那位感动中国的支教老师徐本禹,曾刺痛大众眼睛,已任县领导2年

他高高地举着火把,离开繁华的都市,向大山深处艰难地跋涉。人们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是泪水的富翁,是孩子们的支柱。明亮的火光刺痛了我们的眼睛,无私的爱感动了每一个人。他,便是在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老师——徐本禹。

那位感动中国的支教老师徐本禹,曾刺痛大众眼睛,已任县领导2年

出身贫寒,心怀大爱

1982年,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民办老师,拿着微薄的薪资养家糊口;母亲则在家务农。这注定了他的家中不会有太多积蓄,有时甚至没有钱买菜。

徐本禹从小就被父亲给予了厚望,望子成龙成了父亲最大的心愿。为了回应父亲的期待,同时也是为了让父母过上安乐的晚年,徐本禹自幼便勤学苦读。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本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华中农业大学。然而,高昂的学费却是给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所幸的是,即使家庭生活拮据,还有社会上的帮助。除此之外,自立自强的徐本禹也靠着自己的双手赚取生活费。端盘子、扛书架、做家教,他全都愿意做。因此,徐本禹靠着特困生补助、奖学金和打工赚来的钱完成了大学学业。

但徐本禹不仅仅止步于此。“我一直告诉自己,别人给我一口饭,我一定要还别人一碗肉!”接受过好心人资助的徐本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人们什么是“爱的传递“。

大学四年,徐本禹毫不吝啬的用自己本就不充实的荷包资助了另外5名贫困学生。想必那些好心人若是看到徐本禹传递式的爱,也会倍感欣慰。

那位感动中国的支教老师徐本禹,曾刺痛大众眼睛,已任县领导2年

一次偶然,约定一生

徐本禹会投身大山支教,其实完全出于偶然。

在一次做家教的兼职中,他无意间看到了一篇对贵州“岩洞小学”的报道。在报道中,

岩洞小学坐落在贵州省大方县茅草镇,那里没有水电,仅靠着一条小路维持着与外界的联系,即使到今天也仍旧稍显落后。

1999年春天,一位云南的志愿兵无私地用自己的津贴在一个岩洞里面搭起了学堂,以供全村地孩子免费读书。这位志愿兵地的举动不仅深深地打动了徐本禹,更让他对大山里的世界十分好奇。

于是在2002年的暑假,仍旧身为一名大三学生的徐本禹与几位同学来到了岩洞小学。

到达那里的第一天,徐本禹就震惊了——他没想到会有这么差的地方。姑且不论没有水电,甚至连卫生条件都十分恶劣。饭里有苍蝇虫子已经屡见不鲜,晚上睡觉身上爬满跳蚤更是司空见惯。

但最让徐本禹深受震撼的是孩子们的眼神。

第一天上课的时候,全校146位学生对徐本禹一行人充满了好奇。孩子们在知晓他们是“从城里来的大学生”后,便渴求着他们能多说说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在常人眼里,获得新知识的方式是看书,见到新世界的途径不过是一张车票或者飞机票;但对这些孩子们来说,获得新知识的方式是等待他人捐赠而来的书籍,见到新世界的途径是走出大山。

令人惋惜的是,又有多少人能够走出大山,又有多少人能过上城里普通水平的生活呢?想到这里,徐本禹不禁潸然泪下。

那位感动中国的支教老师徐本禹,曾刺痛大众眼睛,已任县领导2年

当地的老师告诉徐本禹,孩子们要喝水就得去远处挑水,到了冬天孩子们还会饱受寒冷的折磨。但艰难的环境,没有剥夺人性的美丽。徐本禹告诉记者,一位学生的妈妈曾瞒着徐本禹一行人向邻居借了五十个鸡蛋来送给他们。

然而,语言上的障碍不能阻碍爱的生长。23天的课程,已经足够让徐本禹与孩子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五人离开的那天,学生们拿着自己做的小红旗来送他们,一直走到三公里以外的羊场坝才依依不舍地真正告别。

可以说,这一个月不到的相处令徐本禹坚定了以后支教的决心,他与六年级的孩子们做了约定:“等我考上研究生以后,我一定还会回来,一定还教你们。”从此以后,小小的根已经扎入贫困山区。

那位感动中国的支教老师徐本禹,曾刺痛大众眼睛,已任县领导2年

忤逆父亲,拥抱大山

2003年四月,徐本禹即将大学本科毕业。接下来地他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凭借372分的优异成绩公费读研,另一条是投身支教。

由于未曾有过先例,他保留两年学籍先去支教、后回来读研的希望落空。这意味着当时的徐本禹必须选择一条道路并走下去。

在没有见识到岩洞小学的孩子们之前,公费读研一直是徐本禹的愿望,同时也是家人的心愿。但岩洞小学的孩子们的笑容,日日夜夜地吸引着徐本禹。

深思熟虑后,决定去支教地徐本禹给家人写信,希望得到家人的支持。结果信还没寄到,父亲的电话便打来了。然而,对不富裕的家庭而言,徐本禹的选择毫无疑问,是及其不负责任的。果不其然,父亲生气地挂断了电话。

但这并没有阻止徐本禹的脚步。2003年7月,徐本禹和7位同学再度回到了岩洞小学。但徐本禹没想到的是,真正的困难才刚开始。

首先是语言不通,害羞的孩子们根本难以理解徐本禹的普通话。即使徐本禹讲二十遍,他们还是一脸茫然。因此而感到焦躁的徐本徐常常扔下书本出门透气,冷静后再回到教室耐心地一遍遍教导孩子们。

再者是难以忍受的孤独。仅仅半个月,叫人难以忍受的恶劣环境驱使着一个又一个的同伴乘上了回家的车,最后徒留徐本禹一人独身支教。

但最令人苦恼的便是巨大的经济困难。原来,徐本禹的支教行为完全出于个人,国家并不知情。这就意味着他没有补助金,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大学四年,他资助了贫困学生和孤儿,身上上上下下只剩下2700元用于长达两年的支教生活。

2004年春节,他接到家里叫他回家过年的电话,歉疚的情绪霎时如破堤般涌来。他知道,毕业后的他没能回应家里的期待,身无分文的他更无法帮家里做些什么。

但同时,他却为岩洞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希望。在那里支教八个月后,徐本禹听闻大石小学的办学条件更加恶劣,不假思索地来到了大石小学,开始书写新的华章。

那位感动中国的支教老师徐本禹,曾刺痛大众眼睛,已任县领导2年

感动中国,传递大爱

终于,在2004年7月,得益于一篇讲述徐本禹支教的帖子《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徐本禹的努力与艰辛终于展示在了世人面前。徐本禹也因此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实至名归。

此后,徐本禹的事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掀起了一阵投身支教的风潮。比如14位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重走徐本禹支教路,传递着大爱与无私。

而此时的徐本益已经离开支教前线,转而投身更加远大的事业——扶贫攻坚。现任湖北省秭归县委副书记的徐本禹已扎根贫困地区,为人们的更加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着。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徐本禹说道:“我母亲,经常说一件事,就说我们家小时候没有钱买菜,是我邻居借了两块钱买的菜,我妈现在经常提这件事,我妈提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手或者你所提供的帮助对自己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那位感动中国的支教老师徐本禹,曾刺痛大众眼睛,已任县领导2年

但是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来说,就是和身上衣和口中食那种不可或缺,特别是后来在大学里面,在我价值观和人生观慢慢趋于成熟的时候,又有那么多的好心人来帮助我,就影响我了自己,就希望我自己做一个感恩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帮一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对得起那些曾经帮助过的人,对得起自己。”

母亲温柔的教导,给了徐本禹一颗柔软的心。虽不知人的本性如何,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每个父母都交给孩子无私与大爱,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更将美好。

同时,徐本禹的出现,很好的诠释了“传递式的爱”有着多么巨大的能量。我们常说:“爱是相互的。“让爱来回流动,让爱向下传递,源源不断的暖流将充斥人间。人性的美好将不再只留在书里,而就在我们身边。